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安全感 > 第1節 「我的內心其實是抗拒的」 >

第1節 「我的內心其實是抗拒的」

打開鳥籠的門,

讓鳥兒飛走,

把自由還給

鳥籠。

——非馬

理論就像一張支票,除非把它兌成現金,否則只是紙張,毫無價值。我們現在著重開始聊一聊獲得安全感的方法。

首先,自憐、多愁善感的文字,我一般都不建議人讀,越讀問題就越嚴重,比如我們引用的諸多案主的智慧閃光,應該都很能「勾魂奪魄」。病人才能寫出好文,因為能和很多人產生共鳴。而治癒系的文字,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生活,但我要說,它從效果上講,就像撓癢癢,我們覺得很爽,但實際上並不解決問題。

真正有治癒效果的,是人,是和人的互動,無論是旅行還是失戀,無論是咨詢師還是神父。

最療愈的就是人了,他們會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有資格和能力擾動我們的人格,促成其重塑。咨詢師只是其中一種。

咨客來找咨詢師會得到兩種幫助:心理治療和解釋支持。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解釋支持是什麼?是用一個體系解釋清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當你能夠解釋自己的問題,就會獲得對自己的掌控感(基礎安全感),不管它是什麼理論,只要能夠讓你釐清自己,那這個東西就是管用的。

喬治·凱利本來認為,精神分析等高深理論,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管用,但是他發現,沒有什麼文化的窮人也能夠接受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也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後他明白了,其實這些人最需要的是對周圍事件的解釋以及對他們自己將來還會發生什麼的預測。這就是解釋支持。解釋有療愈效果,能夠起到支持的作用,所以才叫「解釋支持」。

讀書讓人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有療愈效果,不管它是不是透,不管它是不是科學。所以讀書屬於解釋支持,心理治療還沒有開始。

解釋支持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見得對任何情況都有效,而且最常見的就是,有效那麼一小會兒,當下作用非常明顯,持續效果一般沒有。所以,解釋支持之後,更重要的工作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中起最大作用的是陪伴、反饋。不幸的是,自己操作,就不會有陪伴和反饋。幸運的是,有些技術和方法,也就是家庭作業部分,個人也可以操作。但自己操作,治療往往容易走偏,而且耐心一般會跟不上效果的進度。不過,只有自己最瞭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問題,自我監督和自我洞察總比旁人的觀察和測量要準確得多,所以自我療愈是有優勢的。

過去二三十年的縱深,決定了我們目前的安全感的分值;但是成年之後,我們就有了自我治癒的可能。奧蘇貝爾(D.P.Ausubel,1954)說:成年前大多是心理、生物學因素在起作用,在成年後,則是心理和社會因素在起作用,這是個至關重要的轉變。所以,「在所有文化的青年期,都可以記述為從生物向社會屬性的移行期」。結果就是人格再構成的可能性。

只要我們善用這個契機,分析出並真切地感覺到過去對現在存在的限制,迎接人格重塑的陣痛,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使自己的當下萌生希望,未來充滿生機。

但成長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阻力非常大。

馬斯洛說:「成長往往是痛苦的過程,所以人們其實是逃避成長的,人們會同時熱愛和恐懼自己最好的機會,無一例外對成長懷著極其矛盾的心理,既愛又怕。」也就是「我的內心其實是抗拒的」。

另外,精神上的治癒,是深入、細微和持久的,短期內並不會有直觀的效果,說得直白一點兒,就是慢。

活著就是活個過程。要獲得滿滿的安全感,首先要尊重自然發展的速度,要尊重這種規律。其實,凡是自然界的東西,過程都是緩慢的,太陽一點點升起,花一朵朵開一瓣瓣落,而那些急驟發生的變化多是災難,比如火山、颶風、海嘯和地震。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一般需要三四個月,效果才會初露苗頭。如果沒有外來干預,一般到50歲的知天命年齡,人們也自然而然能夠自己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人格重建。

安全感的重塑,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效果是漸進且紮實的。快速的往往無效,慢慢的變化才是妥妥的,就像猴子一旦進化成人,就基本上回不去了。當你掌握了技能,學會了優雅,再往回走,自己都覺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