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控場 > 打破那堵「牆」 >

打破那堵「牆」

哈佛大學心理學院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是一個關於環抱雙臂這一動作的演講,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研究期間,研究人員把志願者分為兩組,參加一系列講座。他們對第一組志願者的要求是,在聽講座的時候請使雙腿和雙臂保持自然狀態,不蹺腿,不可以將雙臂環抱於胸前,盡量讓自己保持放鬆的姿勢。在講座結束後,研究者記錄了每位志願者對講座的掌握程度,以及對講座的看法和觀點。

而研究者則邀請第二組志願者聆聽同樣的講座內容,只不過要求他們保持蹺腿和雙臂交叉環抱於胸前的姿勢,直到講座結束。同樣,研究者記錄了這一組志願者對講座的掌握程度,以及對講座的看法和觀點。

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和第一組相比,第二組志願者所記住的演講內容少了1/3,並且從他們的看法和觀點來看,他們對講座提出了更苛刻和挑剔的意見。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點,當一個人感到緊張不安,或不願接受別人的談話時,他很有可能表現出雙臂交叉環抱於胸的動作。

在我講到這個實驗的時候,我的學員提出了異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彰顯自信的動作,很多成功者都用過這種動作來表示他們的信心。事實上,那只是一些成功人士為了某些圖書、CD、雜誌封面而故意擺出的姿勢,況且那多是一邊站立一邊微笑時採用的動作。

而在真實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們一般不會採用那種姿勢,除非他們想告訴對方「我不是很相信你的話」,或是「我不是十分認同你」,等等。

因為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坐在你的對面,擺出這種姿勢動作的時候,他們多半是表情嚴肅,而當你說完自己的觀點,他們往往會迅速反駁你,因為在做出這個動作的同時,他們的心思已經開始放在挑剔你、反駁你上了。

這種交叉雙臂環抱於胸的動作,就好比一堵「牆」,將你和對方相隔。如果你在溝通中發現對方做出這個動作,你需要進行調整,因為對方已經樹立了一面「牆」。如果你還注意到對方的拳頭緊握夾於腋下,嘴唇緊閉,臉色不悅,那麼你就更要小心了,接下來可能會有激烈的口舌之爭,那是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不是嗎?

我曾經在一家醫院的候診室裡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病人坐在椅子上,蹺著腿,雙臂交叉環抱於胸,他看上去十分著急,並不時低頭看手錶。突然,他抬起頭大聲向對面的護士問:「喂,女士,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

那個護士並沒有注意到他的動作,看了他一眼回答道:「等著吧,一會兒到你了會用廣播通知的。」

那個護士的回答沒有錯,但是那位病人可並不這麼認為。他大聲抱怨道:「我在這兒等了很久,我還有其他事情呢。」

「那你也得等啊,這裡誰也不是閒人。」護士沒好氣地回答了他。

這一下激怒了那個病人,他站了起來,一邊走一邊憤怒地說:「你這是什麼態度!我要向你們的院長投訴你。請你馬上向我道歉……」

是的,這個病人的情緒失控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開始了。我一邊聽著一邊想,如果那名護士能夠提前注意到這位病人的動作,及時捕捉到他的情緒,她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回答,從而避免一場毫無意義的爭吵。

那麼,當你注意到對方樹立起的這面「牆」時,你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打破這堵「牆」!

你應該放慢自己說話的節奏,在大腦中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說了一些違背對方觀念的話,或是你的哪些要求讓對方感到不滿。你可以通過轉換話題和營造氣氛的方式來打破這堵「牆」,你也可以乾脆停下來讓對方打開「話匣子」,聽聽他的想法,找到問題的關鍵。你可以這樣打破:

「嗯,讓我們換個話題……」(轉換型)
「我給你講個有意思的事吧……」(活躍型)
「可能您現在不贊同我的提議,不過……」(誠懇型)「我現在非常想聽聽您的想法……」(詢問型)

隨著你的努力,當對方身體動作發生了轉變之後(由防禦到放鬆),你就可以接著按照你的計劃去溝通了。

幾年前,我在華盛頓進行演講,我發現那裡的聽眾非常「難對付」,演講了幾分鐘,他們很多人擺出了雙臂交叉的防禦型動作。於是我趕緊加入了幾個笑話段子,使氣氛活躍了起來,很明顯,很多人的動作變得自然了,表情輕鬆了。那堵「牆」被我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