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秘的榮格 > 第二節 情結的動力學意義 >

第二節 情結的動力學意義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早在榮格與弗洛伊德結識之前,他就獨立地發現了情結,並據此提出了情結理論。隨著其理論研究的深入,他逐漸地把情結視為其理論觀點的一個核心,以至於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論體系稱為「情結心理學」。儘管這一命名並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但情結這一術語卻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承認。每當心理學界的人們提到「情結」一詞,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和榮格聯繫起來。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情結」,也是來源於榮格的發現。但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情結」這個術語最早是由德國精神病學家西爾多·齊亨(Theodore Ziehen)提出來的,齊亨用字詞聯想測驗來測量精神病患者的反應時間,並對那些反應時間較長的詞彙進行分析,試圖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情結。此外,英國早期心理學家高爾頓最早運用字詞聯想實驗來研究人的個別差異問題,後來馮特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人的意識,雖然他們都沒有提出情結這個概念,但這種研究方法對榮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雖然情結這個概念並不是榮格首創的,但他卻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推敲,並且付出了相當大的精力進行分析,正是基於他的研究,情結這個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學中被廣泛運用。

我們知道,弗洛伊德把夢看作「通往潛意識的捷徑」,而榮格卻把情結「這位夢和症狀的設計師」看作通往潛意識的捷徑。在榮格看來,夢和神經症狀都是由情結一手製造的,位於情結之後或之下的就是廣闊無垠的潛意識的海洋。因此,通過對情結的分析就能發現潛意識的心理奧秘。實際上,情結把個體潛意識及其被壓抑的內容與集體潛意識及其原型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精神世界的整體。由於情結是通過夢和症狀而表現出來的,因此,分析夢和症狀背後的情結,便成為榮格探討人的內心世界的一種有效而便捷的方法。

1.情結的定義、內容和性質

情結是什麼?這是研究情結心理學所必然面臨的一個基本定義問題。榮格認為,情結是一些相互聯繫的潛意識內容的群集,是整體人格結構的一個獨立存在的心理單位。它屬於陰影的一部分,「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而且……與意識的習慣態度不相容」[1]。它是自主的,具有自己的內驅力。從這個定義來看,情結的情緒色彩是其內部所固有的,因此榮格從一開始就使用「有情感特色」(feeling-toned)這個術語來說明情結的這種性質。雖然這個修飾語在現代心理學中已不再使用,但其含義卻依然存在。正如榮格所說:「每一種感情都傾向於成為一個自主的情結,傾向於擺脫意識的等級森嚴的統治,以及如果可能的話,就把自我甩在身後。」[2]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來證明這種情緒色彩的存在。例如,一個具有某種性情結的人,當他看見或聽見具有性暗示的材料時,或者在書上讀到與性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容易引起性聯想的字眼或行動時,他就會感到情緒低落,甚至惶恐不安。顯然,他的知覺活動發生了扭曲,這種扭曲應歸咎於情緒,或許是由情結引起的焦慮感。所以,有人曾把情結比喻為「一副質量低劣的眼鏡」,透過它,一個人會以誇大或歪曲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環境和他人。有時這種情緒非常強烈,以致於他所看到的世界在他的心目中已經面目全非了,這表明他的神經症情結已經相當嚴重了。

當情結中所固有的情緒佔據主導的優勢時,它就會以幻覺、幻想或妄想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患者的夢境和症狀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情結。例如,患有「救世主情結」的病人會妄想自己就是耶穌基督。同時,情結的情緒性又會在人的心理發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它為情結在外部行為中得到表現提供必要的心理能量。由於心理能量主要集中在這種歪曲的情結活動中,因此,具有某種情結的人的外部行動往往帶有很強烈的情緒性。

除情緒性外,自主性是情結的第二個特點。所謂自主性,是情結不受意識自我的控制,沒有意識的自覺目的性。因此,情結是一種與意識自我沒有關係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它在清醒的外部行為中是以潛意識心靈的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例如強迫性思維和障礙性記憶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而口誤或其他失誤就是諸如此類的行為方式。榮格把情結的這些表現方式看作是陰影的一部分,因此,他認為這些表現是很可憎的。他說:

「情結的活動方式就像笛卡爾的小鬼一樣,而且似乎喜歡做一些小鬼般的惡作劇。它們使錯誤的語詞滑到人們的嘴邊;它們使人忘記他想要介紹的那個人的名字;正當音樂會上鋼琴奏出最美妙動聽的樂曲時,它們卻使人的喉頭發癢;它們讓躡手躡腳地走進教室的遲到者絆了一下,使椅子發出一聲巨響;它們命令我們向葬禮的哀悼者表示祝賀而不是表示慰問……這些小鬼般的情結是不可教的。」[3]

所謂情結的自主性,並非意味著每一個情結都是各自獨立的並且與其他情結是平等的。實際上,情結是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不是我們有某種情結,而是情結佔有了我們。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身上的情結被激活之後,這個人就會有一種失去控制、完全身不由己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當然想把情結擺脫掉,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只要情結受到刺激就會重新出現,其強度可能和原來一樣,也可能比原來更強大。

由於情結具有這些可憎的性質,因此,意識的習慣態度通常並不歡迎它。即使是在夢中,情結也往往表現出某種不可接受性,例如,它可能以做夢者很不喜歡的人的形象出現。從這個意義來說,情結有時候類似於榮格的人格類型學說中所謂的劣勢功能,即不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功能。例如,一個情感型的個體可能會有一種「愚笨情結」,因為思維是這個人的劣勢功能,所以,他的思維方式是不分化的和遲緩的。當然,這並非意味著不分化的思維就是愚笨,分化的思維就一定聰明。關於榮格對此所做的論述,請參見後文關於人格類型那一章的論述。

那麼,情結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榮格認為,情結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們在內容、數量、強度和根源上有很大差異。最初榮格曾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情結產生於童年時代的一次創傷性事故,也可能來源於童年時代經常重複的某種經驗。例如,兒童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就會產生「批評性情結」,受這種情結影響,當兒童成年後,有時也會把中性的甚至讚美的話當作批評來聽。

情結的另一個基礎是榮格所謂的「道德衝突」,這種衝突相當強烈,根本不可能與人本性中相衝突的部分進行協調。例如,一個人具有強烈的性慾望,但他也知道進行手淫和發生婚前性關係都是不好的,由此就會導致他的內心發生強烈的道德衝突,進而導致他要麼壓抑自己的性慾望,要麼把這種慾望扭曲成敵意或焦慮。

但是後來,隨著榮格研究的深入,他越來越不滿足於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在他看來,在情結背後一定還有某種更深刻的起源,這種起源不是來自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而是來源於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來源於原型。因此,榮格認為,每一種情結不僅有個人經驗作為其存在的基礎,而且都有一個原型的核心。來源於一個人經驗的情結攜帶著一定數量的心理能量,但是,如果這種情結和原型聯繫起來,它就能攜帶更多的心理能量。因為情結深深地植根於集體潛意識之中,以至於它和精神世界的原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情結是原型核心的一個實例可在「兒童原型」中發現,榮格曾對此進行過討論。這種原型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在人的心靈中產生一個「神聖的」或「奇異的」的兒童的意象,使人感到在自己的人格內部有一個不同尋常的「聖誕兒童」。這個兒童的奇跡般的誕生表明,這個內部兒童的創造性和自發性與實際的兒童所具有的特點是一樣的。但它是人的實際生活中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對一個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至關重要。我們把它稱為「成就情結」,它能夠激發大量的創造性工作並享受到伴隨著這些工作而帶來的滿意感。例如,當一個人長期沉醉於自己所鍾愛的事業中,他就不會僅僅滿足於一般性的研究,而是力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追求、去創造。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通過這種幾乎忘我的勞動才獲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而他們自己卻往往並不在意這些已經取得的成就,仍舊堅持不懈地奮鬥著。就好像他們被某種看不見的東西支配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情結,它是「對於創作的一種殘酷的激情」,在這種激情的驅使下,「他命中注定要犧牲幸福和所有普通人生活中的樂趣」[4]。

積極的情結通過積極的情緒而被體驗到,而且會促使一個人去創造性地追求某種觀點、目標,伴隨著這種追求,能使人產生極大的熱情和歡樂。反之,如果積極的情結不能使人產生熱情和歡樂,它就會轉變為一種消極的情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碰到一些情緒大起大落的例子,或許就是這種情結轉變的一種反映。

除了具有這種積極的方面之外,原型還具有消極的方面。例如,「脆弱性情結」就是原型的這種消極的方面。脆弱性的一個原型意像是《聖經》故事中海洛德國王命令殺死所有男嬰的屠殺令,在這種危險情況下,神聖家族被迫逃亡埃及。將這種情結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就會發現,一個具有脆弱性情結的藝術家只能創作出平庸低劣的作品,一個具有脆弱性情結的人會滿足於平平淡淡地過一生。

顯然,情結是存在的。它的根源就在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之中。就連否認原型存在的弗洛伊德也提出過以原型為基礎的俄狄浦斯情結和伊萊克特拉情結。儘管弗洛伊德力圖在兒童與其父母的現實生活經驗中尋找情結的根源,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卻不言而喻地暗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人類千萬年來長期形成的一種必然的原型關係。

情結是潛意識的,是不受意識控制的,這一點也可以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得到印證。榮格發現,情結的存在及其力量是受到潛意識保護的。有時人們雖然可能從認知的角度意識到情結的存在,但卻無法有意識地對它進行控制。例如,一個人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有某種「批評情結」,但他表現在外面的這種情結及其對它的控制卻遠比他內心深處的要少得多。就是說,雖然他知道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難免會受到批評,他也竭力想正確地對待這些批評,但實際上他仍然難以控制自己,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一點批評,在他看來也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來說,情結又是消極的。情結的過分膨脹可能會壓倒自我,使人陷入神經症或精神病之中。當自我被整個情結所佔據時,就會「著魔」。但是,即便如此,人們卻仍然不願意放棄它,這樣一來,情結的力量就越來越強大。或許正是由於情結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人們對它太熟悉了,因此,如果一旦沒有了情結,人們可能都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對此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我很高興我不喜歡吃菠菜,因為如果我喜歡菠菜的話,我就會吃它,而我實際上卻很討厭它。」這雖然是一種無關緊要的情結,但它的存在卻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情結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該否認它的存在。當然,儘管它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該通過對自己的和人類的潛意識的發掘,努力把消極的情結轉化為積極的情結,儘管這種轉化可能是相當困難的,而榮格本人也沒有提出過任何有效的轉化方法。這就需要後世學者們的努力了。

儘管從本質上說,情結是潛意識的,但在榮格看來,意識的自我也是一個情結。這樣一來,情結的概念便隨之擴大。也就是說,它應該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在內,包括任何一組在功能上有相互聯繫的心理內容,不管它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自我作為一種情結,可以看作是由一叢有意識的心理內容組成的。它也有自己的原型核心,這就是「英雄」的意象。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竭力想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英雄的一面。當然,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這種表現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自我情結和其他情結既有很大的差別,也經常發生衝突。不是意識的自我情結占主導,就是潛意識的其他情結占主導。如果自我能和一個情結建立某種適當的關係,盡力發揮其積極性的方面,那麼,人格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如果他由此而對別人的知覺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就會使他的人際關係模式發生積極的變化。

2.情結的實驗證明和應用

榮格不是一個純理論意義上的心理學理論家,他所提出的概念都是從實踐或經驗中發展而來的,是以實踐經驗為依據而提出的理論假設。尤其是情結這個概念,它不僅來源於臨床實踐中的發現,也源自榮格和同事們進行的多年的字詞聯想測驗。我們知道,這個實驗研究是在著名精神病學家尤金·布洛伊勒的指導下進行的。正是這項實驗使他不依賴弗洛伊德而獨立地發現了情結,只是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他把情結和潛意識聯繫起來,並加深了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在榮格的字詞聯想測驗中,首先準備一張由100個單詞組成的詞表。要求被試在主試讀出一個刺激詞之後,迅速地說出在他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詞。主試把被試的每一次反應以及從刺激詞呈現到被試做出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都記錄下來。這種時間間隔就是反應時,一般時間間隔為250毫秒左右。但榮格發現被試有時會有延遲反應,對這樣的詞,榮格要求在第一次呈現之後,立即再進行第二次呈現,並要求被試重複他的反應。榮格認為,當認知活動受到阻礙時,情結中的情緒就會表現出來,因此,延遲反應是由抑制反應的某種潛意識情緒引起的,於是,他把那些反應時間較長的詞、反覆不止多次重複的詞、反應詞再現時出現錯誤的詞等,稱為「情結指示詞」(comlex-indicators)。榮格認為,只要進一步分析這些情結指示詞,就能發現潛藏在其背後的情結。他說:「正如聯想測驗所證明的,情結往往和意志的目的相牴觸,而且也干擾意識行為。它們在聯想過程中常常產生記憶干擾和障礙;它們按照自己的規律出現;它們能暫時地擾亂意識,或者以潛意識的方式影響語言和活動。概括地說,情結像獨立的存在物一樣活動,這在變態心理中是特別明顯的……情結的增強往往導致病態,這種病態是具有自己的頑強生命力的廣泛而多重的分裂。」[5]

當榮格和他的同事們最初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運用字詞聯想測驗時,他試圖在被試反應的內容中尋找患病的原因,以便做出診斷,但這個方法並沒有成功。後來他們又開始研究被試的反應時間以及對刺激詞的不正確再造,並對反應中的各種障礙都加以歸類。

大約到1906年,他才開始運用心電裝置來測量當「情結指示詞」出現時呼吸和皮膚電阻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證明,字詞聯想的反應時和心理及皮膚電反應的測量是相關的,因而和測量時情緒的強度及持久性也是相關的。這樣一來,情結指示詞的範圍也隨之擴大,包括測量呼吸和皮膚電阻的變化。

榮格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情結指示詞一般不止一個,它們往往是一些具有同樣性質的刺激詞。例如,一個年輕男子在對「婦女」「家庭」「打仗」等單詞進行聯想時,他的反應表現出這是一些情結指示詞。主試者就可以據此假設,他的情結和他的婚姻或家庭衝突有關。以此作為突破口,就可以在分析中證明這種假設。榮格及其同事用大量的實驗證實了字詞聯想測驗的效度,也證實了情結及其內容的存在。後來,他在研究中發現,其他一些臨床研究的材料,以及夢、神話、煉金術、原始民族的儀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和字詞聯想測驗的結果是一致的,因此,榮格逐漸放棄了這種測驗方法,而轉向更加複雜和深入的集體潛意識的研究。但是,他並沒有否認這種方法的效用,而是建議用這種方法來培養年輕的心理學家和醫生,因為他們對潛意識現象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字詞聯想測驗可以作為引導他們進入潛意識研究領域的敲門磚。

從臨床上講,字詞聯想測驗主要用於發現個體的情結,而在實驗中,運用各種字詞聯想測驗則主要是為了發現一群人所共同具有的情緒反應。例如,有人曾對結核病患者實施過這種實驗,結果發現,「患者情緒反應最強烈的詞不是那些直接涉及疾病的詞,而是與這種疾病所導致的個人的和社會的後果有直接關係的詞」。由此可見,使用這種測驗方法也可以發現患者的心理情結。

有人用這種方法對抑鬱症患者做過研究。被試包括12名男性和2名女性,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進行測量,高分者和低分者各半,然後用詞表對他們進行測驗。測驗的單詞有30個,分屬三種敵意水平,即高敵意的、中等的和無敵意的,每種水平各10個詞。先對被試進行初試,要求被試在刺激詞呈現之後,以進入其腦海中的第一個詞做出反應。初試之後,把被試帶到兩種情境中。在第一種情境中,要求其中的一半被試用和初試中同樣的詞做出反應。在第二種情境中,要求另一半被試用和第一次不同的詞做出反應。但是,結果並不支持從精神分析中獲得的假設,即患抑鬱症的被試會比不患抑鬱症的被試對敵意水平較高的詞表現出更多的障礙或情結指示詞。這些研究對精神分析的結論提出了質疑。

還有人將榮格的字詞聯想測驗中的25個詞的反應和對每一個被試選擇出來的25個詞的反應做了對比。被試是51名女大學生和8名男大學生。要求每個被試根據指導語提供25個他自己選擇出來的名詞,指導語的目的是鼓勵被試寫出與他的態度和經驗有關的單詞,但並不特別強調經驗。然後把被試隨機地分成5組,變化自我選擇的詞和榮格的詞的呈現次序。結果發現有兩種經常出現的情結指示詞,一種是反應時很長的詞,另一種是刺激詞在第二次呈現時,被試的反應是對第一次反應的不完全再現。而且,在被試自行選擇的詞和榮格的詞之間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項研究表明,榮格所使用的詞表和被試自我選擇出來的詞表都具有同樣有效的功用。

另外,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H.Gardner)的研究發現,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利亞(Luria)也曾運用過字詞聯想測驗,只是他運用的是一個與榮格不同的詞表,用來測量一個人的情緒狀態。被試在對刺激詞做出反應時,就用手捏一下橡皮球。結果發現,「在正常情況下,被試能夠說出首先進入腦海中的詞,同時也能夠迅速平靜地捏一下橡皮球……魯利亞發現,那些內心有衝突的被試往往在捏橡皮球時節奏不規則」[6]。魯利亞的研究是否和榮格的研究有聯繫,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所運用的詞表、用於測量反應時的儀器有所不同。

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字詞聯想測驗的廣泛影響和實用價值。

總之,通過字詞聯想測驗,榮格提出了情結理論,並且進而通過對情結的分析,發現了潛意識心理活動的動力學作用。榮格之後的許多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也從不同的側面表明,字詞聯想測驗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非常有用的。很多人從榮格那裡獲得了啟示,並由此而探索出許多新的研究手段和工具。例如,現代心理學經常使用的投射技術及其實驗方法,就是以字詞聯想測驗為其理論和實驗先驅的。而榮格竭力想論證的心理皮膚電反應和有情緒色彩的單詞之間的關係,為測謊儀的發明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啟示。

當然,我們在前面所講述的這些例證,主要是證明情結的存在。實際上,證明情結的存在並不是很難,難的是如何解開情結。心理學如果僅僅證明人的心理問題,而不能提供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法,那麼,人們對心理學研究的效用就會提出疑問。當然,人的心理現象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不可能指望心理學家能夠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因為很多心理問題是和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生理學問題等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仍然有人提出了自我與情結相聯繫的一些方法。例如,馬杜羅和威爾賴特曾提出意識的自我與情結聯繫的四種方式:(1)自我對情結完全沒有意識到;(2)自我對情結的認同和佔有;(3)通過投射作用;(4)通過對抗。這四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都能導致同化。

具體地說,如果情結沒有被完全意識到,它就可能在自我完全沒有意識到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或者在他認為並非和意識價值相衝突的行為中表現出來,這樣,自我就沒有機會做出關於情結的選擇了。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與情結相認同,或者受情結的支配,那麼,他的行為就可能與意識的價值觀更不相容,自我就更沒有機會做出選擇了。

如果通過投射把情結投射到他人或他物之上,那麼,情結的所有者雖然能發現問題,但卻把它看作是存在於自身之外,存在於某種外部情境或另一個人身上。這樣,自我仍然無法做出選擇。

而如果通過對抗的方法來對付情結,則自我可以做出選擇。具有某種情結的人如果懷疑某種問題是他內部的,那麼,對抗就開始了。當他企圖從內部解決問題的努力失敗,當被投射者聲稱或表現出的品質和投射相衝突,或者當他以前具有其他情結的經驗表明現在的問題也可能歸咎於某種情結時,這個人就會考慮他可能有某種情結。於是,他可以用對抗的方法來解決情結問題。這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消除情結,這意味著他發現自己對某種問題情境或他人的看法是錯誤的;第二步是把情結進行同化或整合,這時他就會體驗到內心的衝突並清楚地發現它在外部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

用對抗的方法來對付情結看似簡單,實際上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它包括降低自我所感受到的力量,還要放棄一些寶貴的幻覺。而且這根本就不是一種有意識的理智理解的過程,而是使情結過度成長的過程。成長就意味著變化,無論一個人怎樣致力於變化,都必然會帶來損失和痛苦。


【註釋】

[1]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201頁。

[2]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628頁。

[3]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202頁。

[4]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15卷,第101-102頁。

[5]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121頁。

[6] H.Gardber,Thelives of Alex ander Luria.Psychology Today。June,1980,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