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1.2.3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

1.2.3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在中世紀的歐洲,魔鬼被認為是萬惡之源,它們捕獲、「俘虜和欺瞞人們的心靈」(Tertullian,in sagan,1996)。在中世紀存在許多生存的挑戰(戰爭、瘟疫、社會壓迫、饑荒),人們會為此尋找原因。即便有其他不那麼吸引人的解釋存在,教會官員也會用魔鬼或巫術來解釋這些壞事。由於教會的強大影響,巫術成為解釋異常行為的主要理論。在300年裡(15~18世紀),在歐洲至少有20萬人被指控使用巫術,其中有10萬人被處死,女性占80%~85%(Clark,1997)。事實上,許多被指控的人實際上是精神障礙患者(Zil-boorg,1939;引自Clark,1997)。某人一旦被指控為女巫,就會接受審判並被判有罪。對巫術的指控,並不僅限於歐洲國家。「女巫」在17世紀的馬薩諸塞是要被處決的。值得慶幸的是,文藝復興帶來了針對科學和教會的新態度,並改善了女巫的狀況。然而,在今天外星人綁架的故事(見「證據檢驗:現代巫術、惡魔和外星人綁架」)裡,對超自然現象的相信仍然存在於當今世界。

證據檢驗 現代巫術、惡魔和外星人綁架

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是照亮黑暗的蠟燭》(The Demon Haunt-ed World: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這本書中提到的主要原則之一是,儘管我們的社會技術在進步,仍有許多人不理解偽科學、狂熱的原教旨主義和科學證據之間的區別。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沒有確鑿證據的外星人綁架呢?請對比以下兩種描述:

女妖屈服於男性並接收他們的精液;惡魔運用技巧以之儲存自己的力量,然後,經過上帝的許可,變成男淫妖並將其倒入女性存儲庫中[St.Bonaventura(1221—1274);cited by Sagan,1996]。

貝蒂和巴尼·希爾宣稱他們在1961年9月19日被外星人綁架。貝蒂在一系列噩夢後記起了這次綁架,她聲稱外星人在自己的肚臍上安裝了一個針頭。巴尼則相信外星人從自己身上取走了精子做樣本(Carroll,2003)。

·事實 幾百年來,許多人都報告了神靈探視的案例。

·證據 沒有客觀科學證據——只有宣稱曾被訪問者的報告。他們通常都說聖靈或外星人從天而降,因生殖目的而需要人類配合。通常那些報告此類經驗的人僅是在催眠狀態下才做此報告,他們中很多人的其他行為和信仰也會被認為是不平常的。

·檢驗證據「也許有一天會有一個UFO或外星人的綁架案,是可證實的,伴隨著有力的實物證據,且只可以用天外來客造訪來解釋。不會再有比這個更重要的發現了。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這樣的案例,甚至近似的都沒有……事實更像哪一種呢:我們正經歷大量但通常被忽視的外星人性虐者的入侵,或者是人們正經歷他們所不理解的一些陌生內心狀態?」(Sagan,1996.)

在中世紀,群體性癔病(mass hysteria)是常見事件,即一群人相信他們受到惡靈影響或附體(與被外星人綁架的想法類似)。其中第一個被記錄下來的案例(源於意大利13世紀早期)被稱為舞蹈症(tarantism),原因是由於相信被狼蛛(也被稱為塔蘭圖拉毒蛛)叮咬後,如果不快樂瘋狂地跳舞的話,會導致死亡。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蜘蛛的叮咬會導致狂熱的舞蹈、跳躍或抽搐(Sig-erist,1943)。事實上,蜘蛛咬傷是無害的,人們的反應因集體性癔症被誇大了。另一種形式的群體瘋狂是變狼症(lycanthropy),人們相信他們被狼附體。這種想法非常強大,感染的人會表現出像狼一樣的行為,甚至相信他們的身體被皮毛所覆蓋著。

群體性癔病的發作是有科學依據的。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是指對另一個人的表情、發音、姿勢和動作的自動模仿和同步(Hat-field et al.,1993)。當這些外顯行為集中出現時,相應情緒也會出現。這些模仿行為是非自控的,但卻會影響行為的表現。雖然很多人可能不再相信狼或蜘蛛的咬傷能導致異常行為,情緒感染對行為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見「證據檢驗:當代群體性癔病」)。

證據檢驗 當代群體性癔病

·事實 雖然我們傾向於認為群體性癔病只發生在文明不開化的時代,但其在今天仍時有發生。

·證據 1998年,一位來自田納西州的老師報告說她在教室裡聞到了一股類似於汽油的味道,之後就感覺頭疼、噁心、呼吸短促並且頭暈眼花(Jones et al.,2000)。該學校進行了疏散。最終有80名學生和19名工作人員也因有該症狀而被送往急診室。當學校重新開放時,有71人因抱怨說有相似症狀而去了急診室。儘管在一場徹底的搜查後,沒有任何醫學或環境原因被確認。

·檢驗證據 情緒感染可能是所報告症狀的基礎的證據包括:

1.症狀發生於該校49個不同位置,這些位置中的大多數都擁有完全獨立的空氣處理系統。

2.有些人報告症狀發生於學校以外的地方,在家裡或到醫院探訪時。

3.疾病報告者有以下特點:大多是女性,能更多地觀察到其他患病的人,得知同班同學得病的人,報告說在學校聞到一種不尋常氣味的人。所有這些因素都與群體心因性疾病發作有關。

·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確實體驗到他們所報告的症狀;否認症狀的出現是不正確的。關鍵問題是這些症狀的原因是什麼。本例同許多其他案例一樣,在徹查所有可能的環境因素後,對這種大規模爆發的疾病最可能的解釋是,情緒感染造成了心因性疾病的群體發作。

文藝復興時期(1400—1700)標誌著歐洲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的第二次啟蒙。造成這種轉變的大部分功勞可追溯到德國醫生約翰·韋爾(Jo-hann Weyer,1515—1588)和瑞士醫生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0—1541)。韋爾是第一位專攻精神疾病治療的醫生。帕拉塞爾蘇斯則反駁了異常行為是因魔鬼附體的觀點,他認為精神障礙可以遺傳而且一些身體疾病有心理原因(Tan&Ye-ow,2003)。

這些針對精神疾病的觀點改變的同時也使相應的治療方法發生了變化。一場通過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幫助來體現對他們的真正關心的運動開始了,其目標是將精神疾病患者與那些具有犯罪行為的罪犯區分開來(Sussman,1998)。從16世紀開始,精神疾病患者被安置在收容所裡——那是被設計用來使他們與一般公眾隔離的設施。儘管收容所的開設是基於良好的意圖,但很快就人滿為患了。因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使收容所變成了倉庫,常被稱作瘋人院。其中最著名的收容所是位於倫敦的伯利恆聖瑪利。治療方式包括監禁(鎖鏈、腳鐐、隔離在黑暗的牢房裡)、酷刑(冰水浴、椅上旋轉、嚴重限制飲食)和「藥物」治療(催吐劑、瀉藥和放血)。在倫敦,人們花費很少的錢就能到瘋人院參觀遊覽那裡的患者(Tan&Yeow,2004)。他們給那地方起名叫作Bedlam[1],用這個詞來描述那裡的混亂和失控狀況。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歐洲的其他地區以及後來的北美。

[1]是「Bethlehem」(伯利恆)的縮寫。意為喧鬧混亂,後也指代瘋人院。——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