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 精神貫注 >

精神貫注

過分依賴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與心智的成熟完全無關。過分依賴的人只關心自己的滋養,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過得豐富而充實。他們渴望快樂和享受,不能忍受成長的痛苦、孤獨和寂寞。他們既不關心自己心智的成熟,也不關心別人心智的成熟,哪怕是他們依賴的對象。他們只關心別人是否能永遠滿足他們的需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常常把過分依賴錯當成「愛」,而忽視了心智的成熟和心靈的進化。現在,讓我們進一步來區分愛與依賴的本質,以便明確一個事實:不是所有的「精神貫注」都是愛,那些與心智成熟無關,不能給心靈帶來任何滋養的「精神貫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愛的對象不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無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動,例如「他愛金錢」,「他愛權力」,「他愛園藝」,「他愛打高爾夫球」,等等。一個人每週工作七八十個小時,一心獲取金錢或權勢,固然也可能有所成就,但金錢的積累、權勢的鞏固,並不意味著自我能獲得真正的拓展和完善。我們有可能如此評價某個白手起家的老闆:「他其實是個小人,是個目光短淺的吝嗇鬼。」無論「他」多麼熱愛金錢、崇尚權力,都沒有人認為他擁有愛心,這種人的終極目標只是財富和權力。愛的唯一目標,乃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進步。

培養某種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自我滋養。我們需要為自己提供許多與心智有關的養分。我們必須愛惜身體,好好照顧它;我們要擁有充足的食物,給自己提供溫暖的住所;我們也需要休息和運動,張弛有度,而不是永遠處在繁忙狀態。俗話說:「聖人也需要睡眠。」合理而健康的愛好,是培養自尊自愛的必要手段。當然,愛好本身並不應該成為自我完善的終極目標,否則就偏離了人生的方向。某種遊戲或娛樂項目大受歡迎,在於它們能夠取代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以打高爾夫球為例。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某些上了年紀的人,把餘生的最高目標定位在提高球技上,他們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桿數去打完一場球。他們想通過在運動方面的成績,「抵消」在做人方面沒有進步的事實。如果他們懂得自尊自愛,就不會自欺欺人,以低級、膚淺的目標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權力和金錢,也未必不能實現愛的目標。有的人投身政治,只是想憑借政治影響力,為人們謀求幸福。有的人努力賺錢,只為供子女上大學,或是用金錢購買更多的自由和時間,這樣才有條件去學習和思考,去推動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對於這些人來說,金錢和權力不是最終目標,人類才是他們愛的對象。

愛是個抽像的字眼,由於愛的含義太過籠統,很容易遭到誤解和濫用,從而妨礙了我們接觸愛的真諦。我不指望人人都瞭解愛的本質,但相當多的人顯然濫用了「愛」這個字眼。他們習慣於用「愛」來形容關心的事物,卻極少去考慮愛的本質,也很難恰當區分智慧和愚蠢、善良與邪惡、高貴與卑賤之間有什麼不同,這是危險而可怕的事實。

本章對愛的定義,我們愛的真正對像應該是人。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成長與進步的能力。如果我們喪失了愛人類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為這樣也可以培養出真正的愛。比如,有的人把全部情感傾注在一條寵物小狗身上,把它當成真正的家庭成員看待,給它吃最好的食物,經常給它梳毛、洗澡;每天親近它、摟抱它,教它玩各種遊戲。小狗突然生病,他們可能放下一切事情,帶它去看寵物醫生。小狗突然走失或者死亡,全家人悲痛至極,如喪考妣。對那些寂寞而孤單的人而言,寵物就像他們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切,在他們看來,這不是愛又是什麼呢?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同於人和寵物的關係。首先,我們和寵物的溝通相當有限,我們不知道它們每天在想什麼,卻一廂情願,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它們身上,甚至引之為人生知己。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主觀願望罷了。其次,我們喜歡寵物的原因是,它們表現乖巧,任憑擺弄。如果寵物不聽話,破壞傢俱,隨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們幾口,我們就可能把它們趕出家門。要改善寵物的心智,我們只能把它們送到寵物馴養學校。如果我們與某個人相處,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必然會容許他(她)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最後一點是,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它們永遠都不要長大,可以乖乖地陪伴我們。我們看重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愛」的只是「寵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不少美國士兵迎娶了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戰爭新娘」。這樣的異國婚姻看起來很浪漫,但是男女雙方其實都是陌生人,缺少真正的溝通。當新娘學會說英語之後,其婚姻就開始土崩瓦解。她們的軍人丈夫再也無法像對待「寵物」那樣,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慾望投射到妻子身上。因為妻子學會了英語,表達了心聲,丈夫便意識到,他們的觀點和見解有著很大的差距,人生的目標也截然不同。當然,也有的人恰恰從這一刻起,才慢慢地培養起感情;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情形意味著感情的喪失和婚姻的結束。追求自由和獨立的女性,無法接受男性唯我獨尊,以對待寵物的態度與她們溝通,以呼喚寵物的方式同她們對話。她們感覺男人把她們當成寵物,卻不尊重她們作為人的屬性。

母親把孩子永遠當成嬰兒來對待,同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孩子長大成人,不再接受她們病態的溺愛,她們就會遭受重大打擊。孩子兩歲之前,她們尚可算是理想的母親,對孩子的照顧也無微不至,但當孩子的自我意志開始成熟,變得任性和不聽話,甚至試圖擺脫母親的束縛時,她們的愛便宣告終止。她們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產生怨恨和厭惡。她們可能很想再次懷孕,擁有另一個孩子作為新的寵物。而當新的孩子降生以後,就會開始新一輪惡性循環。她們也可能幫鄰居照顧嬰兒,卻對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失去母愛的孩子孤獨而悲傷,母親卻視若不見,反而把精神「貫注」在別人的孩子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長大成人,就可能患上嚴重的抑鬱症,或形成「消極性依賴人格」。

對嬰兒的愛、對寵物的愛,以及對唯命是從的伴侶的愛,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這和墜入情網的情形極為類似,無須付出過多的努力。這樣的愛不是主動選擇和努力的結果,對於心智成熟也無幫助,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當然,這樣的情感有利於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可以成為真愛的基礎,但是,要擁有健全完善的婚姻,要養育健康成熟的子女,要實現整個人類心靈的進步,需要的遠遠不止於此。

真正的愛的滋養,遠比一般意義的撫養複雜得多。引導孩子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的過程,與出自生物本能的養育過程完全不同。以那個不肯讓孩子坐校車的母親為例,她堅持開車接送孩子,寧可為此犧牲大量時間,當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情感滋養的方式,可是這種滋養不但無益,反而會妨礙孩子心智的成熟。類似情形還包括:有的母親溺愛孩子,到了不加掩飾的程度;有的母親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恨不能把大量食物硬塞進孩子嘴裡;有的父親花大量金錢,為孩子購買滿屋子的玩具或衣服;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其實,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領導者與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進行理性地判斷,而不能僅憑直覺,必須認真思考和周密計劃,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