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安全感 > 第6節 生理能量池vs心理能量場 >

第6節 生理能量池vs心理能量場

大多數人的安全感問題最後都能夠自愈,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群體中共同的勞動或玩耍體驗,是他們遲早要找到的解藥。

——孫向東

精神能量的生理基礎

如前所述,自我覺知、清醒催眠有諸多局限。修復斷裂的連接,效果是根本性的,但重要他人可不是輕易就能遇到的,而且允許他人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個過程,每一步都會面臨諸多挑戰。相較之下,玩耍療法不僅容易操作,而且百試百靈,能夠迅速、有效地提高安全感。

體質會決定精神品質。有些不安全感案例是治不好的,因為案主並非有什麼精神層面的早期剝奪,而是身體層面本就是焦慮體質。他們天生血糖偏低,心率過速,肌肉乏力,植物神經紊亂,或容易心慌。體質可以影響人的精神,甚至人種的精神。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中的抑鬱量表(D)和精神分裂症量表(Sc)給中國人測明顯高於西方,這和其他東方國家尤其是日本很像。

所以有一種心理學研究,輕視心理本身,認為心理只是身體的附屬品。「具身認知」主張:身體對於認知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認知只是身體狀態的反映,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動作體驗決定了我們怎麼認識和看待這個世界。斯金納說:自由意志根本就不存在。雨果·閔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說:肌肉感覺是意志的基礎。威廉·詹姆斯說:情緒就是對身體經驗的感受,身體是一個重要的中樞。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人格就是細胞人格之和。

這種觀點非常有啟發性。人的身體真的在影響甚至決定精神的狀況。

社會心理學家韋爾斯和佩蒂(Wells, Petty,1980)報告了一個實驗,測試耳機的舒適度。被試首先聽一段音樂,然後是廣告商對這款耳機的推薦。73名學生被分成3組,一組搖頭,一組點頭,一組不需要移動頭部,只需要簡單地聽和打分就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點頭組給耳機打的分很高,而且贊同廣告商的觀點,其分值比另兩個組要高得多,而搖頭組則遠低於其他兩組。

點頭的身體運動增強了積極的態度,而搖頭的身體運動則強化了消極的態度,實驗結果證明了具身認知的基本假設。

心理學家(Stepper, Stack)用本科生作為被試,研究身體姿態對完成某種任務的影響。每次實驗有6個被試,實驗情景分為兩種。第一種情境下,被試需要採用一種所謂工效學姿勢,低頭、聳肩、彎腰,給人一種垂頭喪氣的感覺。在第二種情境下,被試的姿態是腰背筆直、昂頭挺胸、給人一種趾高氣揚的感覺。為了防止被試的情緒互相影響,被試間是隔離起來的,相互看不到。接下來,被試根據實驗者的要求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任務完成後,實驗者誇讚被試幹得不錯,並支付相應報酬。

最後,被試要完成一個問卷,報告他們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否為自己幹得不錯感到驕傲。結果發現,前一種情境下的被試的驕傲感平均分為3.25,而後一種情境下是5.58。實驗說明,情緒是具身的,比認知更加基礎,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情緒和情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心理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很多心理學家都喜歡從物理學中借用概念來解釋心理現象,認為人有一種精神方面的能量場。能量場強,人就感到安全,能量場弱,人就恐慌、焦慮、抑鬱。46

心理能量場的基礎是身體能量。

當身體能量池溢滿,我們就說一個人「氣血旺」,他就會有冒險精神,能夠堅忍不拔。這就是青少年總喜歡冒險且固執的原因。身體能量池不足,人就「精血不足」,人就會無法堅持和努力,沒有勇氣,缺乏安全感,懼怕改變,恐懼未來等。有耐力、不服輸的品質等,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本不是什麼精神力量和品質,這些只是能量充足的表現,尤其是身體能量這個核心。

生理對心理的影響,往往是忍不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覺的、由不得你的。

紐約城市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的娜塔莉(Natalie A.Kacinik)副教授,把30個本學校的本科生分成3組,在實驗前讓他們分別喝下3種不同口味的飲料:第1組喝的是鮮搾橙汁,第2組喝的是純淨水,第3組喝的是苦茶。

接下來讓他們看一個短片,內容介紹了一個男人離婚的過程,然後讓他們評價男主角的道德水平。

3組人表達的意見有顯著不同。第1組給出的總體評價比第2組略高,但第3組給的評價卻出奇地糟糕,明顯有失偏頗,並使用了諸如下流(nasty)、渾蛋(bastard)等髒字。

所以味道可以影響道德判斷,人們容易因為自己嘴裡發苦而攻擊他人的道德水平。

身體是精神品質的基礎,而肌肉可以通過反覆充血和休息得到鍛煉,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品質。當你的心臟和呼吸系統都得到了鍛煉,你真的可以發現自己精力更充沛了,更積極向上了,耐力更好了,對生活也更有掌控力了,甚至更聰明了……

這種理論從科學指標上也是站得住腳的。運動員在定量負荷下的心率、血壓、最大呼出氣量、最大攝氣量、最大氧脈搏、最大氣氧百分含量、無氧閾等和一般人都不同,神經的活躍程度、心臟的供血功能、大腦的供血量、對身體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也完全不同。這些指標都可以影響心境。

我們在有意調整心境的時候,大腦是無法命令最古老的千百萬年的身體的,因為沒有有效的語言,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呼吸。人的肺有兩個足球那麼大的空間,但平時我們並沒有利用完全。深呼吸可以調整機體的節奏。吸氣時間除以整個呼吸週期的時間,叫作I值,表示吸氣所佔時間比例,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機體節奏。這個值越小越好。一般人平靜時的I值約為0.40~0.45,運動員的比例一般約為0.40,歡笑者約為0.23(這才是所謂的深呼吸,不僅吸得深、慢,而且吸氣時間比呼氣時間短得多),而在恐懼時,則可上升到0.75~0.80。其次是呼吸的頻率,頻率越高,深度越低。比如在憤怒和驚恐的情緒下,呼吸頻率可增至40~60次/分鐘。

一般的行為療法都會引入肢體練習,一練習就會改變呼吸。時間要夠長,得出汗,要有間隔,最好隔一天一次。考試焦慮、舞台焦慮及其他焦慮和恐懼症,一般通過3個小時的練習,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現。

玩耍是一種生理需要

對兒童來說,嬉戲是本能的衝動。同等地位的本能還包括飲水、呼吸等。凡是本能便是客觀存在且不可遏制的。

嬉戲這種本能衝動,和吃飯、飲水等本能不太一樣,所以招來了超大量的心理學家對其進行研究。霍爾的復演說稱:遊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徵在兒童身上的重演,所以他們會喜歡玩弓箭、爬牆上樹、玩水玩火等,統稱調皮搗蛋。彪勒的機能快樂說稱:遊戲是兒童從行動中獲得機體愉悅的手段。拉扎魯斯稱:遊戲是源自於放鬆的需要,消除機體的緊張狀態。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說稱遊戲是3種一般慾望的表現:第一,排除環境障礙獲得自由、發展個體主動性的慾望;第二,適應環境、與環境一致的慾望;第三,重複練習的慾望。而我則說:人類天然地從取食中獲得愉悅。玩耍都是對取食行為的模擬,最接近幸福的本源。所以打獵特別有趣,尤其對男人來說,種植、採摘等獲得食物的過程都是愉悅的。

這麼多角度歸總在一起,其實就是說:玩耍是兒童的本能需要,如同呼吸、飲水一般。

很多人都在研究遊戲對兒童的作用,但似乎人們都忘了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所有的本能需要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消失。吃飯飲水的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失了嗎?沒有。同理,遊戲也是成年人的本能需要。

如果你總覺得不舒服,不開心,也許是因為你忘記自己還有這樣一個本能需要未被滿足,你的身體在默默地發出抗議。當任何一項生理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安全感就成了空中樓閣,玩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中醫說:萬病由汗解。西醫則會說:盡情地玩耍時,人會出點汗,一出汗,人體就會分泌內啡肽——一種人體自己生成的類嗎啡物質。人一生產生這種物質只有有限的那麼幾次,比如戀愛、吸毒。人為什麼會對初戀念念不忘呢?那是第一次吸毒時的感覺。內啡肽一經產生,就會促使人體內的多巴胺、五羥色胺等單胺類神經遞質活躍起來。那這些單胺是幹什麼用的呢?五羥色胺影響對自己的評價。龍蝦在爭奪配偶的過程中,打輸了一般就不再打了。但是如果給它注射五羥色胺,它打輸了就還打,打輸了還打。總之,精神頭很旺盛,否則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提不起精神。

盡情的玩耍會讓肌肉充血、飽滿、發熱,整個人變得非常興奮,就像吸毒高潮一樣,根本停不下來。30~4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肢體遊戲,效果就相當於一片百憂解(口服抗抑鬱、強迫症藥物)。

既然玩耍是本能需要,我們就該去讓肌肉反覆充血了;只是,人成年之後,就忘了到底該怎麼玩耍了。這可就麻煩了。

玩耍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肢體練習。玩耍和嬉戲是以過程為主的,而非以目的為主,帶著目的的練習會讓很多人望而生畏,首先想到的是「目的」及「累」,所以「犯懶」,而不是「玩耍」和「愉悅」。帶著任何目的的肢體練習,都不是嬉戲,人不僅不能享受它天然的歡愉,更無法提高安全感。如果運動需要調用「堅持」(「我每天堅持跑步兩千米」),那這就已經不是玩耍了,安全感的提高成了空中樓閣。

請記住:玩耍只是玩兒。凡不是玩兒的,都無法滿足你的本能需要。

有一種人會患「玩耍厭惡症」,也就是肌肉充血、運動神經興奮的生理喚醒狀態和某個創傷性事件相連了,所以恐懼情緒泛化了。

馬翁就無論如何都運動不起來。自由聯想的結果是:有一次他玩得正高興,突然被母親喝止,在眾多小夥伴面前不斷地羞辱,所以他從心底害怕玩得很歡的那種感覺。每當肢體劇烈運動,他就會若隱若現地閃回到當時被羞辱的一幕,造成心律不齊。47又比如,雅彤對「汗水」這個詞有一種本能的厭惡和排斥感,她喜歡做瑜伽,但絕對不會允許自己出汗。原來,她小時候在農村時,獲得的核心信念中包括「只有莊稼佬才會流汗」,所以「汗水」對她來說代表「勞動」「髒」「累」「低賤工作」等,而不是肢體的盡情舒展。這種扭曲的認知真的是毀了她。

久遠的負性體驗中的恐懼泛化和核心信念中的扭曲認知,需要由做精神分析的咨詢師來幫你解決一下,自己一般做不來。

嬉戲必須要有小夥伴才行。繆勒和范德研究了社會技能的發展之後發現,只有在同伴交往中,才能引起對自我的探索,並提高對外在世界的感受能力。家庭當中再好的環境、文化氛圍等,都無法代替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

所以,週末約上小夥伴一起去玩吧,不管是去動物園、打籃球、水上樂園還是做短期的遠行。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兩點:第一,它得是玩兒,你能夠感受到本能的愉悅;第二,你可以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