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秘的榮格 > 第三節 心理投射 >

第三節 心理投射

1.投射的性質和作用

在談到自我與情結聯繫的四種方式時,我們曾提到把情結投射到他人身上,這時可以使情結表現得更為明顯。榮格在研究情結時,就注意到投射(projection)的作用,但是,他當時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直到和弗洛伊德相識之後,他才在精神分析學說的基礎上把心理投射定義為,把一種存在於自身中的品質或態度潛意識地歸咎於另一個人,並且贊同弗洛伊德的主張,認為投射是一種抵抗焦慮的防禦機制。或許我們用馮·弗蘭茨(Von Franz)的話來表達榮格關於投射的概念更為恰當。他說,投射「是一種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為的獨特性和行為方式的傾向性,我們自己同樣表現出這些獨特性和行為方式,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它)是把我們自身的某些潛意識的東西不自覺地轉移到一個外部物體上去」[1]。例如,一個很少直接表達自己願望的年輕婦女經常通過自己迷人的外表吸引男同事的注意,然後再乘機暗示自己的願望來達到目的。這時如果有另外一位競爭對手也採取這種方式,而且表現得更明顯、更成功時,那麼,這個婦女就會產生心理投射,認為她的競爭對手的做法是「不正當手段」。由此可見,投射是將自己的情緒和人格中不能接受的,或受到質疑的部分轉移到他人身上,從而感到一種暫時的放鬆和安寧。

正如情結是一些自發的內容一樣,投射是自發的活動。就是說,投射不是人們蓄意製造的,而是在每個人身上潛意識地發生的。正如榮格所說:「人們說『人製造投射』,這是胡說八道。人並不製造投射,人發現投射。它們早已存在於那裡……存在於潛意識之中了。」[2]所以,投射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推動力量,它能在人們毫無覺察的情況下使人做出某種行為。

由投射發出的行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投射使一個人在他人身上看到一些吸引人的品質,而實際上在他自己身上也有這些品質。這種投射的結果就驅使他對這個人表示欽佩,並且希望和他相識或交朋友。換句話說,人格中被感覺為好的和有價值的東西被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保護它們免受破壞性人格的損害。但這種投射如果發展到極端,就可能使人產生佔有對方的慾望,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所謂一見鍾情、墜入愛河的現象,就是這種投射的一種極端形式。另外,積極的投射也可能會導致嫉妒,成為一種令人討厭的不良心態。例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現,某人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就會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通過裙帶關係、陰謀詭計獲得的,或者認為他有野心等。再比如,別人買了一件新東西,就會有人尋找種種借口證明該產品要麼質量不好,要麼他多花了很多冤枉錢。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投射仍然屬於積極的投射,是把自己身上的一些積極品質潛意識地投射到他人身上。

消極的投射則是把自己身上一些消極的情緒排斥到外部世界中去。在榮格心理學中,投射的對象主要是他人,儘管也可以適用於動物、環境或其他物體。這些被排斥的消極內容都是投射者所討厭或害怕的東西。例如,一個愛發脾氣的婦女,雖然她知道自己脾氣比較大,但常常把自己發脾氣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是他們的行為方式「使她情不自禁地發脾氣」。再比如,一個人在別人憤怒發火時看到了使他害怕的原因,他就會產生一種恐懼感,這大概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憤怒會造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投射。在榮格看來,陰影是最容易被投射的,因為陰影是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那些東西的儲藏庫。所以,人們投射的消極內容常常和陰影有關。

就投射的性質而言,它是潛意識的,人們的意識知覺很難覺察到。但是,榮格認為,每一種投射無論隱藏得有多深,都有一個暴露在外的「鉤」(hook),也就是一種趨向於被投射的品質或暗示這一品質的行為的傾向。例如,當一個人說別人有某種權力慾時,人們常常會在說話者身上看到這種權力慾,但投射者卻往往矢口否認。這就是說,我們要想認識到他人的投射是比較容易的,而認識到自己的投射就不那麼容易了,有時甚至非常困難和痛苦。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可能就是對投射的這種性質的一種說明。

當投射發生時,我們常常在投射者身上發現強烈的情緒、言語或行為反應。這些強烈的情緒表明投射和情結之間存在著某種複雜的關係。投射雖然是潛意識的,但它可以在一個人的情緒、夢或其他行為表現中反映出來。因此,榮格認為只有當某些情緒被投射到他人身上時,這些情結才能被分辨出來。通過對投射的分析,就能發現情結的心理奧秘。

不論是積極的投射還是消極的投射,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例如,一個年輕人對一位學術界老前輩非常敬重,因此,把許多優良的品質都投射到他的身上,認為他和藹可親,待人真誠、學問精深。但隨著交往時間的增長,他發現這位老前輩身上也有很多不良的品質。這時,他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祛除投射」的願望。但是,要想把原來的投射完全祛除掉是相當困難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因為祛除投射就意味著想避開原來投射的對象,而過去自己為此所付出的許多努力便付之東流了。然而,為了整合自己的人格,並且加速自己的個性化過程,祛除投射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來說,或許榮格與弗洛伊德的交往和決裂就是這種投射和祛除投射的最好例證。

2.對投射的實驗驗證

投射這一概念是心理治療中許多臨床診斷的基礎,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數羅夏墨跡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了。我們首先來看看羅夏墨跡測驗是怎樣受榮格心理學影響,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常用的心理測驗方法的。

羅夏(Hermann Rorschach)是瑞士的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他也曾在布洛伊勒領導的伯格爾斯心理診療所從事精神病學研究。他還經常出入蘇黎世的精神分析研究機構並參加各種團體活動,因而受到了榮格的影響。羅夏的父親是一位教繪畫的老師,受父親影響,他也很喜歡繪畫,並且經常練習,所以畫得也很出色。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他發現,不同的人看了相同的畫面或者墨跡後做出的反應卻大不相同。他經常記錄下病人的回答,然後再和正常人的問答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精神病人在視覺和知覺上深受其人格和精神病狀態的影響,如果用主題清楚的刺激來研究他們的知覺特點,可能不易發現,而採用既沒有主題、也沒有結構的墨跡圖則比較容易發現。1918年,羅夏創立了一種投射測驗,被稱為羅夏墨跡測驗。它由十張墨跡圖組成,把墨水滴在紙上將紙折疊後成為對稱的濃淡墨跡,其中5張是純墨跡,2張黑墨跡外加紅墨跡,還有3張是彩色墨跡。測驗方法分為自由聯想和詢問兩個階段。在自由聯想階段,被試每看一圖,就要他把聯想到的東西說出來,直到再也沒有聯想後再呈現下一張圖。在詢問階段,主試根據被試的聯想回答,指出圖中的哪個部位決定了他做出這種回答。對結果的分析包括如下一些基本變量:回答的數量多少;每張圖的第一回答的時間長短;回答所指的部位;決定回答的因素和回答所屬的內容。因為墨跡的形狀含混模糊、模稜兩可,因而被試的回答就必然包含著大量的心理投射。羅夏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診斷學》(Psy-chodiagnostics)一書中系統描述了這種投射測驗。此後經過許多心理學家的發展,羅夏墨跡測驗又開發出許多新的測試和記分系統,目前已成為測量精神疾病和進行心理治療的一種主要手段和工具。

而主題統覺測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默裡(H.A.Murray)所構想,並且和摩爾根等合作完成的。20世紀20年代末,默裡在歐洲留學時在瑞士的蘇黎世遇到了榮格,對他的思想觀點很感興趣。在30年代他接受了系統的精神分析訓練,1943年出版《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一書,系統論述了這種新的投射測驗方法,1950年他成為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主題統覺測驗的材料是31張圖畫卡片,其中一張是空白的,其他的則是描繪某種場面和人際關係事件。把這些圖片按年齡組分成四套,每套20張,其中一半用於第一次測試,另一半用於第二次測試。但在實際使用中,一般只用19張。測驗是一對一進行的,每人每次1小時左右。要求被試根據19張圖畫卡片和1張空白卡片,每看一圖,便憑借自己的想像,按圖的主題講一個故事。故事包括以下三個主要內容:發生了什麼?產生了什麼結果?後來的情況怎樣?對結果的分析也和羅夏墨跡測驗一樣,沒有統一的定式。這些圖畫卡片雖然比羅夏墨跡圖清楚,但它們同樣可以產生大量不同的反應,而每一種反應顯然也都依賴於被試本人的經驗和投射。

在榮格提出分析心理學的投射概念之後,當代心理學研究用大量的臨床證據和實驗研究對投射概念進行驗證。例如,施蘭克(B.R.Schlenker)和米勒(R.S.Miller)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被試是144名男大學生,分成4人小組分組解決問題。在各小組成員分別解決了問題之後,主試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成績是很好、中等和較差。從被試的反應來分析,他們往往把成績較差的原因歸咎於小組中其他成員的責任,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就是一種人們常見的心理投射。

1968年霍爾姆斯(D.S.Holmes)對投射概念進行了細緻的分類。首先,他把投射分為兩個主要維度:(1)被投射的是什麼?(2)個體能否意識到他具有構成投射基礎的特質。第一個維度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範疇:個體自己的特質和不同於個體的特質。這樣,投射有四種主要類別:(1)相似性(一個人沒有意識到的自己的特質);(2)歸因(一個人意識到的自己的特質);(3)互補性(與某人自己意識到的特質所互補的一種特質);(4)潘格羅斯-卡桑德拉(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具有的一種相反的特質)。潘格羅斯是伏爾泰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不承認自己所處的險惡境地,而堅持認為他看到了「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之處」。卡桑德拉是古希臘的一位預言家,他預言到會有災難發生,但卻沒有人相信他。

那麼,霍爾姆斯的這種分類能否得到實驗研究的證實呢?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它只得到了部分的證實。我們分別來看看這些不同的研究。

「相似性」或許是對榮格投射概念的最好的描述,西爾斯(Sears)所做的投射實驗似乎是對這個類別的最早期的支持。他把被試分為有洞察力和沒有洞察力兩組,分組的標準是根據被試對自己所具有的某種特質的數量的洞察力程度,這要由同伴的觀察來決定。結果發現,和洞察力較強的被試相比,沒有洞察力的被試更傾向於把較大數量的特質歸因於他人。但是,後來的一些研究卻對西爾斯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批評。這些研究發現,和沒有洞察力的被試相比,洞察力較強的被試在某一特質上對自己所做的評價要比別人對他的看法更準確。因此,西爾斯的結論可能是由於統計上的人為加工得出的。還有人嘗試重複西爾斯的實驗,但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所以,相似性雖然較好地描述了榮格的投射概念,但在實驗研究中卻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

歸因性投射得到很多實驗研究的支持。例如,對學生的剽竊行為、政治信仰、對照片中的個體幸福感的等級評價,以及對兒童明顯的慷慨行為的分析等,都表明這種投射確實存在。

互補性投射也有很多實驗研究的支持。默裡的研究發現,5個小女孩在玩過一個可怕的「謀殺遊戲」後,一致認為照片上的某個人的樣子比她們在遊戲前看到的樣子更可怕。霍恩伯格(Hornberg)的研究也發現,和在實驗中未受電休克驚嚇的男大學生相比,受過電休克驚嚇的男大學生更傾向於把侵犯性行為投射到他們曾看到的正在進行心理測驗的男人身上。這些研究一致認為,被投射的特質是對被試自己本身特質的補充。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這種互補性投射的例證。例如,在社會風氣比較好的時代,人們的行為總是傾向於善的方面;而在社會風氣不好的情況下,尤其是曾經受過不良風氣傷害的人,更傾向於做出變本加厲的不良行為,通過投射來補充自己本身的某些特質。

潘格羅斯投射可以在一些臨床材料中得到證實。例如,被試對被解釋為「反向作用」的投射測驗的反應,可以看作這種投射的一個例證。有許多主持投射測驗的人認為,一個把世界看得積極向上的人,在他的潛意識中實際上存在著消極的情感。但是,關於卡桑德拉投射的實驗研究還沒有人進行過,因此,這方面的實驗證據還不充分。不過,霍爾姆斯認為,卡桑德拉投射在邏輯上是可能存在的,因此,應把它作為一種投射的類別。

除了關於投射類別的研究之外,心理學家們還對投射的功能進行了實驗研究。當然,這種研究的困難比投射研究更大。因此,實驗證據也更難獲得。

投射可以保護投射者以免窺視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不得不面對其人格的黑暗面。既然投射具有這樣的功能,人們就都不願意把投射祛除,因為祛除投射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而且「會把新的問題和衝突強加到我們身上」。從這個意義來說,榮格的假設和弗洛伊德的觀點有些相似,即投射的功能是為了減少焦慮。為此,一些心理學家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實驗研究。例如,史蒂文斯(H.A.Stevens)和雷茨(W.E.Reitz)曾挑選出120名男大學生作被試,挑選的依據是,他們都相信,一個人對詞彙的掌握和拼寫與一般心理能力至少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而且在兩組被試當中,他們認為自己要比中等程度強得多。主試所操縱的是一種「失敗變量」,即讓所有的被試猜測三個不可解決的字謎。他把所有的被試分成兩個小組,第一組採用鼓勵投射的方法,即讓學生猜測不同小組的個體可能怎樣去解決字謎;第二組的任務是劃掉一小段話中的元音字母,使他們所花費的時間與第一小組等長,選擇這一任務的目的就類似於制止投射。

對研究結果的測量是通過焦慮分數(如手掌中的汗珠指數、《主觀焦慮感評價量表》和句子完型測驗),每個被試對他成功地解決字謎的數目的估計,以及對他們在詞彙、拼寫和算術方面的能力的再估計,對這些作為一般心理能力指示者的指標效度的再估計等測量出來。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把自己的失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第一組被試並沒有因而降低焦慮。而第二組被試雖然沒有估計得分的任務,但他們也同樣估計了其他人在字謎任務上的得分。這種估計被認為是對失敗的投射,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焦慮。

顯然,這項實驗研究並不支持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投射的功能是減輕焦慮的假設,但卻說明投射具有某種普遍的防禦性質。當要求被試對他們能成功地解決字謎的數目進行估計時,第一組的被試比第二組被試明顯地過高估計了他們的作業水平,兩個小組之間的差異達到0.00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差異非常顯著。

但是,這個實驗的有效性究竟如何,人們還存有疑問。因為在臨床實踐中投射的概念應用得非常廣泛,而且確實取得了很多實際的療效。如果僅憑一次實驗研究的結果就隨便拋棄這個概念,那是很不負責任的。再者,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被看作是唯一有效和科學的手段。尤其是對於許多一時還難以驗證的心理現象,可以通過多種不同方式的多側面、多角度的驗證來加以探討。就連史蒂文斯和雷茨也認為,用個案研究的材料來探究投射的動機和功能可能比控制研究更有成效。他們指出:「未來有關投射結構的實驗研究可能最好地集中於更有效地制止和(或)鼓勵投射的方式上。此外,更多的注意力可能要傾注在提出一些恰當的、幾乎不干預實驗操作的焦慮的測量方法上。」[3]

投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意味著投射有可能增進人的意識。因此,為了更加有意識地獲得有價值的東西,有必要把那些被投射的人格部分重新整合起來或加以同化。在榮格看來,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1)初級同一性水平。個體確信他對其他人的看法是恰當的,在這一階段,人們對投射的體驗似乎就是對現實的知覺。

(2)區分投射的意象和實際的對象。個體逐漸地認識到他是怎樣對其投射的意象和實際對像進行區別的。就是說,如果個體從內心深處開始有意識或潛意識地產生懷疑,如果對象的行為和這個人對它的看法發生衝突,投射的意象和實際的對象就開始得到區分。一個人做的夢或在其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可能會促進這種分化。

(3)對這種差異或分歧做出某種估價或判斷,即對投射的內容做出道德判斷。

(4)得出結論說自己所感覺到的東西是錯誤的或是幻覺。個體常把投射解釋為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或產生幻覺。

(5)有意識地對投射的來源和起因進行研究。個體會捫心自問錯誤的意象源自何處,然後他就不得不把它看作原本屬於自己人格的心理內容的意象。

但是,如果投射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從來也沒有明顯地顯露出來的話,那麼,個體就不得不對外部因素進行重新考慮,一個新的輪迴又開始了。可以說,人的心理就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斷成長壯大的。反過來說,個體的自我也必須是相當強大的,才能一方面勇敢地承認自己投射的內容,尤其是那些消極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能認識到自我就是由於祛除了投射而遭到歪曲的。儘管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這是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當這兩個條件都得到滿足時,相當的心理發展才會出現,一個人的心理才是真正健康的。


【註釋】

[1] M.-L.Von Franz,C,G,Jung:His myth in our time.Tor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8,p.77.

[2] W.Mc Guire and R.F.C.Hull,C,G,Jung speak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323.

[3] H.A.Stevens and W.E.Reitz,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ro-jection as a defense mechanism.Jourm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70,26(2),p.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