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 衝突的風險 >

衝突的風險

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發生衝突時的指責和假謙虛,即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當我們和某人發生衝突時指責對方,就等於是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父親指責兒子時會說:「你最近怎麼鬼鬼祟祟的?」潛台詞是:「你不應該鬼鬼祟祟的,你這樣是不對的。我有權批評你,因為我就從來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確的。」丈夫指責妻子性冷淡,就會說:「你是個性冷淡的女人。你對我的性要求沒有反應,所以你是錯的。我在性方面是正常的,在其他方面也是正常的。」妻子認為丈夫沒花時間陪伴自己和孩子,就會指責丈夫說:「你把這麼多時間用到工作上,你實在很過分,你這麼做是錯誤的。儘管我沒嘗試過你的工作,可我看得很清楚。你應該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指出別人的缺點,即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你應該做出改變」,這並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批評他人很容易,不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會使局面更加混亂。

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愛一個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清楚怎麼做更合理,知道什麼對你更有好處。」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旁觀者的確比當事人更清楚,知道怎麼做才合乎邏輯。旁觀者也可能擁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斷力,這時候,他們有義務指出問題的癥結。因此,富有愛心的人,經常處於兩難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愛的指導。

勤於自省,才能走出這種境地。如果你具有愛心,而且想幫助對方,首先必須進行自我反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我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嗎?」「我的動機是為對方著想嗎?」「我發現了問題的癥結,還是出於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瞭解我所愛的人?」「他的選擇可能是正確的,我是否因經驗有限才覺得他的選擇不夠明智呢?」「我想給所愛的人提供指導,是否是出於一己之私?」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應該經常反思上述問題。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虛的態度,正如14世紀一位英國僧侶所說:「誠實和謙虛,意味著有自知之明。善於自我反省的人,才會表現得誠實和謙虛。」

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前一種方式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父母、配偶或者教師常常採用這樣的方式,這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而不會給對方的成長帶來幫助,甚至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消極後果。第二種方式給人謙遜而謹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評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讓很多人知難而退。但與第一種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可能帶來成功,而且,根據我的經驗,它通常不會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也有相當多的人寧可壓抑自己批評他人的衝動,對他人的問題視而不見。他們過於謙虛,總是三緘其口,從不給所愛的人指導和建議。這種人不具備真正的愛。我接待過一個患者,她長期患有壓抑性神經官能症。她父親是個過於謙虛的牧師,母親則是一家之主,性格暴躁,甚至當著女兒的面毆打丈夫。她的牧師父親從不還手,甚至還勸告女兒要遵從耶穌教誨,一面臉頰挨打了,要主動把另一面臉頰送過去。他面對妻子的折磨和虐待,總是保持著絕對的順從。這位女士接受治療之初,對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她不久後就意識到,父親的虔誠和謙虛,實質上只是軟弱無能。父親的消極被動,與母親的專橫霸道,其實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父親不配做她的榜樣。另外,她的父親不曾付出過努力,使她免受傷害。他任憑妻子懲罰女兒,卻不敢和她有任何衝突。而且,這位女士一直誤以為,她父親虛假的謙虛、母親驕橫的態度,都是為人父母者的正常表現。實際上,作為孩子的父親,該挺身而出時卻自動退縮,該給予批評時卻緘口不言,該幫助孩子成長時卻逃之夭夭,這些完全不是愛的表現,它和沒有原則、缺乏理智的批評,本質上沒有任何不同。

父母愛孩子,就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且要採取謹慎而又積極的態度。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同樣,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於直面衝突和矛盾,彼此成為最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這種原則對於友誼同樣適用。傳統觀念認為,友誼意味著永不衝突,甚至意味著吹捧和奉承,而不是將對方的缺點一語道破,只有沒有衝突的友誼,才能天長地久。但是,以這種原則建立起來的關係脆弱得不堪一擊,並不算是真正的友誼。所幸人們對於友誼的實質,如今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友誼須以愛為出發點,適當的指責和批評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這樣才能成功構建持久的人際關係,否則,友誼就勢必帶有「失敗」、「脆弱」、「淺薄」的典型特徵。

衝突或者批評,是人際關係中特殊的控制權力,如果恰當地運用,就可以改進人際關係的進程,甚至改變所愛的人的一生。如果它遭到濫用,就會產生消極的結果。適當地提出建議,恰當地運用賞罰,適時地提出質疑,果斷地予以拒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緩解衝突或批評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投入全部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滋養對方的心靈。例如,父母首先應該自我檢討,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採取正確的方式,恰當地教育孩子。父母也要瞭解孩子的個性與能力,對症下藥地予以教育,否則就可能跟子女長期不和。想讓別人聽你的話,就要採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想讓別人滿足你的要求,要求內容就不能超過對方承受的限度;想讓對方有所進步,首先就要進行自我完善,這樣才能找到溝通的最佳契機和方式。

行使愛的權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有時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你的愛越深,就會越加謙虛,而不是自私和傲慢。你也會不時進行自我反省:「要改變當前的局面,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我要憑借什麼樣的個人影響?我如何斷定我採取的方式,對孩子、配偶、集體、國家乃至人類有益無害?我憑什麼認為我的想法正確,可以把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改變對方?我應該怎樣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所有這些,都可能使你面臨風險。事實上,不少父母、老師或上司做決定時,並不會進行自省。儘管他們能夠行使批評的權力,卻不具備真正的智慧,也沒有足夠的愛心,所以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甚至導致消極的後果。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總是致力於自我完善,讓自己具備起碼的道德和智慧,然後才會行使批評權。他們深知肩負的責任。愛使他們勇氣倍增,敢於面對任何考驗。相應地,強大的責任感,會使人更加謹慎而沉穩。也可以這樣說,唯有真愛帶來的謙遜和誠實,才能使我們勇氣倍增,使我們在行使權力時游刃有餘,也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