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7章 心不累的活法(1) >

第17章 心不累的活法(1)

世人通常把快樂建立在一些附加的東西上,一定要得到什麼東西,才會說「我很幸福」,這是束縛之路,不是自由之路。

佛陀說,長久的幸福是建立在捨棄上的,執著就是束縛,放下就是自由。幸福就是為人生做減法,捨棄何嘗不是一種獲得?

幸福不是觀念,而是真實的體驗

理解了苦,我們再來談談怎麼消除苦。也就是上一章中說到的「四聖諦」的後面兩條。

世界宗教告訴我們的是死後的天堂,在活著時無法體驗。

而且,死後還必須排隊等待最後的審判。佛教則不同,佛教說的是「現在馬上就體驗涅盤吧」。

對佛教來說,幸福不是觀念,而是真實的體驗。

所以,第三條「苦的消滅(沒有苦的狀態)」和第四條「消滅苦的方法」,只要本人願意馬上就可以體驗。

那麼,怎麼做才能體驗幸福呢?

在佛教中,到達解脫的順序是這樣的。

最開始,要盡知一切苦。從沒有錢,沒有朋友,喜愛的東西在眼前消失,與討厭的東西相處等苦開始,到誰都無法逃避的老、病、死的苦。

這些是任何人都很容易理解的苦,對吧?

佛教將活著本身看作是接連不斷的苦,所以,當然也認同一般社會上認為的痛苦、難過等是苦。

比如,有人說沒有錢很痛苦,佛教也承認「是這樣,沒有錢是很苦的事」。如果母親說「孩子不聽話很苦惱」,佛教也承認這是母親精神上的苦。

如果丈夫回家太晚,妻子很煩惱,這也是苦。再比如女性上了年紀後化妝的效果就變差了,是吧?但不化妝又不行,而化了妝之後和年輕時一比較又覺得非常難看。不化妝不行,化妝也不行,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對本人來說是苦。

像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快、煩惱也是苦,但大家平時沒怎麼意識到。事實上,還有性質更惡劣的苦。

上了年紀後,就沒有閒心再為化妝的效果不好煩惱了,因為與之相比還有更嚴重的苦,那就是身體在老化。上了年紀後體力衰弱,於是各種各樣的苦都產生了。雖然自己不想變老,想保持年輕,但這個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意識到這一點時會令人感到非常痛苦。

而且,疾病也會接二連三地向自己進攻。不僅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竭,最後還不得不就這麼輕易地死去。這也是苦。

苦不止這些。

不得不停止做自己喜歡的、不能停下來的事情,不得不離開自己拚命爭取到的東西,這也是苦。既然活著,就會不得已做自己討厭的事情或不想做的事情,見不想見的人,和不想交往的人交往等。自己的希望、愛好、想要的生活方式無法實現,這都是活著的苦。如果這樣思考,活著就變成了受苦、心累的代名詞。

活著本身是難以忍受的苦,而人們因為無知,竟還硬要製造新的苦。看見他人生病了,心裡卻想「這是他人的事,和自己無關,自己健康得很,不會得這樣的病」。看見他人去世,心裡卻想「這是他人的事,自己不會死」。看見他人老了,心裡卻想「自己要永葆青春」。

實際上,坦誠地聽一聽自己的心聲,很輕易就能發現自己心裡積壓著很多不可能滿足的希望,導致心很累。生病很苦,認為只有自己不會生病的人如果生病了,疾病帶給他的痛苦會增加數倍,因為這其中大多是多餘的苦。大家應該理解,假如心裡有不能實現和滿足的希望,那活著的苦就會數倍地增加,會變得難以忍受。

人們不想衰老,然而身體卻在不斷地衰老。衰老之苦的程度會隨著不希望衰老的程度而加劇。越是不希望衰老,衰老之苦就越強烈。如果沒有這種內心掙扎,就只剩下衰老本身的苦,而這只是很少的一點。不現實的希望和妄想,會將人的痛苦擴大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令心靈很疲累。

大家都喜歡年輕,討厭衰老。然而,自然的趨勢是年輕的人會不斷地變老,並且絕對無法避免。喜歡健康,討厭生病;喜歡活著,討厭死亡。這兩組也是一樣。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喜歡的東西必定會離去,或者討厭的東西必定會遭遇。也可以說,活著就是不斷離開喜歡的東西,遭遇討厭的東西的過程。

這個過程當然是苦。

但人們還是在努力,努力讓喜歡的東西不離自己而去。比如,人們希望自己永遠健康、精力充沛地活著,於是戒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改吃不怎麼好吃的健康食品,或做各種運動活動身體,停止熬夜等。這太可憐了,也不是快樂的生活方式。

可結果最後還是會生病,會衰老然後死亡。

我絕不是說為了健康長壽而努力是壞事,我希望大家理解的是,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逃脫「活著是苦,是累」這個事實。

每個人都是如此,每個生命也都如此,所以,佛陀的這個研究很偉大,不是嗎?

對身體執著,苦和累就會成倍增加

我想大家應該很容易就能理解以上關於四聖諦的說明。接下來我講一些稍微難一點的,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東西。

關於「活著本身是苦」這個話題,前面我也說過。但「活著」這個詞稍微有點籠統,難以理解,也難以研究。因此,下面我會將它具體化。即用來表示「身體」(色蘊)和「心」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五蘊」。

首先,身體的感覺分為五種,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全部是苦。

再說得具體些,「活著」雖然是一個籠統的詞,但說「某個肉體活著」,其實就是說這個肉體有感覺。眼睛有感覺可以看見東西,耳朵有感覺可以聽見聲音,鼻子有感覺可以嗅氣味,舌頭有感覺可以品嚐味道,身體有感覺可以感受到冷、硬、痛。

另外,頭腦中有意識這種感覺,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妄想以及氣憤、憎恨、嫉妒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感覺。佛教雖然不稱這些為感覺,但悲傷、快樂卻是感覺。身體無法快樂,心卻可以快樂。

試想一下,手絕對不可能會悲傷吧,只有心才會悲傷。手永遠不可能想「太高興了」,所以,快樂和悲傷是心的感覺。

身體的五種感覺加上心的感覺,總共六種。所有的生命都有這六種感覺。如果一個一個仔細看這六種感覺,可以發現它們都是苦。所以,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每一秒都在感受苦,從來不曾停止過。

也許大家不太理解為什麼「感覺是苦」,這是因為我們總在不斷地變化感覺。假如你試一下只保持一種感覺不改變,看看會怎麼樣。

比如站立的感覺。嘗試一下保持身體不動,一直站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定會痛苦得難以忍受吧。我們覺得鋼琴的演奏聲好聽,是因為聲音在以極其驚人的速度變化。如果將鍵盤上的一個鍵長按三十分鐘左右,會是什麼感覺?肯定會感覺非常焦躁不安吧。如果總是吃同一種食物會如何?絕對會噁心、反胃想吐的。

歸根結底感覺還是「苦」。有感覺就是活著。如果對身體執著,這個苦就會成倍成倍地增加,讓心被累的感覺壓垮。

幸虧有苦,我們才能活著

在教冥想的時候,我讓大家徹底體驗過這種苦。

比如呼氣時,我讓他們在呼到底的時候嘗試停下來。此時體會到的肯定是死一般的痛苦。僅從理論上講的話,如果呼氣是苦,那吸氣應該就是樂了。這次我又讓他們嘗試吸氣的時候停下來,同樣也很痛苦。這種呼氣也痛苦,吸氣也痛苦的體驗很容易嘗試。

很多時候我們是坐著冥想,坐得太久的話會很痛苦,相反,長時間站著也很痛苦,這點大家都理解,對吧?

在這些各種各樣的嘗試中,我們會明白無論什麼狀態,持續下去都會很痛苦。也就是說,這樣做就可以深刻理解身體是由苦組成的。

雖然大家都討厭苦,但幸虧有苦,我們才能活著。正是因為有苦,我們才會警惕。所以,活著就是苦。

有人聽到這句話後,就認為佛教的教導很消極。但佛教說的話非常了不起。活著是苦,無論怎麼研究都是苦。

比如,我們現在感覺不到肺、心臟、腸子的存在,對吧?

但是,如果它們稍微出點毛病會怎樣呢?那個時候就會明白「苦」的感覺的存在。身體某個地方如果出現問題,就會非常痛苦。所以,比方說,也許在肝臟有問題時,我們不一定會感覺到肝臟痛,但肯定會感受到身體的某個地方痛,知道身體一定出現了狀況。

於是,本人就會感覺「不知道為什麼身體不舒服,這裡也痛,那裡也痛」,去咨詢醫生後明白是肝臟出了問題。對於沒有感覺到任何症狀的人,無論多麼厲害的醫生,都很難一眼看出肝臟有問題。

「苦」的出現方式也很有道理。以身體的內臟器官來說,比如由於肝臟是慢慢出問題的,就算過一段時間才發現也沒關係,但心臟一秒都不能停止血液流動,所以,心臟只要出現一點異常,我們一下子就能感覺到強烈的疼痛和苦。

因此,也可以說,所有的細胞都是因為苦才活著。活著和苦是無法分開的。大家不要錯認為因為細胞有感覺,所以只有細胞才有苦。沒有感覺的東西只是個物體。心也有感覺,所以苦才成為了心可以感受的東西。

不知道這個事實的人們,會錯誤地以為「如果靈魂離開了肉體,不是就能永遠幸福了嗎」。但因為製造生之苦的元兇是心,所以即使心與肉體分離,只要心依然在,就會感到痛苦。

抱著「死後可以到天堂永遠活下去」的心態,就等於「希望自己永遠痛苦下去」。

因此,佛陀說「一切感覺都是苦」。

像這樣,活著有必要盡知一切苦,活著沒有一件樂事。佛陀曾明確說過,「假如活著有哪怕一點點的快樂或幸福,我就不會對一切眾生講關於解脫的事了」。

「渴愛」既是苦的原因,也是結果

那麼,為什麼活著只有苦呢?我們來嘗試瞭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如前面所說,無論承認或不承認,發現還是沒有發現,活著時生命感覺到的是苦,這是結論,是真理。

但是,人們討厭苦,希望幸福、快樂。儘管一次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幸福,但人人都這麼想。

只是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僅限於活著,所以在活著中尋找樂。我們對神一無所知,我們的所有知識都無法超越活著的範疇。所以,想快樂的人,因為對其他的一無所知,所以只能從活著中尋找快樂。

比如,生活在籠子裡的魚,它的所有經驗、知識都只限於籠子中,對吧?而我們的籠子就是帶著肉體生活,我們的一切知識也僅限於其中。所以,想尋找快樂也只能從中尋找。

因此,大部分人都認為「賺了錢不就幸福了嗎」「結了婚不就幸福了嗎」「有了財產不就幸福了嗎」「如果能有一個氣派的房子不就幸福了嗎」,但佛陀說「這不是聖人的追求,而是愚蠢的人的追求」「在財產、金錢、家人中尋找幸福,歸根結底還是在活著中尋找」。

但活著只有苦,無法獲得幸福。比如,因為想獲得幸福,於是拼了命地賺錢、賺錢、再賺錢,可回過頭一看卻發現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幸福,相反還很痛苦。於是很懊悔,然後又接著尋找,繼續拚命努力。

對這種無法滿足的尋求,佛教稱為「渴愛」。我們一直在尋找快樂,但總是找不到,所以就一直懊悔。而越懊悔、心越累,就越想獲得快樂。

渴愛分為三種,對感官快樂的渴愛,對活著的渴愛以及對厭惡活著的渴愛。

因為前面所說的無明和這個渴愛,導致了慾望、憤怒、憎恨、嫉妒、後悔、失落、懶惰等精神問題的發生。染上一種病後,其他的病也會接二連三地產生。

所以,渴愛是問題所在。渴愛既是結果,也是原因。比如,假設雖然吃了飯,但還不滿足,於是就會產生「下次要吃更好吃的東西」的渴愛,然後下次就會去尋找更好吃的東西。

任何事情,是原因的同時也是結果。忘記了這一點,就什麼也理解不了,所以,請牢記這一點。

如果大家讀過經典就會明白,經典中寫的只有「生、老、病、死是苦」「渴愛是苦的原因」。那為什麼有渴愛呢?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因會變成果,而渴愛是原因,所以它也是果。

如果只是渴愛,那麼即使嫉妒、憎恨,也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因為渴愛而懊悔,就會變得憤怒、貪婪、嫉妒、憎恨、報復、消沉、懶惰等,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情和行為,於是人們就會犯下惡行。

犯下惡行後會怎樣呢?本來以為可以變得幸福,最後卻以陷入苦難告終。這樣做就完全失敗了。

如何消除無明和渴愛?

接下來我們思考一下科學地、正確地消除苦的方法。

因為無明和渴愛,是執著於輪迴,陷入無限之苦的原因,所以,要消除苦,就必須消除無明和渴愛。

如果要說具體方法,其實很簡單。要消除無明和渴愛,就要在承認「活著是苦」這個大前提下,放棄所謂的「不管怎樣都要幸福」的想法。但是,如果不是從心底裡認可這種「放棄」,就絕對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