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變態心理學 > 前言 >

前言

變態心理學是本科學生尤其是心理學專業本科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這無疑要部分地歸因於我們對人類行為以及對其進行塑造和施加影響的背後力量的無盡好奇。一項美國總統公告宣佈20世紀90年代將被視為「腦的十年」。2000年,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宣佈,未來十年將是「行為的十年」。雖然這20年我們見證了很多令人興奮的發現,但我們認為將這兩個十年用「腦」和「行為」分別來命名還是存在根本缺陷的,對人類行為的理解需要將我們對大腦和行為的理解整合起來。在本書中,我們將生物學材料整合進社會和行為科學的研究中來,以體現變態行為是複雜的並受多因素影響的觀點。此外,本書還強調這些變量通常以怎樣相互作用的方式互動。心理治療部分地建立在「改變環境就可以改變行為」這一假設上,但科學現已表明,環境因素也可以改變大腦。同樣,相比於當初格雷戈·孟德爾(Gregor Mendel)的豌豆實驗,遺傳學研究的新方法——分子遺傳學大大擴展了人們對行為的生物學影響因素的理解。在行為方面,諸如虛擬現實系統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為認知-行為治療提供了更強大的治療策略。每一個新發現都提出了新問題並開闢了新的探索領域。

儘管還有大量未知,但發現未知的道路日漸清晰。對變態心理學的進一步研究需要將前沿的生物學和行為研究整合起來,這種方法被稱為轉化方法(translational approach),也就是「從基礎到臨床」[1](from bench to bedside)。我們在編寫本書的時候就遵循了這種模式。我們已不再局限於諸如先天或後天、臨床醫生或科學家、基因或環境之類的陳詞濫調,我們要求下一代心理學家和學生通過用「什麼和什麼」代替過去的「什麼或什麼」來面對我們研究對像固有的複雜性。只有超越對人類行為的一維解釋,我們才能獲得對精神障礙原因的更精細理解,也才能發展出更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科學家-實踐者模式

我們採用科學家-實踐者模式是因為我們相信,變態心理學依賴於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知識。許多心理學家都在科學家-實踐者模式下接受訓練並在某種程度上在其專業工作中遵循這一方法。我們離不開這個模式。除了作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後的各級教師的角色外,我們都是活躍的臨床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然而,科學家-實踐者模式不僅意味著有多個角色,它更是指導心理學家進行各種活動的一種理念。熟悉這個模式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科學家-實踐者在他們的實踐中會體現一種研究取向,在他們的研究中會體現一種對實踐的關切」(Belar&Perry,1992)。這個理念反映了我們寫作的指導原則,我們寫作本書以強調科學和實踐的結合多麼緊密。因為我們是科學家-實踐者,除了少數引文和報紙故事被用來突出特定點外,本書所有個案均取材於我們的臨床實踐。我們通過提供生動的臨床描述盡力使每個個案變得鮮活。除了介紹每個話題前的臨床材料以及自由貫穿每章的短篇臨床描述外,每章結尾都有一個取材於我們臨床實踐的完整個案研究以再一次展現生物的、心理社會的和情緒因素的相互作用。當然,有關細節會改變,一些個案會以混合形式呈現,以保護在我們工作中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給我們的那些人的隱私。

我們希望為學生提供比一大堆科學文獻綜述更多的東西,同時依然保持堅定的科學視角。我們認為,一大堆理性的科學探討或過度通俗的寫作方式都不能使學生徹底理解本書所涉及的精神障礙的本質。事實上,根據我們的經驗,學生對好理解的、生動的內容反響積極,當內容明白易讀時尤其如此。通過豐富的臨床資料,如插圖、個案史以及個案自述,我們希望為這些有時令人困惑和陌生的材料做一番裝飾。我們希望這些例證能吸引學生在更好地瞭解變態心理學的同時還能幫助他們掌握到重要概念。因此,雖然本書代表了前沿科學,而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這些精神障礙畫一張「像」。不管是那些因為最初對變態行為的臨床方面有興趣而被書中話題所吸引的學生還是那些出於研究興趣的學生,都將會因我們的這種寫法而產生閱讀興趣。需要學生明白的是,理解變態行為的最好方式(我們相信是唯一方式)是科學與實踐的無縫結合。

[1]指把基礎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臨床技術的過程。——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