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4.1.2 焦慮的構成 >

4.1.2 焦慮的構成

在馬修和伊丹去盼望已久的海濱度假的路上,途經切薩皮克灣大橋時,馬修的心跳開始加快,呼吸緊促。他開始出汗並感覺頭暈。他把車停在橋中間,覺得自己心臟病就要發作了。伊丹要求替他開車,但是馬修堅持讓她打電話尋求醫療救護。儘管後來醫護人員並沒有發現馬修症狀的任何醫學病理原因,但馬修堅持認為他們應該回家而不是繼續度假。

雖然並沒有遇到任何像惡狗這樣的明顯威脅,馬修還是體驗到了軀體症狀,而且是不可預期的或叫做意料之外的。這種體驗影響了他的身體、心理和行為。他的軀體發出一個信號告訴他應該離開(逃離)這種情境。他的心理擔心他病了,所以他打電話求助。即使醫護人員說他沒事,但他還是不相信他們。他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他逃離了那種情境並返回家中(行為),那是他感到安全的地方。馬修所體驗到的生理的(身體)、認知的(心理)和行為的症狀就是焦慮情緒的構成要素。在馬修的案例中,這種與焦慮相關的軀體症狀的強烈「爆發」被稱為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即一段時間的強烈恐懼或不適(主觀痛苦)和相關軀體症狀(APA,2000)。我們在本章其他部分還會提及。

焦慮和恐懼有三個基本成分(見圖4-2):軀體症狀、負性認知/主觀痛苦,以及迴避或逃離行為。像馬修這樣的驚恐發作,是焦慮的一種明顯軀體表現,但不是唯一一種。其他還包括臉紅、耳鳴、肌肉緊張、易怒、疲勞、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噁心、便秘、腹瀉),或者尿急和尿頻。在兒童經常主訴為頭痛和胃痛(或者胃裡七上八下),大一些的孩子更多會報告自己的軀體不適。

圖 4-2 焦慮的三種成分 焦慮有三種成分:軀體症狀、負性認知/主觀痛苦以及迴避或逃離行為。

除了軀體症狀以外,焦慮還包括主觀痛苦(也稱為認知症狀)。一種認知症狀包括特定的想法、觀點、印象或衝動。在某些情況下,當一個人遇到恐懼的事物或事件時就會產生這種想法,比如當害怕蜘蛛的人看見蜘蛛時(「如果那個毛茸茸的大蜘蛛咬我怎麼辦?」);還有的情況是這種想法是不由自主產生的(「如果我昨天開車時撞到了個小孩怎麼辦?」)。另一種認知症狀是擔心,就像本章開篇所描述的格雷格的症狀。擔心(worry)是指指向未來並與現實情況不相符的憂慮(消極的)期待。正如格雷格的擔心。他的學業成績一向優異,沒有任何理由推測他下一階段的學習會很糟糕。但他還是不能阻止自己去想這些,他不能阻止自己的擔心導致了情緒和軀體上的苦惱。擔心在成人、青少年和部分兒童中普遍存在。然而,青春期前的兒童在報告自己的想法和擔心時並不像焦慮的成人那樣普遍(Alfano et al.,2006),這可能反映了他們在認知發展上的整體不成熟。從發展角度看,小孩也許還沒有「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能力(Flavell et al.,2001),即所謂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由於這些差異,擔心的認知症狀在年幼兒童中很少出現。這種症狀只有當兒童成熟到能夠識別並報告自己想法的時候才會出現。

焦慮的最常見行為症狀是對恐懼的客體、事件或情境的迴避或逃離。害怕乘電梯的人會堅持走樓梯。在大橋事件後,馬修避免開車出行。逃避也表現為把某行為做得很誇張。比如,怕髒的人表現得很過分就會不停地洗手或清潔以消除髒的感覺。當孩子恐懼時,不尋常的行為可能是其最初的表現。當該去上學的時候,兒童可能會裝病、大哭、黏著父母或發脾氣。有些兒童可能會不順從,拒絕聽從與所恐懼事物接觸的指導,甚至拒絕去學校。

迴避或逃離行為可以暫時緩解痛苦,但它們也通過負強化的過程強化了行為上的迴避。想像一下你很害怕蜘蛛,當有一次你在浴室裡面見到一隻於是你跑出來了。你感到很釋然因為你不再和那只蜘蛛待在同一個房間裡。通過跑出來,你消除了那種消極的恐懼感受並且感覺不錯。這種伴隨在移除某種消極感受之後的釋然感覺就是一種強化,也就是說,這種釋然增加了你下次再見到蜘蛛時跑掉的可能性。因此,通過對相關情境的迴避或逃離來消除痛苦實際上會讓焦慮情緒更嚴重(見圖4-3)。對焦慮的心理治療的基本目標是扭轉這種負強化,以消除對恐懼情境的迴避。

圖 4-3 負強化增加了逃避行為和焦慮 感覺更好讓你的焦慮情緒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