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3章 哪種性格的人活得最累?(1) >

第13章 哪種性格的人活得最累?(1)

世上沒有永遠順利或永遠不順的事,也沒有永遠好或永遠壞的事。看待事物太主觀或太極端的人容易活得累。要經常以「如果有什麼變化就先改變自己」的心態來生活,就能活得輕鬆。

樂天派和悲觀論者都不對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各不相同的性格出生,然後在各自所置身的環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價值觀。而且,形成之後就很難改變。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人類對事物的判斷方法,以及左右他們性格的原因。

對事物不能僅從結果來評價,而要通過原因來看。

假如僅從結果來評價,無外乎「好」「壞」「不是」這三種,對吧?

而樂天派的人只看好的結果,對其他完全無視;相反,只看壞的結果,對其他完全無視,就變成了悲觀論者。

只看結果就會變成這樣,成為樂天派或悲觀論者中的一個。所以,只看結果是不對的。

我打個比方,這個很簡單,請大家記住。假設這裡有一個蘋果,但如果只看這個蘋果,就無法去描述蘋果樹,連蘋果樹葉的形狀都無法知道。因此,我們只能描述眼前的這個蘋果,而不能從蘋果這個結果看到樹的狀態。

不管有多少個蘋果都一樣。所以,通過分析過去的結果,不論得出的結論是好還是壞,都不是普遍性法則。既沒有永遠都順利的事,也沒有永遠都不順利的事。

像這樣,儘管不存在永遠都好或永遠都壞這樣的普遍性結果,但還是有只看好結果的樂天派和只看壞結果的悲觀論者。

本來判斷應該當時當地進行。所以,這種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都沒有普遍性,都是主觀,作為事實是不成立的。

不要僅從結果來判斷好壞

結果是通過原因和條件產生的。假設通過搶劫銀行獲得了一大筆錢。如果只考慮「獲得了一大筆錢」這個結果,似乎是很好的事。可它的原因是搶劫銀行,是非常惡劣的事情。所以,獲得了一大筆錢是好還是壞,只看這筆錢無法判斷。將獲得了一大筆錢這個結果和其原因搶劫銀行結合起來判斷的話,就變成了最壞的事情。而樂天派在此時卻只看這一大筆錢。

再比如,有很多非常認真刻苦的學生,都奮發學習應對考試。但考試就是為了選拔,不可能每個人都通過。

自己一直都很努力地學習,卻沒有通過考試——這種情況下,完全沒必要變成悲觀主義。對照一下原因和結果吧。

原因是「自己沒有任何遺憾地努力學習了,考試時也解答得很好」,與之相應的結果是「有比自己更厲害的人,那個人被選中了,所以自己這次沒有通過」。如果這時只看結果,認為「果然我做什麼事都不順利」就不對了。

無論好事還是壞事,像這樣片面地考慮,毫無疑問是錯誤的,會讓心靈飽受打擊。必須將原因和結果兩方面結合起來看。

大家都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另外,說到判斷,即便是佛教式的,也永遠都是主觀。結果是好還是壞,都取決於這個人的主觀態度。

這裡再打一個比方。假設有兩個國家,一方攻擊另一方,並將它完全擊敗。從攻擊方看來,「我們擊潰了無數的敵人,這是最好的結果」。但在另一方看來,「我們的國家被破壞了,遭受了大量的虐殺,這是最壞的結果」。而兩方的說法都沒有什麼錯。

假設美國攻擊某個國家,即使世界各國都對此進行指責,美國也還是會堅持認為這是偉大的事情,對吧?這在世界的漫長歷史中經常發生。所以,是悲觀還是樂觀地看待原因和結果,取決於這個人的主觀態度。無論是好還是壞,歸根結底都是主觀。所以,即使對同一種行為,也會有兩種判斷。

關鍵在於不給其他人添麻煩

但是,佛教中有普遍性的方法,那就是不能對他人造成困擾。

比如,如果巴勒斯坦人完全沒有給以色列人造成困擾的話,就不會遭受攻擊了,對吧?但由於以色列人也霸佔了別人的土地,所以,如果雙方都公平友好地相處,不為難對方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問題了。

所以,關鍵不在於誰是對的,而是在於不給其他人添麻煩。這是適用於所有問題的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人生是苦,輪迴轉世是苦,煩惱是其原因。超越了苦的境界叫作解脫或涅盤,到達的途徑是八正道。」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佛陀的教導就是這樣。這是真理,是事實。

儘管解脫是善果,但是否決定挑戰,是個人的自由。雖然這是佛陀所說的真理、事實,但作出「因為解脫是善果,所以我要挑戰它」的判斷是個人的自由,是他的主觀。不能單方面地對某個人說「請你冥想以達到覺悟吧」,但可以教導對方真理,勸導對方「人生是苦。只要有煩惱就會輪迴轉世,人生的苦就會繼續。但有解脫這種解決方法,要解脫就必須踐行八正道」,而最終必須由聽者自己來判斷。

對方有可能會說「那麼,為了覺悟我挑戰一下吧」,也有可能會說「不,我不想嘗試」。所以,如果他決定「我要通過修行達到覺悟」,這也是判斷的一種,而且連這也是主觀。

樂觀或悲觀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成為判斷基準的人生觀是如何形成的。我並不是分析是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這裡講的話題範圍要更大。

人類形成人生觀的方式主要分四種。

第一種是出生時,與生俱來的東西。其實人的人生觀,在此時已經基本確定了。

第二種是受家族、環境等影響而形成。

第三種是通過信仰、文化等影響而形成。

第四種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形成,有的還是在非理性的無知狀態下形成的。人基本上就是這樣形成人生觀的。

1.與生俱來的性格

那麼,我們一個一個來說明吧。

首先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各自不同的性格出生的。用直接一點的話來說,僅從「人生觀」這點就可以看出,左右人生最大的因素就是性格。

開朗、陰鬱、容易生氣、急躁等這些性格,在一個人出生時就已經跟隨著他了。

有的西方人認為,人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是後來才被畫上各種各樣的東西的。而相反,佛教認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程序就已經設定好了,而人生中遇到的各種事情都是遵照這個程序來處理的。

如果用計算機來比喻的話就是操作系統,也就是說在出生之前它就全部安裝好了。現在,假如我們買電腦,就避免不了預先裝上微軟的系統,對吧?和電腦一樣,我們在出生時自己的操作系統就已經安裝好了。

有育兒經驗的人,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出生時就已經有了他自己獨特的性格,不是嗎?有養育過兩三個孩子經驗的人,對此一定很容易理解。所以,出生時性格的程序已經設定好了,這稱不上是命運,而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一生下來就容易生氣的小孩,或不管做什麼都沉不住氣的小孩,也有因為一點小事就興奮或害怕的小孩,也有任何時候都必須有人在身邊陪著愛撒嬌的小孩,還有不需要人陪,可以自己一個人玩耍、睡覺的小孩,真的是各種各樣。但這些性格並不是某個人教出來的。

有些小孩,即使沒有人陪在身邊一個人也玩得很開心,笑得很開心,可愛極了。也許這樣的小孩在小時候比較容易養,但是,對任何性格都不能斷定好或壞。

然而,性格並不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可以通過知識、教育、訓練或管教等進行調整。但前提是父母必須對孩子本來的性格非常瞭解,這非常重要。但相當多的父母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客觀地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來看,而是聽任自己的情感來養育孩子,所以起不到作用。

小孩子的性格在他出生後一年左右的時期內,很容易看清楚。因為他本人還不懂得隱藏。但到了一歲左右,孩子基本上就開始懂事了,會將自己的性格隱藏起來,之後他會徹底地將父母欺騙過去。所以,如果在容易看清楚的期間內,弄明白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性格,之後的調整就會很順利。

比如,小孩子哭泣有很多種原因。生氣、害怕,或僅僅只是想引起別人的關心,只要看他哭泣的方式就能明白。但有時候弄不明白是什麼原因,怎麼安慰他也很難讓他停止哭泣。如果這個孩子是容易生氣的性格,那就是因為生氣而哭。假如明白了這點,就容易應對了,對吧?

如果明白了自己的孩子是容易生氣的性格,自己決不能受影響,也變得憤怒,大聲呵斥孩子。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出生時的性格表現得更加徹底,不可能順利解決問題。應該非常溫柔親切地對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哦」「聰明的人不會這樣做」或「媽媽覺得這樣做不好所以不會這樣做」,這樣的話,容易生氣的孩子就會逐漸理解。

相反,如果只是很粗暴地呵斥:「不許這樣!」有的孩子也可能會停下來並受到教育,但不同的是孩子還是原來出生時的性格。所以,有必要清楚自己出生時的性格。

也許有很多人到現在還不認同這個觀點,那就請暫且記住吧,也可以去問一下自己的母親。

2.受家族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性格

我們接著說第二種,即受家族、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性格。

一個人身邊的環境,也就是指他的家族、學校和朋友等。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不受到他們的影響。所以,儘管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程序出生,但會隨著環境改變這個程序。這個原理很簡單,大家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