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天下沒有白做的廣告 >

天下沒有白做的廣告

By 琦跡517

經驗說:廣告你再放我也不會去買,這麼多廣告費真是不值。
實驗說:廣告錢不白花,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廣告影響了。

「今年過節不收禮……」哈!你腦中一定已經蹦出了接下來的7個字,擋都擋不住。不管你喜歡與否,都不得不承認,廣告利用「曝光」和「移情」等心理效應,已經默默地影響了你的態度。

怕上火喝×××!

我也用××,洗洗更健康!

×××,他好我也好。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瀏覽網頁,撲面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廣告。它們無孔不入,早已佔領了所有你能夠關注到的地方。

身處這樣一個誠信缺失的時代、歷經各種信息炸彈洗禮的你,一定自恃早已看破紅塵、千錘百煉,不會再被廣告蒙蔽雙眼。於是你一邊鄙視著電視台這種在廣告裡插播電視劇的行為,一邊同情那些耗費巨資用以廣告宣傳的商家——你以為播一個廣告,請一個形象代言人,或者編一句廣告詞,就真的能讓精明的消費者改變主意,購買你家的產品了嗎?別天真了,消費者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慢著,浮雲也能迷人眼,難道那麼多「唯利是圖」的商人,在廣告上砸下幾百萬,就只為聽個響?

現在,請用一雙相信科學的眼睛去重新審視一下吧!你會發現——廣告,大有學問!聽說過「混個臉熟」效應(「曝光效應」)吧?廣告最簡單的招數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在消費者面前混個臉熟,以增加大家對產品的認知。廣告商們沒日沒夜地在各種媒體上向我們進行地毯式轟炸,讓他們的廣告詞比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還膾炙人口,如果有人冷不丁地說一句「今年過節不收禮」,你敢保證你腦中不會蹦出另外那七個字嗎?

而梅勒妮·鄧普西(Melanie Dempsey)和安德魯·米切爾(Andrew Mitchell)近期在《消費者研究》(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文章還指出了廣告改變你主意的另一個手段。

研究中,鄧普西和米切爾提供給參與者兩種牌子的鋼筆,分別為A與B,並告訴他們A鋼筆在品質上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因此,若無其他原因,參與者應該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種品質更好的A牌鋼筆。但是,在讓參與者選擇前,他們中的一些人被要求先完成一個表面上與選擇鋼筆沒有關係的任務:在一台屏幕上觀看一些快速閃現的詞彙圖片,其中有些圖片上的正性詞彙會與品質較差的B牌鋼筆的品牌名同時呈現。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情感調節」(affective conditioning)。

之後,研究者問參與者們會選擇什麼品牌的鋼筆,那些沒有參與情感調節過程的人大多數都選擇了品牌A,而那些參與了情感調節過程的參與者中則有70%~80%選擇了品牌B,即便他們已經知道品牌A的鋼筆品質更好,但他們還是屈服於了廣告。

不可思議吧?其實廣告商們早就開始使用這種神奇的力量,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你的「理性」大腦,偷偷影響著你的購物選擇。

富有吸引力、令人高興的言語刺激或非言語刺激(無條件刺激)可引起愉快的情感反射(無條件反射),最終導致無條件刺激與特定廣告商標產品之間的聯繫。反覆給消費者暴露這些廣告,最終會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愉快的感受,即所謂的條件反射或者「移情」。「移情」會使你對一個對像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波及另一個對像上,於是你對後者也有了類似的情感體驗(「愛屋及烏」就是一例)。要造成情感的遷移需要一個中介,以便激發人們已有的情感體驗。仔細回想一下腦海中五花八門的廣告,是不是總能從這些廣告中找到無數的帥哥靚女,藍天白雲,以及歡笑和團聚?他們無一不是情感遷移的中介,當然,也包括梅勒妮和安德魯研究中的那些正性詞彙。

還記得立邦漆的一個著名廣告嗎?畫面選了一群天真、可愛的幼兒,一群面對觀眾的孩子的光屁股被塗得花花綠綠。

把這些可愛的寶貝們作為情感遷移的中介無疑是很高明的,因為在公眾眼裡,孩童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立邦漆廣告把油漆塗到了每個幼兒的屁股上,一下子就讓原本沒有情緒色彩的商品顯得光彩奪目,既奇特又可愛,更有很強的記憶點。這樣,立邦漆品牌與廣告畫面上「處處放光彩」引發的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就聯繫在了一起。而消費者,說不定也就無意識地改變了自己的消費決定……

每一個廣告,都沒有白做,即使是你覺得毫無創意的廣告,也有它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