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把握問題核心,還得高瞻遠矚 >

把握問題核心,還得高瞻遠矚

By Synge

經驗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實驗說:對於心理距離比較遠的事物,人們更能考慮到它的核心問題;對於心理距離比較近的事物,人們的態度更容易被干擾。

明天買手機和明年買手機考慮的因素有什麼不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於心理距離比較遠的事物,人們更能考慮到它的核心問題;對於心理距離比較近的事物,人們的態度更容易被干擾。

你準備明天去買一部手機時,會主要考慮手機的哪些特性?準備明年買一部手機時呢?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思考的事件的心理距離不同時,思維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在心理空間中距離的差異會影響思考的方式。這個心理距離既包括空間上的遠近,也包括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心理距離的遠近會影響思維的建構水平,從而影響思考方式。按照紐約大學的雅各布·特洛普(Yaacov Trope)和特拉維夫大學的尼拉·利伯曼(Nira Liberman)共同提出的建構水平理論(Construal-Level Theory),心理距離遠的事件會被表徵得更抽像、更一般,而心理距離近的事件則會被表徵得更具體、更明確。

評價一件物品時,如果心理距離遠,這個物體的概念就更抽像,因此思維關注的是物體首要的核心屬性;而如果心理距離近,對這個物體的概念就更具體,因此思維關注的是一些次要的細節屬性。比如在計劃購買手機時,如果打算一年後購買,思考時更容易考慮的是手機的核心屬性,比如手機質量、通話效果等。而如果打算立即購買,則會更關注一些可能無關緊要的細節,比如鈴聲、顏色等。

心理距離會影響思維的很多方面。比如在2010年萊格伍德(A.Ledgerwood)等人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表明了心理距離會影響人們的態度改變。可以設想一下你對器官捐獻持何種態度。如果從抽像的角度思考器官捐獻,通常會覺得這是件好事,很多名人也做過器官捐贈。如果從具體的角度考慮,就會牽扯到死亡,以及如何進行捐獻這樣的細節問題。可以想像,如果思考具體細節,人們的態度很容易因為關注細節的不同而改變。比如,如果想到了自己的死亡,可能就不會同意捐獻,但如果想到了可以幫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很可能支持器官捐獻。相反,如果只是抽像地思考一個問題,人的態度通常就不會受到具體情境的影響而改變。

在此研究的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參與者判斷是否支持一個器官捐獻法案,這個法案可能是幾天後生效,也可能是一年後生效。在作判斷之前,參與者還會被告知同伴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結果發現,當考慮一年後生效的法律時,參與者是否支持法案不受同伴的影響;而如果是考慮幾天後就生效的法案,參與者的態度就會明顯受到同伴態度的影響。

總之,「距離」會產生更抽像的思維方式,使得人們對心理距離越近的事件的態度越靈活,而對心理距離越遠的事件的態度越穩定。但這兩種思維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在一定程度上,避開細節的紛擾可能會幫助我們作出明智的選擇,但這樣做的風險是人們可能會固執於自己的偏見,從而變得呆板。瞭解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利和弊,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