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喚醒大腦:神經可塑性如何幫助大腦自我療愈 > 附錄A 治療腦外傷和大腦問題的一般性方法 >

附錄A 治療腦外傷和大腦問題的一般性方法

本書中,我有時候會把一種疾病或障礙跟一種治療方式對應起來。但按照規律,正確的做法是將患者所得的疾病類型、最適合該患者的神經可塑治療階段結合在一起。舉例來說,我在這本書中介紹了多種應對中風和腦損傷的方法。比如頭部受傷,低強度激光、「腦橋」設備和聲音療法都可應用於部分患者。附錄B和C介紹的兩種方法(矩陣模式重建和神經反饋),也能幫助創傷性腦外傷人士。這一新領域將來還會涉及針對患者的個體需求,將神經可塑性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激活神經可塑性治療的所有階段,比如將身心鍛煉及「腦橋」電刺激搭配起來。第4章中提到的加比的康復訓練,就結合了體育鍛煉(太極拳,它也有精神成分)和光療。研究人員羅賓·格林指出,認知刺激結合生理與社會刺激,能讓部分患者減少創傷性腦損傷之後的大腦萎縮。她和同事們進行的其他初步研究暗示,基於邁克爾·梅策尼希設計的大腦鍛煉在治療創傷性腦損傷中或有一席之地。愛德華·陶布的研究小組借助生物反饋,其後是限制-誘導療法,治療了一位脊髓損傷後四肢完全癱瘓的婦女。同樣,兒童發育障礙可能會受益於多種方法:聆聽治療、費登奎斯治療、神經反饋和心理治療。由於自閉症患者的大腦裡遍佈炎症,這些孩子高度敏感,用低強度激光和「腦橋」說不定也能幫助他們。只要存在認知問題的患者對一種神經可塑性方法有部分反應,就不妨考慮再增加另一種來看看有無幫助。我還認為,只要有可能,就應當改善大腦的整體健康。定量腦電圖(QEEG)可測試出患者大腦是否「嘈雜」。這項研究多由資深神經反饋從業者進行,所得結果必須由親自見過患者的專家進行闡釋,不能光把信息餵給機器。

我所介紹的痊癒案例,使用的都是在該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設計的設備,而非仿製品。但病患所得的良好結果,仍然是由經驗豐富、不可替代的醫生帶來的。我所描述的介紹的治療門類,構成了一門新的臨床學科,有多種工具可供使用。自然,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不是所有的治療方式都適合所有的人。按照理想情況,知識淵博的衛生保健人員理解患者具體的病情,也就是說,如果需要若干方法,他可指導患者先嘗試哪一種,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對大腦的重新布線,必須要有耐心,有時候改善是循序漸進顯現的,故此在放棄某一技術之前務必進行咨詢。但這裡我們要知道,神經可塑性醫師花了數年時間才掌握一種方法,對另外的方法就不見得那麼熟悉了。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中還介紹了另外一些針對中風、疼痛、學習障礙、智力減退及其他大腦問題和精神疾病的神經可塑性新療法、訓練技術。如果讀者正在為自己或摯愛的親人尋找神經可塑性方法,可同時參考這兩本書,因為它們結合起來,對神經可塑性的應用做了更全面的描述。更多信息可到我的網站查閱:normandoid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