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4章 哪種性格的人活得最累?(2) >

第14章 哪種性格的人活得最累?(2)

比如,雖然從人種上說是日本人,但如果從小在美國受教育,長大後實質上就已經不是日本人了。說話方式、興趣愛好、表達感情的方式等,全都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來的。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每個人都必定受到環境的影響,影響的結果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變得和環境極其相似,一種是變得和環境完全相反,一種是自己作出適當的改變。

第一種很簡單,就是對環境的影響沒有懷疑和反對,全盤接受。

第二種是「變得完全相反」,我舉個例子說明。比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很有學識教養,而孩子卻變成了吊兒郎當的小流氓。很常見,對吧?或者,父母都很勤勞,吃了很多苦頭生活才富裕起來,但孩子卻變成了敗家子。這也很常見。據說父親如果是酒鬼,他的孩子百分之百會討厭酒和香煙。這不是從別人,正是從父親那裡學到的。即使父親沒打算教孩子任何東西,但孩子親眼看見因為父親喝酒的緣故,家裡變得窮困潦倒,所以就成為了最不會向這類東西伸手的人。這些都是「變得完全相反」的例子。

第三種「自己作出適當的改變」介於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由自己來判斷合適的受影響的方式。

3.受信仰和文化影響形成的性格

我們繼續來看第三種。人性格的形成也會受宗教、信仰、文化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因為個人沒有反對的自由,所以自己無法調整,只能全盤接受。

比如,沒有人會一邊侮辱上帝一邊去教堂。「雖然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我決不信上帝」,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長大後喜好有可能改變,但基本上,宗教、信仰、文化的影響,人們只能照單全收。

而關於文化的影響,基本上是不可改變的。因為文化其實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所以,如果是在日本出生成長,理所當然就會養成日本的生活習慣,並且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比如,日本的文化是用筷子吃飯。肯定不會有因為討厭筷子而不用筷子的日本人,對吧?即使小時候不擅長用筷子或討厭筷子,也不可能長大後不用筷子,或一生都不用筷子吧?

在日本,一到夏天各處都在舉行夏日祭,也沒有日本人會討厭這個吧?對此不太瞭解或沒什麼興趣的日本人可能會有。

但如果近距離地看著神轎,也會不由得情緒高漲起來,假如這時被邀請「一起來參加吧」,就會情不自禁地跑去和人們一起抬神轎……也許這種心情無法用語言說明,而這正是文化。

因此,人對於文化的影響是毫無抵抗力的。所以,一個美國人不管在日本待多少年,即使取得了日本國籍,在文化上還是美國人,不可能變成日本人。另外,世界上有很多問題,如果問題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異,那不管對對方說什麼都改變不了。因文化而養成的性格也同樣如此。

4.由自己的經驗形成的性格

再來看第四種,即由自己的經驗形成,以及由非理性形成的情況。

人有時候會因為某個經歷而導致性格發生改變。由於人從小就不斷獲得各種經驗,所以性格從小就在改變。

比如,假設小時候有過被狗嚇到的經歷,那長大後有可能也會害怕或討厭狗和動物。

而且,在各種各樣的經驗中,如果有遭受打擊這種刺激性很強的經驗,性格還可能會發生徹底的改變。這種情況下,因為經驗和感情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性格很難再變回去。

比如,假設自己第一次坐飛機就遇到匪徒劫機,或發生事故,差點就命喪黃泉,好不容易才撿回一條命……如果有這種經歷會怎樣呢?也許再也不願意想起飛機,再也不願意坐飛機了吧。

不管周圍人怎麼勸都於事無補。即使他們安慰道「這次只是運氣不好而已」,但精神上遭受的刺激也許一生都不會消失,對吧?甚至性格都發生改變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改變的程度會強到連自己都無法調整。相反,經驗在有的人身上也會完全不起作用。這類人長大後還是和小時候一樣的性格。

比如,被稱為戀母情結的人就是這樣。他們長大後依然和小時候一樣,通過看母親的臉色來管理自己,一有什麼問題就問母親該怎麼辦。這是因為完全沒有發揮成年之前的經驗的作用。

以負面的眼光看一切,性格會越來越糟

再講一種性格的形成方式,即在感情用事、無知的狀態下形成的情況。

通過觀察父親、母親或朋友們的生活方式,明白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在經驗中學習並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是通過自己的意志完成的。而現在我們說的這種情況則不同,而且由於不是在自己的意志下改變的,所以很難調整。

因為慾望、憤怒、嫉妒、憎恨、鬱悶等情感而導致性格發生改變時,就會帶著這些眼光來看世上所有的事情。帶著憎恨和嫉妒等情感的人,和沒有這些情感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並且問題是如果用壞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僅性格會越來越被強化,理性、邏輯性以及從具體經驗中學到的東西也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就變得無法糾正。

佛教中一直都推崇理性、邏輯性和具體性,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能使用理性、邏輯性和具體性,性格就會往正確的方向改變。在情緒化和無知的狀態下,既喪失了理性,也無法從經驗中學習。請大家牢記這一點。

偏見越多,越容易判斷錯誤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關於性格的改良。

一個人是否容易片面地看待問題,簡單地判斷問題,和他的性格關係很大。人為什麼不管什麼事都會變成一種主義,就是因為片面性地看待問題。

我們總是帶著偏見看事情,用簡單的理由快速地下判斷,對吧?本來,判斷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連佛陀都曾一再改變自己的判斷。從佛教立場來看,一般人能這麼輕易就判斷正確嗎?

但是,無知的我們不管對什麼都很快下定論。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性格懶惰或是在求知上懶惰。首先應該改正這種無知懶惰的性格。

比如,一個人想盡快理解佛教,於是買了一本類似於《三分鐘讀懂佛教的一切》的書,並且只看這一本書。這就是在求知上的懶惰。

結果和方法都要考慮

就像前面我說過的,如果想對事物作出恰當的判斷,不能只關注結果,還必須考慮到其方法、手段等。

手段不好即使結果好也沒有意義;相反,手段很好但結果不好還是沒有意義。所以,必須以用好的手段得到好的結果為目標。

比如,無論有多麼想建設和平世界,如果為此對想破壞和平的人們發動戰爭,也是非常過分的行為。即使結果得到了和平,也沒有意義。因此必須要認真地考慮手段。

「為了保衛美國的和平必須打敗伊拉克」簡直是歪理邪論。何況,伊拉克對美國一次都沒有發動過攻擊。

「如果展示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世界各國都會膽怯然後追隨我們吧」,這就是只考慮結果的想法,而結果卻還是沒有如願。所以,打著做好事的幌子做某件事時,如果不考慮手段也是白費精力。

想要心不累,請先改變自己

像這種只相信自己希望的結果而行動,也可以說是樂觀主義,但結局如願以償的情況幾乎沒有。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無常的,不可能只憑自己單方面就能決定。所以,經常調整然後再行動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調整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良性格。

不要固執於任何事,不單方面地斷定任何事,經常以「如果有什麼變化就先改變自己」的精神準備來生活,這樣就能放下心頭的負擔,輕鬆上路。所以,如果變得悲觀或是樂觀,給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了色的話,就不能正確地生活了。無論是「什麼都順利」還是「什麼都不順利」,都是沒有道理的話。

要將兩者都扔掉,為了事情順利,為了得到好的結果而持續努力。這就是佛教的回答,所以,佛教中沒有「主義」。

只要認真、如實地觀察一下自己的人生,就能發現,我們人生中的恩惠,沒有一個是偉大的上帝賜予的。哪怕得到的是一點微小的幸福,也是通過自己獲得的,不是嗎?實事求是地觀察世界就能明白,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幸福。

佛教中有一句話「金子不會從天而降」,這是對俗世的人們說的。如果想得到錢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努力,這是很簡單的事實。當真以為錢會從天而降的人大概沒有吧?但另一方面人們卻又相信有什麼恩惠之類的靠不住的東西,實在是不可思議。

不經歷苦,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

人生經常受到挑戰,經常遇到障礙,而戰勝障礙就能獲得幸福,也可以說沒有障礙就沒有幸福。所以,抱著固執的主觀主義是非常危險的事。

比如,小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上學,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戰勝所有障礙的過程,非常困難。但如果不能克服,而是哭著跑回家說「在學校裡不順利,連朋友都交不到」,就不像話了,對吧?

像這樣,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隨時都會遇到各種或大或小的必須戰勝的障礙。以小孩為例,如果戰勝了幼兒園的障礙,就能順利從幼兒園畢業升入小學。然後,如果再戰勝了障礙,就能順利從小學畢業變成中學生。

人生就是戰勝障礙,以這樣的心態活著,反而能過得輕鬆。

這是真理,是事實,所以,沒有障礙的幸福不存在。因而,在佛教看來,無論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都沒有意義。

但是,戰勝了障礙就能感受到幸福,接著戰勝下一個障礙就又是幸福。請大家千萬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