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秘的榮格 > 第四節 文藝心理學思想 >

第四節 文藝心理學思想

作為一個研究人類精神現象的心理學家,榮格不僅關注神經症患者和精神病人的變態心理,他還從這些變態心理的研究中歸納出可以為正常人所接受的心理學理論,從而影響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研究,甚至推動了某些學科的發展。文學藝術領域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們知道,人格心理學理論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爭議的理論觀點就是集體潛意識和原型理論。而在文藝批評理論中,「原型批評」已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流行的學派之一。現在我們就沿著榮格的足跡,看看他是怎樣闡發文藝心理學思想的。

1.文藝作品的心理分類

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榮格,對西方的文學作品和文藝巨匠當然也不陌生。在他的許多論著中,我們都可以發現諸如歌德、朗費羅、席勒、但丁等人的名字和作品。榮格對他們的分析主要依據的是他的原型理論,因而他的分析也就首先從作者寫書的心理原型開始。首先,他把所有的文藝作品分為兩大類,即心理學式的藝術作品和幻覺式的藝術作品。他說:「心理學式的藝術作品其題材都是取自廣博的人生意識經驗」,而「幻覺式的藝術創作素材不再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其本源是人類的心靈深處」[1]。

從以上的分類,我們不難發現,榮格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看法和他所理解的心理學是不同的。西方的當代心理學走的是一條科學實證的道路,因而把意識活動看作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人類有意識的生活經驗便為心理學式的文藝作品提供了素材,而榮格所理解的心理學應該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在內。既然潛意識不為當代人所看重和認可,那麼,對文學作品的分類也就有了基本的依據。榮格非常關注人的潛意識活動,所以,他對幻覺式的文學作品也就格外青睞。他認為,這類作品展示的是人類暫時還沒有認識到的神秘的精神世界的原始經驗,它是以人類集體潛意識原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原型便成為幻覺式文藝作品的素材。

榮格在分析心理學的實踐中發現,集體潛意識原型除了在神話傳說和宗教儀式中表現出來之外,在夢和幻想中也經常表現出來。它們為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基本的文學藝術主題,這些主題是作者們內心潛意識生活的真實寫照,讀者只有深入到藝術作品中仔細品察才能發現其真實面貌。有時候我們感到,有些文藝作品讀起來非常怪異,甚至令人難以理解,但他往往反映的是作者心靈深處潛意識活動的真實狀況。隨著作家手中之筆的不自覺移動,他所要表達的思想便有如泉湧般地從潛意識心靈中湧現出來,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榮格不由讚歎地說:「這些集體潛意識表象對於文學研究最有貢獻的是它們可以補償意識態度。簡言之,這些表象可以平衡意識所帶來的偏見、反常或危險狀態。」[2]

顯然,潛意識原型是榮格劃分幻覺式文藝作品的依據,按照榮格的觀點,這才是藝術作品最偉大的原動力。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它一旦出現在文學家或藝術家的作品中,就會使藝術家的心靈得到一種奇妙的解脫。同樣,它也會使讀者感受到一種強有力的心靈震撼。可以說,榮格對文藝作品的這種分類,特別是對所謂幻覺式文藝作品的剖析,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作家的心靈與整個民族心理的關係。對這類作品的理解,就不能拘泥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而要從深刻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遺跡中去挖掘、去探索和尋覓。榮格的這種觀點對文藝批評工作者是一個很大的啟發,擴展了文藝批評的視野。正是由於榮格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才使原型批評理論成為當代西方乃至我國的文藝評論界的一種重要思潮。

2.文藝心理學思想片段

雖然榮格並不是一個專職的文藝評論家,但他的許多著作卻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給文藝評論家們以不少的啟示。由於這方面的思想是比較零散地表現出來的,因此,在這裡我只能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進行一些初步的歸納整理:

(1)榮格重視文藝作品中的古代成分,認為這些成分正是原始民族精神現實的體現。他們起源於人們的夢、幻想或幻覺經驗中,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原型在作家們的文藝作品中的不自覺流露。正是由於原型的存在,才使作家們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了那些流芳百世的傳奇之作。他在評論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時感歎地說:「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3]

(2)文藝創作需要內省。所謂「內省」,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內部心理活動進行的觀察、體驗和陳述。榮格對此非常重視,在他看來,文藝作品不僅可以用外部現實來解釋,而且可以在主觀心理水平上進行解釋。在榮格看來,大部分文藝作品都包含著作者的內省活動,它具體地反映在作者的創造過程中。在閱讀和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中,讀者和欣賞者對文藝作品的內部心理反應也同樣是一種內省,如果文藝作品和讀者的內省能產生共鳴,其震撼的力量就會勃然爆發。榮格指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其秘密就在於,他能喚起「那人人都能共同感受的經驗」。

(3)文藝作品是歷史事件的反映。榮格認為,文藝作品反映的是人類集體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但這些潛意識又是和意識活動有聯繫的。兩者的相互作用就會使作者在寫作和創作過程中不時地有靈感出現,而這些靈感反映的可能就是人類歷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在那些有重大影響的傳世之作中,人們不難發現,作者常常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去尋找精神的家園。鑒於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和作者潛意識中的力量有某種相互補償的作用。因此,文藝批評家在評論文藝作品時,應該從歷史事件的前後關係入手,考察它和原始神話的諸多聯繫。從這個意義來說,文藝評論家不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還必須具備廣博的哲學、宗教、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修養。

(4)反對「唯美主義」的文學傾向。唯美主義是西方近代文學藝術領域中出現的一種為美而寫作和創作的消極頹廢的文藝思潮。榮格認為,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育人,它雖然有個人欣賞的成分在裡面,但教育和啟發別人才是文藝作品的真正目的。唯美主義不適合擔任教育人這個嚴肅而又艱難的任務。因為它總是為了達到所謂的「美」,而有意避開那些它認為不美的東西,例如,世俗的或物質化的東西。這種有意地迴避容易導致文藝作品的虛偽和不真實。它用形式化和裝飾技巧去描寫和表現人的真實生活,這和原型的神秘表現不是一回事。原型雖然是以意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它們反映的是人類真實的精神現實。而唯美主義不能真實地表達人類心靈深處的精神現實,它只會使文藝作品追求華而不實。

總之,榮格開闢了文藝批評的一個新領域。雖然他沒有專門論述文藝作品的論著,但他的一些散見的文藝心理學思想仍然給人們很大的啟發。這當然主要歸功於他對集體潛意識及其原型的精闢論述,他以自己獨到的見解征服了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們。對於在文藝批評領域受榮格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原型批評理論,我們將繼續予以關注。


【註釋】

[1] 榮格著,黃奇銘譯,《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238頁。

[2] 榮格著,黃奇銘譯,《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1頁。

[3]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15卷,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