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本章小結 >

本章小結

1.心理疾病的研究可在許多水平上進行,從細胞水平、神經解剖水平到個體或群體水平,再到總體水平。運用所有這些方法研究一種疾病使我們能全面理解其性質和患病過程。

2.在細胞水平,我們可以從進化的角度通過研究大腦來理解心理疾病,包括從腦幹(控制基礎生物功能)到前腦(控制高級認知功能)。細胞水平研究的新技術包括腦成像(掃瞄大腦圖像)、研究神經遞質(細胞間傳遞電信號的化學物質)的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和分子遺傳學(識別影響心理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

3.心理疾病遺傳學研究的長足進步在過去10年一直都是研究前沿。家族研究、雙生子研究和收養研究都是行為遺傳學研究方法,可使我們確定基因是否在疾病形成中發揮作用。候選基因關聯研究、基因組連鎖分析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等是更直接的方法,使我們能真正鑒定與某一特質或疾病關聯的基因區域或起作用的基因。

4.個案研究提供了變態行為或其治療方法的詳細細節,能使我們研究比較少見的心理現象,為更大型的研究提出假設。但個案研究無法使我們得出因果結論。個案設計(如ABAB設計、多基線設計)則通過研究單個的人以得出因果結論。然而,這些研究無法將研究結論推廣到異質群體,也不強調個體差異的影響。

5.相關研究描述了不同變量之間的關係。然而,由於高度相關的變量彼此之間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即其中一個變量不一定是引起另一個變量的原因),因此相關研究不能用來描述因果關係。

6.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受以下因素影響:如何選擇被試、研究設計的內部和外部效度和所用測量方法等。不同類型的臨床試驗都是精心設計的,專門用來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例如,功效研究注重內部效度的最大化和得出因果關係的能力,然而有效性研究則注重外部效度和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患者及其臨床上有更高的適用性。

7.流行病學或總體研究提供了心理疾病研究的病因、過程和結果的鳥瞰式描述。這類研究能使我們瞭解疾病的患病率(該病在群體中出現的次數)和發病率(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出現新病例的數量),以及某些小團體是否更可能患某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