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8章 心不累的活法(2) >

第18章 心不累的活法(2)

那麼,如果消除了渴愛,會變成什麼狀態呢?最終苦會消失,於是內心就會獲得安寧。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安寧不是人在活著的時候可以獲得的。

如果渴愛和無明消除了,就再也不會產生苦。哪裡有這種境界呢?這種境界在活著期間是不存在的。活著是苦,所以活著中有的東西或活著的一部分都是苦。所以,活著中沒有這種境界。說涅盤和永恆的天堂是同一個境界,簡直毫無道理。

因為這是一個超越普通人能夠知道的範圍的境界,所以,我無法說明。我可以說「涅盤是一個很厲害的境界」「到達涅盤就是處於最安寧的狀態」,但至於涅盤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只能說「沒有表達、詞語、知識、概念」。

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當下

下面我們談一談消除渴愛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這樣的。

無常和因果是真理,是事實,對吧?因為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過去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存在了;將來還沒有出現,所以也不存在。人們說的「那件事是這樣的」是關於過去的思考,「也許會這樣吧」是關於未來的推測。但這些只是頭腦中的概念。所以,對過去和未來的希望和感情是妄想概念。

從無常和因果這個真理的立場來觀察,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實際存在的只有「現在」。

針對過去和未來的,只是不存在的觀念,什麼都做不了,所以,修行從觀察現實開始。於是「現在」這個詞就出現了。

「現在」這個詞很簡單,但卻是超越了所有哲學、真理、宗教的詞。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觀察什麼是活在當下的瞬間。具體做法是,不被過去、將來的概念、感情、希望等概念拘束,向觀察現在的自己挑戰。扔掉感情和希望,只是觀察。而且,只有妄想概念消失了,做到了直接觀察,才能看見真相並體驗它,才會發現真理。

心自由了,就再也不會產生苦

具體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自己可以體驗到並且用智慧發現,現象因因緣出現又消失,一切都是無常,活著是苦等。

而且,還會明白沒有必要執著於苦。也會明白,值得執著的永恆不變的東西,本來就不存在。

無論處在什麼立場,如果發現了活著只有苦和無常,接下來就會對無止境的輪迴轉世感到恐懼。如果繼續這樣,就會因為「一切存在中只有苦,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懼而覺悟。

接著,以往認為活著很美好的幻覺就會消失。於是,心從對慾望的執著、存在欲的執著、無明的執著中解放出來,變得自由自在。幻覺破滅的同時,心就變得自由了。而且,這些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

達到這種狀態後,就再也不會出現無明,再也不會產生苦。這可以通過體驗和智慧明瞭,只需要立刻觀察當下的瞬間,就能達到這種程度。

得到越多,快樂越多嗎?

從這裡我們回到稍微有點哲學性的話題上。我說過,佛教中沒有永恆的天堂,只有解脫。現在我們談一談「消除方法」。

俗世的人們在說幸福的時候,一定會想到一些附加的東西,因為俗世的人們的快樂建立在慾望上。

「買到了喜歡的皮包所以我很幸福」或「找到了比以前更輕鬆的工作,我真的太高興了」,像這樣,他們認為附加的東西是幸福。

比如用了增發劑之後,頭髮果真增加的情況就是這樣。總之無論什麼,總是因為附加的東西而覺得「啊,真高興」。

所以,俗世的人們所說的幸福,其實就是「得到了某樣東西」的意思。因此,如果誰說「我真的很幸福」,這個人一定是得到了什麼東西。

比如有個好工作,找到了一個好對象,決定結婚,生了孩子,等等。

相反,如果失去了什麼東西他們就不會這麼說了。不會有人說「爺爺去世了我覺得非常幸福」「媽媽心臟病發作倒下了,現在在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我覺得非常幸福」。

像這種,失去了某個東西時非常傷心,獲得了某個東西時非常高興,就是俗世的幸福論。

但是,這不是自由之路,而是束縛之路。因為如果獲得了某個東西,就會被它束縛住而失去自由。買到了期待中的漂亮皮包,就被皮包束縛住了;買到了期待中的衣服,就被衣服束縛住了;在自己想住的地方建造了房子後,就被房子束縛住了。這不是自由的世界。所以,得到的世界是束縛的世界。

幸福就是做減法

和這種世俗獲得幸福的方法相反,佛陀宣揚的是消除引起苦的東西、引起不幸的東西以及無意義的東西。這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所以,「消除方法」在佛教中非常重要。這是拋棄苦的道路,不執著的道路。請牢牢記住。獲得就是執著、束縛,拋棄就是自由。

這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證明。

比如,假設一個人吃了美食後變得精神飽滿,這是因為獲得了「美食」這個東西才變得有精神,是吧?但是,只過了兩三個小時肚子就又餓了。這是「獲得」的例子。

那麼,還是同一個人,但這次他生病了,非常痛苦。假設他得的是肺炎,意識已經迷糊不清,也站不起來了,住在重症監護病房裡。於是,醫生給他的身體裡注入抗生素,殺死了細菌後他就會變得健康。這種情況是「消除」病原。

幾天後,這個人恢復健康出院了。這個幸福可以持續多久呢?很久,對吧?吃了美食的幸福過了三個小時左右就消失了,毀壞和消除疾病原因而獲得健康的幸福卻是恆久的。

說恆久也許不夠嚴密,但總之可以保持很久,對吧?所以,持久的幸福,是建立在消除上的,不是建立在獲得上。

所以,佛教很明確地說,生是苦。在俗世中這個觀念不被理解,很多人認為生這種事情應該是快樂的,但其實不是這樣。

佛教從這個大前提出發,宣揚不執著的世界。佛教是在認真、實事求是地考慮人類的幸福,而且是長久的、不會消失的幸福。

比如,假設自己臉上長了個疙瘩,這也算是得到了新東西,所以應該高興,不是嗎?但我們都明白這不是好事情,而是危險的事情。醫生會將它切除,這樣才確保安全。所以,能留下來的幸福、長久的幸福、不消失的幸福,是建立在捨棄上的。

捨棄就是一種獲得

佛教的道路是一味地捨棄的道路,所以,沒有損失,只有獲得。而另一方,俗世的幸福是一種交換過程。大家用某個東西與另一個東西交換,然後再通過交換來獲得幸福。比如,希望得到錢,就必須一直不停地工作,因此,就沒有了自由的時間。像這樣,總是給予某個東西,然後再換得某個東西。

所以,俗世的幸福是由損失和獲得兩者組成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有什麼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金錢或其他東西來交換,但也有很多被欺騙,或者獲得的價值與自己給予的不相稱的情況。必須給予某個東西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損失。所以,俗世的幸福總是建立在得失上,如果不損失就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愚蠢的人和無知的人討厭捨棄。雖然捨棄不是交換而只是捨棄,但這種人不是問「捨棄後會怎樣」,而是問「捨棄後能得到什麼」。這樣問,就是俗世的思考方式。討厭捨棄的人不是有學識的人,而是愚蠢的人。所謂「捨棄」,不是通過捨棄來換取某個東西,而只是捨棄。人們之所以討厭捨棄,是因為感覺自己會吃虧。

捨棄苦,意味著捨棄執著

誰都明白,垃圾最好是扔掉。苦的原因和病原也應該扔掉,不是嗎?但是,為什麼人們還討厭捨棄苦呢?要捨棄苦和病原,就要捨棄對存在的執著。

而且,捨棄的好處是,它不是交換,所以可以不用出賣自己。當然也沒有任何來自佛教的要求,只需要捨棄就可以,也不必出賣自身的任何東西。所以,佛教的道路只有獲得。

但事實上,大家一聽到捨棄自我、捨棄執著、捨棄慾望、捨棄煩惱、捨棄所有,就覺得有點害怕。然而實際要做的是捨棄幻覺,捨棄無明和苦。雖然我用了很多不同的表達,但有智慧的人一看就明白,實際上要捨棄的只有幻覺。捨棄幻覺沒有什麼不好吧?捨棄苦也沒有什麼不好吧?

捨棄無知也沒有不好,對吧?

進一步說,存在本來就是沒有價值的、虛幻的、產生苦的東西。活著也一樣,本來就是沒有價值的、虛幻的、引發苦的幻覺。所以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還有,雖然我用的是「捨棄」這個詞,但因為一切都是幻覺,所以事實上沒有捨棄任何東西,有智慧的人就能發現這個真理。持續冥想下去就會明白,說什麼「難以捨棄留戀的東西」是很可笑的事情。

從一開始起就沒有自己,也沒有自我,更沒有什麼留戀的東西。所以,雖然是捨棄,但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捨棄,只不過是幻覺破滅了而已。所以佛道中沒有損失。

老虎的寓言:放下,才能收穫永久的幸福

為什麼捨棄和終極解脫有關呢?大家從接下來我要講的這個寓言中思考一下吧。

有個人家裡來了一隻兇惡的老虎。這當然是件恐怖的事情,但細看,老虎又很可愛漂亮,而且是珍貴的動物。於是這個人對老虎產生了留戀,心想「也許不知什麼時候我就會被老虎吃掉,但即使這樣老虎也是很可愛的」。所以,這個人就飼養了這隻老虎。

一旦開始飼養,就必須每天都給老虎餵食,而且明知很危險也必須定期清理籠子。老虎如果肚子吃飽了就不會吃人,所以餵食後就能暫時安全。但老虎的威脅沒有完全消失,稍微出點差錯就有可能產生最壞的結果。

這個人只有在餵食後的瞬間,才暫時覺得「今天一天很好」。但假如明天不餵食,情況就又變得嚴重了,所以明天也不得不繼續給老虎找肉。

因此過了不久,厭煩了總是只有暫時性安全的這個人,最終捨棄了對老虎的執著和留戀,離開了老虎。可能送給了動物園,也可能放歸山林,大家可以自由想像。

從這個人對老虎放手的瞬間開始,他被老虎吃掉的可能性就消失了,所以這個人獲得了不會消失的安全和安寧。但是有老虎在的時候,每天都是勉勉強強、膽戰心驚地度過,第二天又必須接著努力。

通過這個寓言,我想說的是,捨棄,幸福才能長久。通過捨棄得到的幸福才是永恆的。而獲得的東西早晚會消失,所以通過「獲得」得到的幸福不可靠。

說了這麼多,我們試著總結一下吧,其實意思就是,從「有」中得到的幸福是有限的,從「無」中獲得的幸福是無限的。佛陀所說的解脫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點都不假。

拋棄所有累,你會最幸福

佛道是從開始到終點都是幸福的道路。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佛教所說的幸福、安穩,不是一種只對苦行的人給予的獎勵。而且,它是消除俗世之苦以及存在之苦的道路,所以,一旦開始實踐,一瞬間就能獲得幸福和安寧。

這正是佛教的特色。佛道是消除一切之苦的道路,所以,邁入佛道的那一刻,缺錢的苦、夫妻間爭吵不斷的苦等,無論什麼苦都會消失。如果要問持續修行後會發生什麼,回答只有「幸福和安寧會不斷地增長」。

這裡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不存在不辛苦就無法獲得幸福。大家平時都認為如果不辛苦就無法獲得幸福,不是嗎?

但佛教卻說「從幸福到幸福吧」「從幸福到更幸福吧」,所以佛教的世界是永遠都幸福的世界。

和其他宗教另一個大的區別是,從領悟了佛陀的教導的那一刻開始,這個人就已經嘗到幸福、安寧和自由了。在佛教中,只要領悟了教義,心就變得自由了。

我們一起看看經典中的例子吧,《長部》經典中收錄的第二部分是《沙門果經》。古印度大國馬嘎塔國的國王阿迦答沙都王問佛陀:「我們在家人從事農業、商業等工作,可以帶來看得見的幸福的結果,那你們出家人修行可以帶來什麼結果呢?」

這部經就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讀一下。

《沙門果經》中,講述了人們通過出家從世俗煩擾中解脫,通過遵循戒律從不起眼的壞行為中解脫,通過保護感覺器官從骯髒的刺激中解脫,通過覺知和正念從放縱中解脫,通過知足從不滿中解脫,通過冥想從五蓋這個心靈成長的障礙中解脫,等等,各種步入佛道的人們在體驗捨棄的快樂的同時,也是向更美好的幸福邁進。

而終極幸福的結果就是從一切煩惱中解放,到達「活著到此結束,修行完成了,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除了這個狀態沒有其他」的解脫境界。

佛教絕對不是一條苦的道路。換言之,佛教不是必須吃苦才能獲得幸福。吃苦的人只會吃苦,正確的道路是從幸福到更幸福。在佛陀的世界裡,沒有任何可惡的事情或難做的事情。

請大家一定要嘗試一下。現在馬上就體驗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