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 > 沒有罪惡感的人窮凶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邪惡 >

沒有罪惡感的人窮凶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邪惡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每當看見自己的「惡」時,都會感到痛苦——人們會為自己的醜陋而羞愧,會為自己的錯誤而進行自我譴責,會為自己的罪過而產生罪惡感。這種由面對自己的「惡」而產生的內疚和痛苦,令人備受煎熬。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我說逃避問題和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由於人們常常用謊言來逃避問題和痛苦,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謊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人生中的痛苦有很多種,你逃避什麼樣的痛苦,就會患上什麼樣的心理疾病。那麼,內疚和罪惡感也會給人帶來痛苦,逃避這種痛苦,會產生怎樣的情況呢?答案是,逃避罪惡感,人就會變得邪惡。邪惡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它是由逃避特殊的痛苦導致的。

實際上,有沒有罪惡感,正是善與惡的分水嶺。

一般來說,區分善與惡的標準不是看他做不做壞事,而是看他有沒有罪惡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的人不是不幹壞事,而是干了壞事之後,會遭受到良心的譴責,正是由於有了這種良心的譴責和罪惡感,我們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努力淨化心靈,坦坦蕩蕩走向善的道路。上一章中喬治的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在喬治與魔鬼簽訂了協議,即將淪為惡人的時候,他遭到了自己良心的譴責,並由此產生了罪惡感。可喜的是,他勇敢面對這種罪惡感,知恥而後勇,覺悟到自己有罪,最終幡然醒悟,避免了心靈的淪喪,回到了善的道路上。

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窮凶極惡的罪犯,有的是因為精神疾病而犯罪,有的是因為仇視社會而犯罪。這些人有一個共性:良心泯滅,毫無罪惡感。他們犯了罪,卻不會產生任何罪惡感,也不會遭受良心的譴責,這些人是一群「道德白癡」,是人渣。正是由於他們沒有罪惡感,所以什麼壞事惡事都能幹得出來。有的甚至還能從幹壞事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快樂的刺激,其心理特徵,就如同「戀屍癖」能從死屍中感受到快樂一樣。所以,他們是罪大惡極的人。不過,雖然這些人很是凶殘,但是他們邪惡的本性卻十分明顯,很容易被發現,一般都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監獄和精神病醫院就是他們最後的歸宿。

雖然窮凶極惡的人可怕,但更可怕的則是另外一類人。這類人深知良心譴責的滋味不好受,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罪惡感,極力逃避。善良的人會勇敢承受罪惡感所帶來的痛苦,並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而這類人在自己的罪惡感面前,則是十足的膽小鬼和懦夫,他們沒有勇氣承受良心譴責所帶來的痛苦和煎熬,只想一味地逃避,而逃避的方式就是選擇用虛假的「善」來掩蓋真實的「惡」。他們用謊言把自己的「惡」包裹起來,偽裝出一副「善」的面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在掩飾自己「惡」的過程中,會不擇手段抹殺自己「惡」的證據,哪怕是扼殺別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把這類人稱為偽善之人。這類人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為了維護自己虛假的善,他們說謊成性、自欺欺人,什麼謊話都能說,什麼壞事都可以幹出來。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說:「大奸似忠,大惡似善。」

明目張膽干惡事的人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以善和忠的名義,暗地裡卻幹著邪惡的勾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罪惡感的人,會變得窮凶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會變得邪惡;敢於承認罪惡感的人,則會一步一步趨向於善。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承認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的心靈就會趨向於善;隱瞞、遮掩和逃避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最終就會變得邪惡。榮格說:「惡,是由於無法面對生命的陰影。」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無法面人性中的「陰暗面」,就會產生「惡」。所以,在對待自己的罪惡感上,如果我們敢於承受它帶給我們的痛苦,就踏上了善的旅途;相反,如果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罪惡感,害怕承受罪惡感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一味地用謊言來掩蓋真相,那麼,人則會無惡不作。

逃避罪惡感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善,掩飾不善,就是偽善。偽善的人道貌岸然,特別在乎自己的外表和形象,他們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完美的表象,不遺餘力保持道德完美的假面具。他們十分擔心自己的道德形象,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對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極為熟悉,高度敏感。但不管怎樣掩飾,也無法抹殺他們內心陰暗的事情,他們的善良是「裝」出來的,渾身上下都充滿了虛偽、欺騙和謊言,這就難怪他們會給人一種迷惑的感覺了。偽裝的善是最可怕的惡,其邪惡就像隱藏在美麗花叢中的響尾蛇,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有一位女性在描述自己碰到邪惡之人時,這樣說道:「每次碰到邪惡之人,我都會莫名其妙感到迷惑,彷彿瞬間便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內心極不舒服,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只想盡快逃避。」

如果說窮凶極惡的人多在監獄和精神病院,那麼,偽善的惡人則更多地隱藏在我們的身邊。而且越是需要善的地方,偽善的惡人就越多。比如,教堂和各種慈善機構,常常就隱藏著很多偽善的面孔。又比如,許多父母常常打著愛的旗幟,實際上則是在控制和操縱孩子,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漠視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還扼殺了孩子生命的活力。下面,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