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神秘的榮格 > 第三節 分析心理學與其他西方心理學:地位及影響 >

第三節 分析心理學與其他西方心理學:地位及影響

1.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

雖然榮格與弗洛伊德在觀點上存在著許多無法彌合的分歧,但近年來他們的學生卻不斷地發現在兩人的研究方法中有許多不謀而合的東西。例如,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的許多研究雖然是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的,但卻在榮格理論指導下做了很多修改。例如,克萊因認為,兒童的心理活動更多地受到以原型為基礎的幻想系統的影響,而不是受現實環境的影響。兒童的「潛意識幻想很早就出現了,它是動力性的,是普遍存在的,它影響著兒童所有的知覺和對像關係」[1]。或許正由於此,克萊因和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在兒童精神分析理論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人們之所以把榮格的觀點歸於弗洛伊德學派之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榮格發展或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例如,榮格認為,夢就意味著夢者在夢中所說的話,就是說,夢的顯意(即夢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意象)是可以直接理解的;而弗洛伊德認為,必須通過分析這些夢的顯意背後所隱藏的隱意,才能發現在夢的意象背後的潛在內容。目前,榮格的這種觀點已開始在學術界取代弗洛伊德的觀點,但迄今為止弗洛伊德學派的追隨者們還很少有人認識到這種改變並不是弗洛伊德本人引起的。

2.分析心理學與主流心理學

西方主流心理學是以自然科學為方法論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它主張必須以可觀察的行為、統計常模或控制實驗等為依據。顯然,榮格的思想體系和研究方法與主流心理學有很大差異。所以,在分析心理學創立初期,它不僅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反而遭到心理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其實,許多主流心理學家也早已發現,同樣的批評也適合於弗洛伊德,但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思想似乎更可以被接受。這是因為:(1)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基本上經得起理性的解釋,而榮格卻把潛意識概括為創造性才智,是人類千百萬年以來生物演化的心理積澱,因此是非理性的,是難以驗證的;(2)弗洛伊德的著作大部分通俗易懂,而榮格的語言則晦澀難懂;(3)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嚴謹而又連貫的理論,而榮格則始終堅持不斷地探索,認為他所獲得的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識,還沒有形成一種永久性的理論;(4)邏輯實證主義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把科學原則運用於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但榮格的理論則讓人難以接受;(5)弗洛伊德的追隨者們喜歡貶低那些不贊同弗洛伊德觀點和離經叛道的同行們。

或許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才使所謂正統的主流心理學遲遲不承認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及其合理性。在這一點上,主流心理學家們對待榮格的態度也有點類似於早期人們對皮亞傑學說的態度。我們知道,皮亞傑的兒童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既沒有進行控制研究,也沒有建立統計常模。他從精神分析「那裡學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後來發展為觀察兒童的方法,這就奠定了皮亞傑有名的『臨床法』的基礎」[2]。皮亞傑利用這種方法,深入到分析過程本身,獲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他的著作最初並沒有受到主流心理學的重視。只是到了後來,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們再也無法否認皮亞傑學說的重要價值時,他們才開始迅速地對皮亞傑學說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來驗證和修改。當然,榮格假設的變量比皮亞傑的變量要難控制得多。但是,許多研究已表明,「作為皮亞傑學說之基礎的觀察法當然也可以用來檢驗榮格的假設」[3]。

現在,人們對榮格及其分析心理學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許多主流心理學家也從榮格學說中吸收了一些對他們有益的成果,或者對榮格的學說進行了必要的驗證和積極的評價。實際上,榮格也使用過被主流心理學所高度重視的實驗法。例如,榮格在認識弗洛伊德之前所進行的字詞聯想測驗,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09年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斯坦利·霍爾邀請他到克拉克大學演講,就是因為他的字詞聯想測驗。20世紀50年代後,西方社會對字詞聯想測驗的興趣再度復發。心理學家們對此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只是在研究的項目和內容上已和榮格早期的研究大不相同。現在人們研究的焦點主要針對人的言語行為和各種認知過程,而榮格當時主要的興趣是臨床診斷和情結理論。

榮格的字詞聯想測驗對主流心理學產生影響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對心理電流計的應用。榮格在實驗中研究了被試的皮膚電反應,他曾想用這種方法發現犯罪行為,但沒有成功。而現代科學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測謊儀(即皮膚電流計),成為生物反饋理論的先驅,他運用的實驗方法也贏得了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們的賞識。顯然,榮格的字詞聯想測驗直接或間接地對當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做了貢獻,正如瑪麗·安·馬頓(Marry Ann Matton)在評價榮格的字詞聯想測驗時所說:「首要的是它的實際重要性……這項研究的理論意義在於,它是對精神分析研究結果的第一次實驗證實,證明了確實存在著弗洛伊德在他對夢和神經症的研究中闡述的抑制或壓抑作用,存在著含有大量情結的性質,證明了聯想方法在發現這些情結方面的價值。」[4]

榮格心理學對主流心理學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之一似乎是他的類型理論。現在,關於內傾與外傾態度類型的學說,已成為現代心理學中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很多文獻中,人們都把內傾和外傾視為態度類型的一個方面。例如,英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借助於因素分析,把內外傾作為人格的三大維度之一,另外兩個維度是神經質和精神質,就連艾森克本人也認為,他的發現是對榮格學說的一個基本證明。當然,在功能類型的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新的進展,我們將在後文進行專門討論。

總之,近年來,主流心理學家們對榮格的理論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興趣,這可能和以下幾個方面的最新發展有關:(1)榮格的理論對那些希望借助於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主觀精神世界的非專業人士的影響越來越大;(2)分析心理學比精神分析更適合於解釋成人的心理發展;(3)榮格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如原始意象、集體潛意識等,在人類智慧的創造性方面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激勵著人們不斷地去進行探索。

3.分析心理學與個體心理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師。可以說,阿德勒既是最早加入精神分析陣營的人,也是最早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開創其個性心理學(inpidualpsy-chology)體系的早期叛逆者。和榮格一樣,阿德勒也把自己的理論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嚴格區分開來,而且阿德勒的理論與榮格也大相逕庭。但是,他們畢竟同樣受到弗洛伊德的影響,又在一起共事多年,因此在觀點上也有一些共同之處並相互影響。首先,榮格的情結理論影響了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自卑情結,指一個人對自己身體(或器官)缺陷的心理反應。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這是阿德勒理論的一個主要概念,但不能否認榮格的情結概念對它的影響。其次,在目的性概念上,兩人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阿德勒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是朝向未來的,這是他的神經症理論的基礎。換句話說,神經症的症狀是作為達到目標的一種方式而表現出來的。這和弗洛伊德把神經症看作是個體在兒童期性創傷所致的理論形成鮮明對比,而和榮格的理論卻比較一致。榮格也認為精神生活是有目的的,只不過他更強調這種目的的健康性和結構性方面,而不太強調它的神經症性質。另外,榮格和阿德勒都曾使用過「補償」(Compensation)這個概念,但其理論內涵卻相差甚遠。阿德勒把補償看作是一種應付身體缺陷、特別是器官無能的神經症方式,而榮格則把補償看作是一種創造性心理的根源。

4.分析心理學與人本心理學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主要來自他的心理治療實踐,這和同樣依賴心理治療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不謀而合,而且在榮格的理論中已表現出較明顯的人本主義傾向,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大都把榮格視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先驅。榮格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注重人的本性的研究。我們知道,自從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實驗心理學,宣告了心理學的獨立和誕生以來,傳統的主流心理學主要是在實驗室裡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分析研究,雖然後來的機能主義、格式塔學派和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們都反對馮特的元素分析方法,但他們自己卻往往以動物為實驗被試,得出的結果和人類的心理現實有很大差距。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的經濟雖然在迅速發展,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犯罪、失業、道德價值觀喪失、精神空虛、神經症發病率提高等問題嚴重地威脅著現代人的生活,反對把人物質化、機械化,主張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榮格就敏銳地認識到人性問題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說:「人們普遍地厭倦了極其狹隘的專題研究,厭倦了唯理主義和唯智主義。人們想要聽見的是這樣一種真理,這種真理不是束縛限制而是開拓擴展,不是隱蔽遮掩而是啟發照亮他們的心靈。這種真理不是像水一樣不留痕跡地從他們身邊流過,而是一直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之中。」[5]在這裡,榮格所說的真理就是對人的本性的探討,就是啟發人的精神世界。

在20世紀中葉之後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是從心理治療和健康人格的研究起家的。他們強調人的潛能和價值的重要性,主張把追求人格的健康和自我實現作為人生的目標。馬斯洛(Maslow)曾經指出:「對人和人的本性做全面的定義必須包括內在價值,也就是說,要把內在價值作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6]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這種一致性並不是偶然的巧合。雖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並沒有明確表述他們的觀點師承於榮格,但他們顯然間接地受到了榮格思想的影響。榮格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晚期寫了大量論著,詳細闡述了他對人類本性和靈魂奧秘的深邃洞見,而人本主義心理學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興起的。它明確反對行為主義只關注外部行為的研究,也反對弗洛伊德將意識與潛意識對立的觀點。在這一點上,榮格認為意識與潛意識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性的觀點,這恰恰與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不謀而合的。雖然當時榮格的思想還不很流行,但這兩種思想的部分一致性,既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特點,也反映了他們思想上的繼承性。近年來,《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和《分析心理學雜誌》中經常刊載相互論證雙方思想的文章,尤其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分離出來的超個人心理學更是把榮格視為其思想的直接先驅。而且,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在本質上就十分酷似人本主義心理學所研究的潛能,榮格的自性理論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實現理論中得到了更為詳盡和通俗的論述。

第二,重視自性(自我)實現的激勵作用。在分析心理學中,自性是人格的核心,自性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在榮格看來,自性實現者能夠通過自性原型來影響、調節和控制一個人的人格,促使人格更加成熟和敏感。同時,自性實現者也會更加自覺地發展自己的感覺、知覺、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但是,自性實現必須借助於超越功能才能實現。所謂超越功能,是指具有統一人格中所有對立傾向和趨向整體目標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榮格的這些觀點在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著作中也得到了大致相似的論述。例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視為最高層次的人類需要,它和榮格的自性實現有許多相同的含義。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的最高動機是超越性動機,它是對更高的價值如真、善、美和公正等人類理想的追求。正是在這種超越性動機的驅使下,一個人才不斷地朝向自我實現的。馬斯洛指出:「超越型的自我實現者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experience),也曾有高峰體驗,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7]其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闡述過類似的觀點,這種觀點上的一致性實際上體現出思想上的繼承性。正如原蘇聯學者E.M.菲阿爾柯娃所說:「美國現代心理學中所通用的自我實現概念是來源於榮格這一理論的。」[8]

另外,他們之間的一致性還表現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實現者在青年中很少發現,較多見於年長者或生活經驗較豐富的人。而榮格的自性實現也恰恰是在中年期之後,人的個性化比較成熟和得到充分發展時,自性原型才開始顯現,人才有可能達到自性實現。

第三,強調人格的整體性。我們已經發現,榮格心理學思想是以整體人格為前提的。在榮格看來,自性是代表人類趨向精神統一的一個核心原型,因此,自性在整合人的精神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人格本來就是完整的,自性所起的作用就是在這種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它的多樣性、連貫性與和諧性,努力防止人格發生分裂。榮格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使自己習慣於這種思想,即意識和潛意識並沒有明顯的分界。一個停下來,另一個就會開始。確切地說,精神是一個意識——潛意識的整體。」[9]榮格的這種整體精神性的思想早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就有所體現,並且一直貫穿他的心理學研究的始終。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同樣強調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整體性,反對把心理看作是各種元素的簡單結合。這種思想反映在研究方法上,就表現為馬斯洛所強調的「整體分析法」,也就是把人當作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整體來加以研究。羅傑斯的現象學方法「和馬斯洛的整體分析法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但它不限於對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研究,而是客觀方法與主觀方法的綜合」[10]。總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都是「以人本主義的、整體論的和綜合的傾向對待一門個性科學中所涉及的那些問題的」[11]。

榮格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關心經驗,而不關心有關內部動力的設想」,也就是說,它們都關心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經驗主義的觀察。榮格曾經說過:「心理結構的理論不是來自童話和神話,而是植根於醫學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植根於在這一領域中進行的經驗主義的觀察之中。」[12]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同樣以意識經驗為出發點來研究和探討人性的發展,例如,羅傑斯曾把他的研究方法概括為三點:(1)通過自身內部的參照系統取得主觀知識;(2)把主觀知識和他人的觀察進行核對,取得客觀知識;(3)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以取得人際知識。實際上,它們在研究方法上的這種一致性是和它們都以現象學為方法論基礎分不開的。

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觀點早在榮格幾十年前的理論中就有一定程度的闡述。例如,馬斯洛著名的「高峰體驗」就非常類似於榮格的「超自然的體驗」;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普遍流行的「雌雄同體」概念所依據的就是榮格的觀點,即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性可以被和諧的和習得的與非習得的行為的對立所補償。另外,榮格心理學中也有大量關於雌雄同體的神話學闡釋;被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稱為格式塔的「此時此地」心理治療方法也早就在榮格的心理診療室裡實踐過。總之,榮格學說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是隨處可見,不容置疑的。

榮格的一生充滿了神奇色彩,儘管他的理論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但他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獲得了許多研究機構和有識之士的讚譽。除了1909年,美國的克拉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之外,蘇黎世聯邦工業研究所、巴塞爾大學也都授予他名譽教授職位;瑞士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會員資格;英國牛津大學和印度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近幾十年來,榮格在心理學史上的地位已得到普遍承認,在心理學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中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在文學、藝術、歷史、文化人類學等社會科學中,甚至在像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中,人們都能從榮格那裡找到對於研究和理解自己的領域十分有益的東西,正如一位美國學者艾爾金德(D.Elkind)所說:「在許多領域……榮格為現代人提供了多方面的洞察和頓悟。」[13]


【註釋】

[1] 楊鑫輝主編,《心理學通史》,第4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4頁。

[2] 陳孝禪,《皮亞傑學說及其發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頁。

[3] M.A.Mattoon,Jungian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p.14.

[4] M.A.Mattoon,Jungian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p.124.

[5]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15卷,第58頁。

[6] 馬期洛著,林方譯,《人的潛能與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頁。

[7] 彭運石著,《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頁。

[8] 趙壁如著,《現代心理學的方法論和歷史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56頁。

[9]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200頁。

[10] 車文博著,《西方心理學史》,台灣東華書局1996年版,第553頁。

[11] 查普林等著,林方譯,《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下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275頁。

[12] 《榮格全集》英文版,第9卷,第1分冊,第239頁。

[13] D.Elkind,\"Freud,Jung and the collected unconscious\",The New York Times,1970,10.4,p.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