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用心感受世界,不只閉上眼睛 >

用心感受世界,不只閉上眼睛

By 沒圍脖的兔子

經驗說:視覺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盲人沒有視覺,因此其他感覺變得更加敏銳了。
實驗說:生而為盲,是他們不同的大腦結構帶來了更發達的觸覺感受。

你覺得是視覺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所以只要閉上眼睛就可以用心感受這個世界了?錯!別費力氣了,即使閉上眼睛,你也達不到盲人的敏銳觸覺。

「嘿!猜猜我是誰?」

嗯,摸摸擋住眼睛的這雙手。骨骼纖細,皮膚緊繃,是一位年輕女性;右手中指第一關節有小厚繭,寫了多少字的利手哇;指甲邊有好幾處小裂痕,這個愛扯倒刺的傢伙——一定是她!

No,No,No,這並不是福爾摩斯的內心獨白,而是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幕真實場景,它揭示出了一些有趣的事實。用手指代替眼睛來感受事物,能發現更多平時不加注意的小細節:關節是大是小,指甲完好還是有破損,汗毛茂密如灌木叢還是一馬平川……禮花般噴薄而出的信息像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令人不由地遐想。啊!如果真的能像黃金聖鬥士沙加那樣封閉視感,是不是就能爆發更強大的小宇宙,領悟華麗的第七感呢?

在這裡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把自己的視感關掉,就能像武林高手一般打通任督二脈」,恐怕只能是一個傳說。但是,喪失了視感的人與普通人相比,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的確有些感覺方面的不同。他們到底有什麼獨門絕技呢?

神經心理學家丹尼爾·戈德賴希(Daniel Goldreich)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他找來兩組人進行測試:一組是視力正常的普通人,另一組則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傷的測試者。丹尼爾發現,在完成分辨食指尖受到的觸摸類型時(分辨其為輕微的碰觸,還是略使力的叩擊),視力正常者表現都很出色,和盲人不相上下。但是,長時間用力搖晃參與者的手之後,再輕輕地碰觸被試,那些從未看見過世界的人的反應比看見過的人要好得多。之後,通過改變搖晃和輕觸兩種動作的間隔時間,測試實驗對像分辨兩者所花的時間,先天的盲人再次勝出一籌。

所謂「世界關上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也許正是依靠自己在分辨不同觸覺上的傑出反應能力,這些從未用眼睛「閱讀」過這個世界的人更能用指尖體會閱讀的美妙。在讀盲文(點字法)方面,他們的速度是最快的。研究者指出,如果正常人想要達到他們的水準也是有可能的——只要你肯投入一生的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和人類大腦在嬰兒時期有著高度的可塑性有關。嬰兒比成年人有著更多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它們是「用進廢退」原則的最佳實施者:那些最常被刺激的神經環路會被保存下來,而派不上用場的神經元則放棄突觸,以便將來彌補大腦損傷或為開發新的技能添磚加瓦。實驗中,那些在「突觸修剪階段」前就喪失了視感的測試者,原本用於視覺的神經元也許被分配到了觸覺感受區以發揮功用,因此才會在用手感受觸碰方面有著更為優秀的表現。

知道了這一點,關於盲人畫家完成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的說法也就不那麼難以置信了。至於他們為何能知曉該用耀眼的紅色表達公牛的殺氣,我們也許透過小說《盲音樂家》中的描述,推知一二。在書中,盲童小彼得的老師通過節日喧鬧的鐘鳴來為他描述紅色:「當我望著一大片紅色的時候,它給我眼睛產生的印象,正是這樣不安定的,好像有一種東西在波動起伏著。紅色彷彿是有變化的,它在底子上留下較為深沉黑暗的背景,而在某幾處地方顯出一些較為明亮的、迅速起伏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