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花錢怎麼買快樂? >

花錢怎麼買快樂?

By 沒圍脖的兔子

經驗說:如果有一天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那該多開心啊!
實驗說:與花錢買下的東西相比,花錢買東西的經歷更讓人快樂。

鬱悶錢袋不夠鼓?買不起想要的東西?快樂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有限的財力如何支配。東西,總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如花錢買經歷吧!時間越久越珍貴,哪怕是失敗的事情,在回憶中都會成為難得的人生財富呢!

「錢不是萬能的,因為它買不到快樂和幸福。」這一名言警句提醒我們不要把對幸福快樂的追求全都寄托在金錢上,但研究證明,錢和咱們的幸福生活還是能深深地扯上關係的。但這個幸福的關鍵不在於你兜裡的錢到底有多少,而在於和周圍人相比你的錢是多是少,以及你用這些錢買了些什麼。

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裡斯朵夫·博伊斯(Christo pher Boyce)、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及來自卡迪夫大學的心理學家西蒙·莫爾(Simon Moore)想知道:為什麼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們生活滿意度並不比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更高?為此,他們在英國進行了一項近9萬人的大調查,收集人們的收入、年齡、性別和教育水平等資料。隨後的統計結果指出,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並不取決於他掙到的錢的絕對值,而是和朋友同事這些身邊的人相比,他們掙的是多還是少。也就是說,即使某人年薪百萬,可如果身邊的朋友隨便哪個進賬都比他翻上幾倍,那他也是不大可能開心的。

但是,正所謂80%的錢總是掌握在20%的人手中,要想在有錢朋友圈年收入比賽中名列前茅是很難的。那怎麼辦?如果錢的數量不能讓我們滿足,我們還可以怎樣用錢來讓自己開心呢?

購物!沒錯,但你只答對了一半。實際上,「比起物質上的擁有,追尋快樂的過程更能使人產生強烈、持久的愉悅感」,兩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特拉維斯·卡特(Travis Carter)和湯姆·季洛維奇(Tom Gilovich)如是說。換句話講,與花錢買到的具體東西相比,花錢的經歷其實更讓你開心。

這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實驗來回答「怎樣花錢才能讓人更快樂」這一問題。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他們要求參與者回憶自己買過的東西,或買東西的經歷,然後寫下自己的情緒狀態。結果表明,在回憶以前買的東西時,人們總有點不太滿意;而對於買東西的經歷,人們的回憶就快樂得多。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請一組志願者吃薯條,同時暗示他們其他人吃的是巧克力;另一組參與者每人得到了一個小禮物,同時得知別人將獲得更精美的禮品。結果發現,同樣是在實驗中得到了某樣東西,而沒有得到另外一樣東西,可兩組參與者的愉快程度卻是不一樣的,吃薯條的人感覺更開心些。

這是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得到某樣東西時,很容易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東西進行比較。就像一個人得到了禮物,本應該高興,可一旦他知道還有其他更好的,心裡就不樂意了。

買東西也是一樣,比方說你要買一個日記本,來到文具店發現架子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本子,你簡直挑花了眼。雖然你最終買下一本帶回家,可之後很可能不斷後悔,當時要是買的是另一本就好了。

相比之下,不同的經歷可就沒這麼好比較了。畢竟吃薯條和吃巧克力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就像週末的晚上是和家人一起泡溫泉,還是和朋友一起玩殺人,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休閒體驗。

另一個原因在於,買回來的東西隨著時間流逝會破損變舊、不再那麼拉風。想想2009年買的iPhone3吧,2010年iPhone4一出你是不是就喜新厭舊了?

而經歷則恰恰相反,歷久彌珍。你讀過的書,旅行時認識的朋友,保留下來的記憶都會成為內心世界的一部分。即便是不開心的經歷,你也能講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悲劇故事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掙錢是個技術活,花錢更是。怎樣購物更讓自己開心呢?想想你買到的東西會帶給你怎樣的體驗吧——日記本也許有更好的樣式,但唯有這一本的內容完全由你來填充,買點兒快樂放進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