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6章 幸虧有苦累,才能知幸福 >

第16章 幸虧有苦累,才能知幸福

一旦明白活著只不過是不斷地從一種苦轉變到另一種苦,並做到與「苦」和平共處,那麼憂鬱、悲傷就會消失,心情就會變得平靜、安寧。

想要變得幸福,重要的是消除苦

如何做才能變得幸福呢?

佛教認為,要想變得幸福,重要的是消除苦。

對此有詳細講解的是,佛陀在初******時所講的「四聖諦」——四個神聖的真理。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四聖諦」。

「四聖諦」的關鍵詞是「苦」。第一條是「苦」,第二條是「苦的原因」,第三條是「苦的消滅」,第四條是「消滅苦的方法」。雖然只有四條,但這四條神聖真理中都含有苦,所以就有人誤認為佛陀的話很消極。

我一直都在強調「苦」,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家仔細想想,儘管所有的教義中都含有「苦」,但能說這是消極的嗎?

真理有四條,對吧?由於第一條和第二條講的是「苦」,姑且看作是消極吧。但後面的兩條呢?第三條和第四條講的是「消滅苦」「沒有苦的狀態」,這就不能說是消極了吧。相反,很積極,不是嗎?那麼,一半消極加上一半積極變成了什麼呢?

佛教是先準確地發現苦,然後戰勝苦,並且以到達沒有苦的境界為目標。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人們期望獲得的教導。沒有苦的狀態,實際上遠遠超越了「消極」「積極」等概念,所以,佛教教義不是這些詞能判斷得了的。

第一真理:苦

下面我們一條一條來分析。首先是第一條真理「苦」。總而言之就是說,活著是苦。

對此有人誤解,有人不解,其實這沒有那麼不可思議。

如果活著輕鬆又幸福的話,就沒有必要妄想「永恆幸福的天堂」,對吧?但大家都在妄想天堂,就是因為知道活著很苦。

說佛教消極的人們,卻毫不掩飾地說「去永恆的天堂吧」,或反過來說「你們會墮入永恆的地獄」。可是,這些話積極嗎?

就像我剛才說的,如果活著不苦,就不需要永恆的天堂。

所以,不管怎麼說都矛盾。在佛教看來,最好少說這種不合道理的話。

佛陀說:「生、老、病、死,期望沒有如願以償等都是苦。」這很好理解吧。

確實,有人會說「變老是幸福的事」「生病是幸福的事」「沒有比和親人分離更幸福的事了」「沒有比失望更幸福的事了」嗎?這些當然都是「苦」。

與親人、愛人分離一定會悲傷,變老也一定是苦的。

所以,在我看來,佛陀說的是真話,有什麼不好呢?難道有什麼幸福的老法?或者有人認為老才是幸福?老了身體就會逐漸變得沒力氣,這一點不是什麼讓人高興的事吧。年輕時上樓梯飛快的人,老了之後,同樣的樓梯,只是抬頭望一下都覺得生氣,因為就像是在看富士山。這不是幸福。我想,這樣考慮的話,大家就應該能理解這個簡單的道理了。

這其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生是苦」這句話。這句雖然是簡單的道理,但要解釋得讓人信服會比較難。所以,我們按順序來看。

人在獲得某個新東西時都會很高興。考上了大學,求職被內定提前錄取了,買了新車,孩子出生……當這一切發生時,人們肯定都變得很高興。但這些快樂都是瞬間的。考上大學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中,不得不住在便宜的宿舍裡吃著難吃的食物,還要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直到畢業;求職被提前錄取的人,他的自由在進入公司的那一刻就結束了。在退休前,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必須辛苦地工作;買了新車後,要繼續支付貸款、汽車保險、停車費,以至於忙得連開車兜風的閒暇都沒有;孩子出生了,接下來的責任也很重大,不知道能不能將他養育好,而且孩子還會生病,操心的事比任何事都多。

所以,某個新事物誕生了,即便是喜事,也和被宣告患了癌症差不多。

「祝你新婚快樂!」結婚真的快樂嗎?從此你將不得不永遠過著繁瑣的生活,直到死為止。這是非常簡單的「生」之苦。

人們在慶祝孩子出生時都很高興,但對出生的孩子來說,這並不值得慶祝,而是非常糟糕。每一個人都是出生、變老、生病,然後死亡……這個過程很艱難。人一旦死去,就以為一個程序結束了,不料下一秒在其他地方又有新生命誕生了。然後不得不再次執行出生、變老、生病、絕望等程序。到達解脫之前,這個程序會無限地重複。一個人在某個地方出生後,就只能順應這個地方的程序生活。出生在動物的世界,就作為動物結束生。如果墮入餓鬼道,就只能作為餓鬼結束生。死亡的瞬間決定了下一次的生。

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人因為犯了某種罪而必須服刑,刑期結束他一走出監獄門,就因為其他罪行被帶到別的監獄。進入新的監獄,絕對沒有什麼值得慶賀的。

同樣,在出生的那一刻,今後漫長的苦的程序就已經被制定了。所以,生之苦遠遠超過了老和病。更糟糕的是,作為苦,它是人們感覺不到的。生之苦,雖然沒有表現出症狀,但和晚期癌症沒什麼不同。

生命不息,痛苦不止

從來沒有一瞬間停止過變化的現象就是「活著」。如果不能維持這一點就無法活下去。

所以,我反倒很想聽聽,佛陀說「生老病死是苦」,這是真理,還是謊言?無論怎麼看,這都是真理,是事實。

如果是事實,就不能用消極、積極來判斷。

而且,不管對接收的一方來說是消極或積極,只要是事實,就應該如實相告。

舉個例子,假設醫生用x光檢查病人身體時發現了腫瘤,再從腫瘤上取下一塊組織檢查後發現是癌,於是醫生會把情況告訴本人或家屬。

此時,這個醫生是在說消極的話嗎?他只不過在說事實。

假如醫生心想不可以說消極的話,於是就說「沒關係,雖然發現了腫瘤,但沒必要擔心,因為只有5公分左右。你還可以活半年的時間,這是好消息」,這才奇怪吧。

因為生命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流逝,所以,生命的苦也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明明已經多到讓人厭倦了卻還不夠,還得繼續承受苦。而且,無論怎麼努力,誰都必須迎接死亡的到來。

因此,總的來看,人生其實是一場虛幻。無論怎麼拚命努力,結局都是死亡。

我現在說的這些話只是簡單的事實,並不是什麼消極或積極的話。

這個四聖諦中所說的「苦」,在巴利語中用「dukkha」表示,這不是我們在俗世體會的「苦惱」「痛苦」等這麼簡單的意思,而是「虛幻、無法滿足、不完美」的意思。

大家對人生總是無法滿足

事實上,人生是無法滿足的、不完美的,不是嗎?大家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滿足嗎?不可能吧。無論做什麼,大家都會感覺還差點什麼或還需要點什麼,總是不能滿足,這也是導致心累的原因之一。

世人總是用觀念看待世界,比如未來的烏托邦等觀念,但這些東西都不成立。

佛陀不同,他是客觀地看待具體的事實。他既客觀地看待人類為了活下去而作出的非同尋常的抗爭,同時,也如實地看待無論怎麼抗爭,每個人都不得不迎接死亡的事實,並給出了回答。

這是佛陀的世界,這裡沒有觀念。

第二真理:苦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第二真理——苦的原因。

就像我剛才所說的,「活著是苦」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人類斷然不會認可這一點,他們會想「這不可能」。

由於人們認為活著不可能是苦,於是為了確保生,就拚命地努力。儘管實際上不管怎麼做都沒有用,但仍然不放棄。建立家庭、工作、做飯……嘗試了各種努力。但是,再怎麼做內心都不能滿足,卻還是不停止。

佛陀給這種「對生的執著」取名為「渴愛」。意思就是執著於生,猶如渴了想喝水。

還有,耽於享樂卻不滿足。雖然拚命努力來確保生,卻無法滿足。而這些是怎麼做都沒有盡頭的,必須每分每秒都不停地努力。這也是「渴愛」。

再者,為了守護生,就會想破壞違背生命的東西,比如敵人、競爭對手等,甚至是世界。但還是不能滿足,而且也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狀態也是「渴愛」。這些都是造成心累的原因。

佛陀將「渴愛」分為以上三種。生命中有渴愛,這也是具體的事實。

像這樣如實地講述事實不是消極,而且知道並承認事實,才能研究出解決對策。比如,生病就是這樣,只有注意到自己生病的人才會努力治療。

因此,佛陀才毫不掩飾地說「生命中存在大問題」。假如他說「生命中沒有任何問題」,那就危險了。

從其他角度來觀察「苦」

關於「苦」,我們試著再思考得更詳細一些。要瞭解「苦」,就必須從其他角度來觀察。

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是由心和身體兩部分組成的。這兩部分都在不斷地變化。心不會停止變化,身體也不會停止變化。

我們可以將這個變化看作是「活動」。如果覺得「活動」這個詞不夠明白,也可以用「變化」這個詞。

那麼,首先進入身體的話題吧,這是非常重要的哲學。為什麼身體在不停地活動呢?所有的生命,無論是老鼠,還是人類,身體一直都在活動,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假如強行停止生命的活動會很痛苦,再繼續停止的話,就會死亡。

有一個可以確認這一點的非常簡單的實驗。我們只要是活著就會一直呼吸,是吧?甚至當我們還是母親子宮裡的一個細胞時,也在呼吸。所以,呼吸不會停止。如果嘗試一下停止呼吸一小時,會有什麼結果?

可以停止呼吸一小時的人絕對不可能有,一定會死掉。厲害的人最多也就堅持兩分鐘左右,而且這兩分鐘肯定會感覺非常痛苦。

就像這樣,因為肉體非常痛苦,為了設法減輕痛苦所以才活動。肺在不停地吸氣呼氣,甚至連每一個細胞都在不停地活動。

痛苦是因為我們有「心」

接下來我們換到心的話題。

我剛才說過身體有痛苦,那麼感覺到痛苦的是什麼呢?是心。能夠稱為心的東西,其實是肉體中存在的感覺。比如,桌子沒有感覺,所以也沒有心。作為人的我有感覺,所以有心。

而且,這些感覺都是苦。所以,歸根結底,心也是苦。為什麼我們可以呼吸呢?是因為我們有感覺。如果一直吸氣,就會感覺痛苦得快要死了。反之,呼氣也是一樣。如果一直坐著就會很痛苦,而站起來的一剎那雖然很舒服,但之後又會變得痛苦。比如,癢也很痛苦,對吧?撓一撓會很舒服,但如果一直撓下去會怎樣呢?同樣很痛苦吧。也就是說,感覺本身是苦。

所以,身體的活動由延綿不斷的苦構成。一種苦變得嚴重後就會向其他感覺轉變。因為吸氣痛苦所以呼氣,因為呼氣痛苦所以吸氣。肚子餓很痛苦所以吃飯,肚子撐很痛苦所以停止吃去做其他的。坐著很痛苦所以去散步,一直散步很痛苦所以停下來坐一坐。

就像這樣,所有的感覺都是苦。只有當難以忍受的苦向其他的苦轉變時,那短暫的一瞬間,我們才會感覺舒服。比如,走累了腳很疼時,躺下來休息疼痛消失了,就會感覺很舒服,對吧?但是,如果躺久了,躺著也變成了痛苦。

如果沒有這種難以忍受的苦,會怎樣呢?乍一看似乎很好。但如果完全沒有苦的話,人生就會變得非常無聊。

而且,無知就會開始發揮作用。相反,痛苦產生時會憤怒,這個痛苦向其他苦轉變時會快樂。所以這個時候慾望就出現了。

苦中能找到樂嗎?

製造出生命的是「苦」,所以,雖然生命這個東西存在,但卻是「苦」。儘管所有生命都像是頭髮著了火似的尋找活著的「樂」,但早晚會明白,找到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仔細想想,我們難道不是一直在尋找樂趣嗎?享受美食、看電影、聽歌、散步、開車兜風,全都是為了尋找樂。但是,活著本身是苦,無論怎麼找都找不到。

而且,這種探求的結果怎麼樣呢?反倒讓憂鬱、悲傷、失落、失望、不滿、不安、戰爭、廝殺、憎恨、恐懼等變得更嚴重了。只要看看這個世界就知道,世上有的不都是憂鬱、悲傷、戰爭、憎恨、廝殺這些東西嗎?另外還有失望、不安、恐懼等。所有人都在為此煩惱,為此心累。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試圖在「苦」中尋找「樂」。「苦」中有的只是「苦」,無論怎麼尋找「樂」都不可能有。

真正地瞭解苦,才能找到平靜

也許有些人會對「存在本身是苦」這句話不解,但如果能以這種超脫的立場看待人生是好事。假如明白了「活著只不過是不斷地從這種苦轉變到另一種苦,沒什麼大不了的」,憂鬱、悲傷就會消失,心情就會變得平靜。

要和「苦」相處下去,只有這一種可以帶來平靜的偉大的方法,而不是如果能去全世界旅行就可以快樂,如果每個星期天去兜風就能快樂……這些都是苦。結婚就能變得快樂或單身就能快樂,也都不是讓心平靜的方法。所以,在生活中不斷尋找樂是錯誤的尋求,是無知的人才做的事。智者不會在生活中享樂,而是認為「因為活著是苦,所以要從苦中逃離」。

這在經典中也有記述,這才是正確的尋求。「總而言之存在是苦」的立場才是超脫的立場。有人以為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給予我們無上幸福的東西,但這不可能,只是他們的臆想。

明白了「活著本身是苦」的人,不僅沒有了憂鬱、悲傷、失落、失望,反而會變得輕鬆,還會露出微笑。只有理解了「活著是苦,除了苦之外什麼都沒有」,才能露出微笑。

而且通常來說,不可能理解了某個東西,之後又變得不理解的情況。一旦理解了「活著是苦」,之後就不可能忘記或變得不理解,對吧?所以,理解了苦的人,他們的微笑和喜悅永遠不會消失。而這個人為了繼續消除對感覺的執著,就會更加努力。這種對苦的觀念,是對終結一切的苦的挑戰。它是真理,而不是偏見。不相信的人可以親身實驗一下,相信很容易就能明白「苦」中是沒有「樂」的。

理解苦,就能理解無常

那麼,到此為止,雖然我介紹了很多關於苦的觀點,但其實歸根結底只有一個。由於佛陀每次都從各種立場出發,用能讓對方理解的方式講述真理,所以真理看起來好像有很多。

但無常、苦、無我的觀點,最終都是對存在的真實狀態進行的說明。所以,沒有必要議論哪種方式更好。因為都一樣,以自己理解的方式看就行。

如果理解了苦,也就理解了無常、無我,沒必要擔心無法理解。佛教所說的「智慧」,也就是這種發現真相的能力。請大家牢牢記住這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