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你的答案我做主:錨定效應 >

你的答案我做主:錨定效應

By 0.618

經驗說:反正我也不知道答案,乾脆就隨便猜一個吧。
實驗說:「隨便」的答案其實是隨著心理預期變化的,這就叫錨定效應。

你以為自己只是隨便說了一個答案?這個「隨便」可不簡單,也許已經受到了其他人的干擾。小心,別上當。

猜猜看,果殼網每天的瀏覽量是在200萬以上,還是在200萬以下?

你心裡的數字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一定比5萬這個數要大多了。可是前兩天我讓一個朋友猜,他就給了我這個數。不過也怪我,因為當時我是這樣問他的:你猜果殼網的瀏覽量比你的博客高還是低?

他很有自知之明地回答:

——唔…怎麼也得有5萬吧!畢竟才上線一周。

為什麼不同的提問方式得到的答案卻如此懸殊呢?因為我們對不瞭解的事物缺乏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這個時候出現的提示,就好像一個錨,把答案的範圍死死地限制在了其附近。

甚至一些無關的數字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判斷。你認為身份證號碼跟巧克力價格會有關係嗎?像變魔術一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教授丹·艾瑞裡(Dan Ariely)讓這兩個數字之間產生了聯繫。他先要求學生們在紙上寫下自己社保卡號最後兩位數字,然後讓他們估計一些商品的價格,如巧克力、紅酒之類的。你一定猜到了,身份證後兩位數字大的學生,給出的估計價格更高。但是,你也許沒想到,這個數字竟然可以高60%到120%!

希望是失望的催化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跟錨定效應有關。為了避免被殘酷的現實打擊,降低一下錨定值是個不錯的辦法。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封家書,女兒向父母坦白自己在大學裡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情,估計父母已經快氣暈了,女兒又筆鋒一轉說,這些事情都是假的,真實情況是自己掛科了。本來掛科在父母眼中已經夠令人憤怒的了,不過經她這麼一說,掛科彷彿已經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錨定效應在拉贊助時非常司空見慣:

——老闆,這個項目需要20萬。

——不行,頂多給你2萬。

停!重來。

——老闆,這個項目需要200萬。

——不行,頂多給你20萬。

耶!真管用!再來一次!

——老闆,這個項目需要2個億。

——你怎麼不去搶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