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1章 不沉溺過去,不妄想未來(2) >

第11章 不沉溺過去,不妄想未來(2)

很多宗教都將去天堂作為終極目標,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我已經確保自己在永恆的天堂裡的位置」。

這是比較有意思的地方。雖然人們堅定地相信存在「永恆的天堂」,但如果問他:「你確信自己能去永恆的天堂嗎?」誰都答不上來。因為任何宗教都沒有保證過這一點。

基督教的學習者有很多,所以我們先以基督教為例。在基督教中,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權利不在人類手中,自己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

可能不同的宗派情況不一樣,但總的來說,人類的未來是由上帝決定的,最後的審判由耶穌進行。所以,直到最後一刻,無法知道,也無法保證是去天堂還是地獄。

信仰永恆的天堂的人們該怎麼做呢?那就只有依靠上帝的話和上帝的承諾了,也就是相信「因為上帝是這樣說的」或者「上帝承諾過如果我這樣做就會帶我去天堂」這樣的話。

不可思議的是,死後去永恆的天堂的方法,在各個宗教教義中卻都各不相同。

而且,縱然嚴格遵守自己信仰的宗教戒律來生活,所有的條件都具備,個人也無法獲得去天堂的保證。

個人能做的,歸根結底就只有相信。除了說「我相信我能去天堂」之外別無他法,而這不是保證。

佛教如何看「去永恆天堂的方法」

如果從佛教的立場來看其他宗教,去永恆的天堂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全盤接受上帝給出的條件

第一種是一神教的方法。在相信有絕對唯一的神存在的情況下,去天堂的方法就是全盤接受上帝所說的條件。

在一神教的教義中,去天堂需要很多條件,其中首要的是相信上帝、愛上帝。以這個為大前提,然後再提出其他條件。

其他條件有「不說謊」「不偷盜」「愛所有人」

等。但即使這些條件都滿足,而第一條件不具備的話,也是不行的。

2.同永恆不滅的靈魂合為一體

第二種是印度教的方法。

印度教中幾乎沒有條件和承諾之類的東西。它不存在上帝,但存在被稱作「梵」(brahman)的「絕對的我」。另外還存在與之不同的個人靈魂,被稱作「個我」(atman)。

其方法的原理就是「因為有絕對的永恆不滅的靈魂,所以如果讓自我與之合為一體,就可以獲得永恆」。通過讓「梵」和「個我」合為一體這種簡單合理的方式去天堂,很容易明白吧。

但是,要讓自己的「個我」和「絕對的我」合為一體,應該怎麼做呢?那就必須要修行。承認修行的必要,是與第一種方法的不同之處。

3.通過苦行淨化靈魂

第三種是耆那教的方法,耆那教是一種苦行的宗教,所以去天堂也需要苦行。

這裡理解起來稍微有些複雜。耆那教認為「所有生命都擁有一個萬能的『我』,但由於它被『業』

(karma)這種物質玷污了,所以無法發揮力量,並陷入輪迴之苦」。

耆那教和印度教不同,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靈魂。它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擁有全能的靈魂,所以靈魂是複數。

基督教中沒有計算靈魂的數量這種事,這對基督教徒們來說也無法理解。

在佛陀生活的時代,也經常有關於「靈魂只有一個還是很多」的爭論。耆那教的觀點則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萬能的靈魂,但都被物質污染了。所以耆那教將身體稱作「業」。

由於附在靈魂上的物質導致靈魂無法發揮力量,所以通過這個物質感知到的世界範圍就是固定的。比如,老鼠感知到的世界和大象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大象感知到的世界和人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這是身體的差異造成的。也就是說,由於生命肉體的物質條件,導致了它所能夠認知的領域已經被限定了。造成萬能的靈魂無法發揮力量的是肉體,因為肉體本身是污垢。

那麼耆那教的方法是什麼樣的呢?就是通過苦行消除靈魂的污垢,回歸到原來的光輝熠熠的「我」。

其設想是,因為人可以以自己的意志進行苦行,所以如果通過苦行折磨肉體這個物質,靈魂就能發揮原來的力量,這樣顯露出來的「我」就是永恆的。

耆那教和印度教的修行方法

如果一個人通過苦行折磨肉體,讓靈魂得到了自由,那麼這個人死後就會轉世到須彌山的最高峰,這樣就達到永恆了。

如上所述,耆那教也信仰永恆的天堂,但必須通過苦行到達。

各種不同的宗教,差別竟然如此之大。

這裡說點題外話,印度教和耆那教在修行方法上差別不是很大。兩者都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借鑒了很多耆那教的修行方法。比如,印度教徒們有時也進行苦行,但如果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就連當事人自己也不明白。

印度教中還有一種叫作瑜伽的修行方法,其中的業瑜伽(karmayoga)就是從耆那教借鑒來的。印度人在練習業瑜伽時,會進行倒立之類的運動。就像剛才說過的,最初將「業」

視為身體的是耆那教。

不過,由於教義、修行方法的相互影響,有些東西即使在文獻資料中也沒有說清楚。起源於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也非常多。

回歸到原來的話題吧。耆那教中天堂的狀態,巴利語叫作「kevalī」,梵語叫作「kaivalya」,意思是支配著一切,戰勝了一切,達到了頂峰。

那些因信仰而幸福的人

對很多人來說,通過信仰也帶來了好處。

假如相信「自己受到絕對的神的愛護」,這就成為了自己能夠戰勝苦難人生的一種暗示。

如果完全相信神,就算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不幸,也能夠想「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有神的愛護,這點小不幸必須接受。

即使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這也是上帝決定的。孩子是夭折也好長壽也好,因為我信仰神,所以沒必要痛苦」,從而戰勝它。

事實上,當自己的孩子遭受疾病等折磨時,這樣想的確能緩解父母們的痛苦。

遭受地震、洪水或海嘯等天災時同樣如此。一下子失去很多家人、親戚和朋友,誰都會受到打擊,陷入極度悲傷中。

可是,如果聽到「你沒有必要在意,世間的事情都是上帝決定的,保持一顆信仰的心吧」這種話,人們一般都會平靜下來。

「永恆」是為了逃離人生之苦而製造的概念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永恆」這個概念。在前面我也說到過,人類的大腦無法想像永恆。而且,永恆是從人生之苦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感中產生的,是被寄托希望的妄想概念。

但是,明確地發現了「人生皆苦」這一事實的,只有佛陀。比如,總是沒來由地覺得苦悶、不合理,或想要孩子卻懷不上,討厭孩子卻生了一個又一個,人生有各種各樣的苦。

再比如,孩子才出生半年丈夫就去世了,不知道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是苦。

還有在戰爭中被殺死的人們。這種事情古代遠遠多於現代。人們好不容易開闢出了一片國土,開墾了農業,建好了房屋,正在載歌載舞地慶祝時,鄰國的人們闖進來破壞了這些,之後將這個國家霸佔為自己國家的殖民地,或者將這個國家的人民當作奴隸……這樣的事情非常多。

儘管這是讓人無法承受的悲傷,可在人類的歷史中,這種事情一直都如影隨形,甚至到現在都沒怎麼改變。依然有國家強佔其他國家,然後毀壞,奪走別國財產的事情發生。所以,大家都覺得活著很苦。

印度曾經有過文明高度發達的摩亨佐·達羅古城和哈拉帕古城。古城中有宏偉的建築物、上下水道,四周還有護城牆,人們甚至還發明了文字,文明程度非常高。

但是,他們最後卻被連建造房子的能力都沒有的雅利安民族侵略,古城被毀滅得無跡可尋。摩亨佐·達羅文明時代,社會和平,人們發展農業,食物也較充足。人們的生活十分充裕,並且還有相應的哲學。當社會如此和平時,很難想像會發生戰爭吧。

而雅利安民族突然侵略,一下子就全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