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嘈雜環境中打電話,堵耳朵還是捂嘴巴? >

嘈雜環境中打電話,堵耳朵還是捂嘴巴?

By 0.618

經驗說:在嘈雜的地方打電話,為了聽得更清楚,得堵住一隻耳朵防止噪音干擾。
實驗說:利用「雞尾酒會效應」,摀住嘴巴的效果更好。

在嘈雜的環境中打電話,很多人為了聽清電話,都會自然而然地堵住另一隻耳朵。其實,摀住嘴巴比堵耳朵的效果更好。

人的聽覺是很神奇的。當你和心愛的姑娘說話時,即使有人在旁邊叫你,你也可能聽不見,儘管這個聲音比姑娘的聲音大得多。這個現象就是大名鼎鼎的「雞尾酒會效應」。在雞尾酒會上,人們三三兩兩地聊天,儘管聲音都差不多大,你卻只能聽見你想聽見的談話;有時,你只是專注於自己和某個對象之間的對話,卻完全聽不見其他人在說什麼;有時,你表現出一副認真傾聽的樣子,其實早已心猿意馬,去偷聽旁邊圈子的談話了。

問題來了:你是怎麼過濾這些聲音的呢?憑借聲音的方向?讀唇語?過濾對方的聲音特點(音色、音調、語速等)?分辨口音還是談話內容?

以上因素中,方向、唇語、聲音特點和口音都很容易測量,只要找同一個人錄兩盤不同內容的磁帶就可以了。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柯林·徹裡(Colin Cherry)教授就做了這樣一系列實驗。他找來一個人,錄了兩段不同內容的話,混合成一盤磁帶,放給參與者聽。參與者可以不限次數地反覆聽,直到聽出兩段話的內容為止。這看上去挺容易,其實不然。試想一下,這類似於同一個人的兩個分身在你面前說話,能那麼容易分辯出來嗎?

實驗參與者們很快也發現這個任務遠比想像的要難得多。他們必須閉上眼睛,捂著耳機,仔細地反覆聽。儘管最終基本上都能分辨出兩段內容,但無一不是聽了很多遍才做到的。

換一個玩法,不把兩段內容混合又如何?徹裡把錄音內容同時分別從左聲道和右聲道放出。任務一下子變得異常簡單,所有參與者只聽一遍就能立刻說出左耳聽到了什麼右耳聽到了什麼。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要求鎖定以右耳聽,他們甚至聽不到左邊耳機中有聲音在叫自己的名字,也察覺不到左邊的內容由英文變成了德語。除非左邊忽然改說話為唱歌,或者說話人的性別變了,否則參與者都只會專注於需要注意的一側,而完全忽略不需要注意的另一邊的內容。鎖定左耳聽,也能得到同樣的結果。

不過,還有一個前提:被關注一側的內容必須連續而完整。如果都是「我獨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該出手時就出手,落霞與孤鶩齊飛……」這種上句不接下句的奇怪病句,參與者就很難辨認出需要注意的一側內容。

這個實驗證實,若需要提高辨識度的話,必須讓某個特定的輸入得到強化。

在嘈雜的環境中打電話也是這個道理,即使噪音比較大,但是只要聲音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人耳就完全有能力自己過濾掉噪音,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即便堵住一側的耳朵也沒用。摀住嘴的作用就是讓自己的聲音盡可能地從聽筒裡傳出(不知道電話為什麼這樣設計,可它就是這樣的),如此一來,一側的內容將更加完整連貫,分辨起來也更加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