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10章 不沉溺過去,不妄想未來(1) >

第10章 不沉溺過去,不妄想未來(1)

現代人為了將來的幸福而盲目奔走,甚至放棄了現有的安穩和幸福,「再多賺點錢!」「再努力一點!」我們被逼得這麼累,再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並在不滿和悔恨中掙扎。

其實,人生就只有「今天」而已。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過今天」的人。要讓自己的今天過得充實,不要將希望放在明天。

什麼是「美好的未來」?

我們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的未來」。你一定也是這樣,為了追求幸福的人生,將美好的未來當作奮鬥的目標,是吧?

然而,不知為何,人們雖然總是念叨美好的未來,卻很少認真仔細地思考它。這樣,即使他們對美好的未來暢想得再多,也只能描繪出一些支離破碎的畫面。人們口中所說的未來是如此的不可靠。

而且,關於實現美好未來的具體方法,人們也沒有考慮過。所以他們的希望總是實現不了。

在下文中,我想對妨礙人類實現美好未來的東西,作一次徹底的思考。並且,我還想嘗試從佛教的視角來找出將這些原因去除的方法。

首先,關於「美好的未來」,佛陀希望人們至少分為兩種來考慮。

一種是「社會和人類的未來」,另一種是「個人的未來」。未來應該分為這兩種。如果分得再詳細點,還可以加上「孩子和親人的未來」,在此先省去。

那麼,未來是什麼呢?

未來指的是某種現象的未來,對吧?並不只是時間上的未來。所以,當我們思考未來時,必須要先弄清楚考慮的是誰的未來。

帶著慾望、憤怒或憎恨行事很危險

在佛教看來,有些時候社會看似在發展,其實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非常危險。

美國以大國自居,可要說它經濟強大,卻也未必如此。國民中稱得上富有的很少,而且還有很多企業倒閉,多數人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種發展是否健康,是個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帶著慾望、憤怒或憎恨,抱著「我怎麼能輸給那個傢伙」的心情去努力,這樣只是表面上做出的一副假象,並不是真正的發展。

相反,抱著幫助其他生命的心情去行動的話,就會獲得好的結果。比如,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到科學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不正是因為科學家們捨棄名利,只專注於研究的結果嗎?

如果是懷著為了人類、為了所有生命的心情而努力,就會取得了不起的成果,社會才會長遠地發展。

如果是以殺死某個人或賺錢等為目的獲得的科學發展,那這種發展毫無用處,因為它不是為了人類、為了所有生命這些善意的目的。

而且,我們所謂的發展,其實和破壞關係密切。某一方面發展了,另一方面就得遭受破壞。由於發展和破壞是並存的,所以,現在也好,未來也好,很難說它絕對就是「光明的」或「黑暗的」。

破壞一件事物,然後再建造另一件事物,這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發展嗎?

比如毀壞一座山之後再建幾座豪華的別墅。這能算是發展嗎?一座自然存在的山能帶給人類多少幸福?而一座別墅又能帶給人類多少幸福?如果要談發展,有必要綜合兩者來計算。

山既能幫我們淨化空氣和河川,也能給予大海營養。同時還能保護動植物的生長環境,也讓很多人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建幾座豪華別墅,能對多少人有用呢?也許住在裡面的人會覺得幸福,但代價卻是破壞了山和河川,毀壞了自然。

世人從不考慮這些被破壞掉的部分,所以,他們所謂的發展毫無具體性可言。

因此,在佛教看來,社會是否在發展,很難下定論。

競爭心的破壞力

一直以來,和平、長壽、疾病消失,這些像夢一樣虛幻的詞被人們不斷稱頌。其實這些都只是理想而已,但因為沒有理由反對,所以大家都對它們充滿憧憬。然而,幾乎沒有誰想過該如何實現它們。

比如,我們沒有理由反對「實現長壽社會」這個目標吧?

所有人都覺得這很好。但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條件是什麼,卻沒有人調查過。

關於和平也是這樣,雖然大家總是在謳歌和平,但人們卻無視破壞和平的原因,從不思考是誰、為什麼破壞和平。

而且,和平是相互的。不可能只是某一國家單方面在破壞和平。但希望構築和平世界的國家,卻指責那些不合作的國家是「邪惡軸心國」。

可事實不是這樣。大家不是應該以助人為目的、懷著對人類的愛,一起友好合作達成目標嗎?可這些權力者沒有這樣做,他們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行動,所以,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件,從古至今總是以非常曖昧、很難下定論的結局結束的。

人們想要建造某樣東西時,基本上都是懷著由慾望或競爭心引發的「一定要打敗敵人取得勝利」的心情行動。也就是說,他們是懷著這種感情來構築未來,這樣會讓社會發生巨變。

正視死亡

以上都是關於人類和社會的未來的思考。

那麼,個人的未來又是怎樣呢?

個人的未來就是「執著於肉體上的快樂」。這正是個人的問題所在,即確保自己的財產、知識、地位不受損失,或者讓自己變得健康、美麗、長壽等。

可是,這些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嗎?誰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裡再次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死」。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終究會死,但又都將它從自己的人生程序中刪除了。

這樣的話,不管怎麼計劃人生的未來,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好。

比如,大家都將死拋諸腦後,拚命賺錢,這樣會得到好的結局嗎?無論費多大的精力去維持健康,最終都不可能逃離死亡。

死亡是必然的事實,所以,不將死亡列入人生程序中是不行的。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比如,如果早早計劃在死之前盡量不癱瘓在床,那麼實現的可能性就會變高。可人們都討厭提到死亡。

還有一些人聽到醫生宣告「你到了癌症晚期」時,會受到極大打擊,這也是因為他沒有將死列入未來的人生程序中,所以精神上遭受刺激,變得茫然不知所措。

這能稱得上是幸福嗎?如果從小就意識到「人是會死的」,那麼,即使被宣告來日無多,只要考慮剩下的日子該怎麼度過就行了。平和地度過最後的日子不好嗎?只要這樣想想就好了。這樣即使驚聞噩耗,精神也不會失常,反而心態會更為平靜。

活著的樂趣是什麼

人們總是想「我要享受人生」,所有宗教也都說「享受你的人生吧」。但是,為什麼要享受人生呢,卻沒有人關心。而且,也沒有人將享受和獲得享受需要付出的辛苦進行比較。也就是說,人們雖然希望享受人生,但從一開始就沒有研究過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樂趣。

這和沒有理解「活著是什麼」,就期待永恆的生命是一樣的。

假如是因為研究過「永恆的天堂裡有幸福嗎」「幸福是什麼」「怎樣才是長生不死」這些問題後,才覺得「天堂太棒了,我一定要去天堂」,那就沒什麼不對,可是沒有這樣的人。

佛教希望大家在去所謂的「永恆的天堂」之前,先認真地研究一下活著這件事,如果最終發現「活著確確實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活著沒有任何不好」,再繼續也不遲。這樣就理性多了。

窮人有窮人的累,富人有富人的累

那麼,佛教研究「活著」後得出了什麼答案呢?

答案是「苦累」。也就是說,活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歐洲人站在形而上學的立場上,對活著、生命作了很多思考。而佛教的思考則非常具體且合理。總的來說,就是在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活著的本質。因此,佛教認為,活著其實就是在感覺。有感覺就是活著,活著就是在感覺事物、思考事物。人總是在一邊感覺一邊活動。

那麼,為什麼要活動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感覺很累。

一直站著會很累,於是走路;一直走又會很累,於是坐下;一直坐著也會很累,於是躺下;一直躺著也會很累,於是又站起來;肚子餓了很累,於是吃飯;一直吃下去會很累,於是停下。只是吸氣的話會很累,所以需要吐氣;一直吐氣很累,所以又吸氣。這就是活著。

像這樣,感覺一直都是「累」,所以只能不停地動,活著也就等於「動」。這麼說的話,我們腦中所想的「活著」這個詞就有些模稜兩可,不太準確了。

比如,用顯微鏡看變形蟲時,活著的變形蟲是動的,死了的變形蟲是不動的。而變形蟲會動是因為身體裡的每一個活著的細胞都在動。

站著的你如果坐下了,那就是動了,對吧?因為你站累了,如果繼續站下去很舒服,那就不會坐了。

所以,活著就是動,而且動很累,是不值得期待永恆的。

但即使不期待,生命也會繼續下去。

而且,佛教追求的不是永遠地活著,而是解脫。佛陀推崇的是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但那不是人們期待中的世界。

人們所企求的,歸根結底其實只是從現在的苦累轉變到其他的苦累。

比方說,貧窮的人因為貧窮很苦,所以想成為有錢人。看起來這似乎是想變成有錢人從而擁有快樂,實則不是,這只是想轉變到有錢人的苦而已。

有錢人同樣也很累。他們的內心不安定,總是無法滿足。

比如,窮人即使只是吃了一個冷飯團,也可以很滿足,但成為有錢人之後,連這點幸福都會失去。假如買了件真皮大衣,就禁不住擔心,怎麼保管好呢,怎麼才能不被小偷偷去呢,怎麼才能不弄髒呢,真夠累的。

即使有了貴重的項鏈,也不能總是戴著它。因為參加晚宴的人中總有上次見過面的熟人,如果戴著上次同樣的項鏈,別人會想「又是上次那條項鏈啊」。服裝也是這樣,每次聚會都不得不考慮不同的著裝。很沒意思,是吧?

而這些都是窮人沒有的累。窮人只需要隨便借一件晚禮服就行了。別人即使知道是借來的,也不會說什麼,只會認為「這次想必也是借來的吧」。

就像這樣,窮人想變成有錢人,只不過是想換一種苦罷了。

可是這很奇怪,不是嗎?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假如一個腸胃不好的患者胃痛時,醫生說「如果製造另一種苦就可以忘記胃痛」,於是將他的雙腿切斷。確實,切斷雙腿的痛可以讓他忘掉微不足道的胃痛,但對患者來說,這絕對算不上是件好事。

佛陀擁有慈悲之心,是不會做這種事的。他只會如實地指出人類的矛盾。只是,世人並不一定願意看到事實,或許也有很多人嫌佛陀的教誨不夠悅耳。

別把想做的事留到明天,現在就去做

所以,模仿他人而活的人生,不能算是自己的人生。

這種人一定只知道稀里糊塗地努力,卻沒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騙。因為他認為自己在為未來有保證的幸福而努力,所以完全不在意放棄現在的安穩、幸福和充實感。現在就算累點也沒關係,因為未來會幸福,這就是他們的理由。理性地想想,就會發現並非如此,其中只有累。

比如,某個人決定明天要吃點好吃的,於是期待著美好的明天,今天就得過且過。可是,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今天」。

如果按照這個人的道理來做,那就到死都吃不上好吃的。

其實幾乎所有人都這樣。所以,在佛教看來,人類是到死都體會不到快樂的。

這不是悲觀論,只是事實。能夠一直幸福地活著,沒有任何遺憾地死去的人能有多少呢?很多人都是沒有感受過任何幸福,在不滿和後悔中迎接死亡。「沒有做完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也想做,那也想做」,帶著這樣的遺憾死去。

所以,如果你討厭這樣,就改變計劃吧。佛陀給我們的教誨就是「現在馬上就做能讓你感覺幸福的事」。

我想,那些遵照他人的意見而活的人,以他們的認知程度,即使想破頭也明白不了這句話的意思吧。

不停奔走的現代人最累

上述情況在人類歷史中一直都存在,而到了現代,社會變得極其複雜,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一場沒有目的、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我們總是在不停奔走,不是嗎?

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樣是為了什麼。我們通常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忙,連好好睡個覺的時間都沒有。每天早上很早起來,連早飯都不吃就開始奔走。

我時常看到有女孩子在日本的電車裡化妝,甚至刷牙。而且不只是女孩子,有時還看見中年婦女和男性在新幹線裡做這些事情。大概是因為出門太急,只能在電車裡刷牙或換衣服。

這就是現代人的人生。

他們自己似乎還有點得意地說「因為太忙了嘛」,但最終也只是沒有目的和終點地奔走而已。這樣奔走到底有什麼目的呢?什麼目的也沒有。

那為什麼還要奔走呢?這是因為他們害怕休息,害怕享樂,還害怕輸給其他人。於是就像身上的衣服著了火似的,如受了驚嚇般到處亂跑。

這就是現代社會,這種不教人如何休息的社會思想是極其黑暗的。我們就這樣像是衣服著了火一樣,驚恐地不停奔走、奔走。可是,如果衣服著了火,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將火熄滅嗎?跑是沒有用的,不是嗎?

「再努力一點!」「再多賺點錢!」「學習再刻苦一點!」「研究再深一點!」像這樣,我們被禁止休息。然而,儘管沒有休息地辛苦工作了一年,我們得到了什麼呢?得到的只是忙得連孩子都顧不上,嚴重的還死於過勞這樣的結局。

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過今天」的人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活著其實就是一個老去的過程,每天我們都在變老。因為明天的我們比今天老,身體在變弱,所以明天永遠比今天差。

如果說這是悲觀論,那什麼才是正確的呢?明天比今天美好嗎?比今天年輕嗎?誰都明白這是謊言。

真正的失敗者是「失敗地度過今天」的人。這種人期待明天會變得美好,而實際上卻讓今天更失敗。但他們滿不在乎地認為「算了,反正還有明天」。假如重複下去,就成了一種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

假如走到極端,他們或許連自殺性爆炸恐怖襲擊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做。理由是「沒關係,死算不了什麼,反正有美好的天堂在等著我」。有些年輕人還不到20歲就製造自殺性爆炸恐怖襲擊,從而喪命,人生就此失敗、完結。可是,這些人並不是因為這個目的才生而為人的吧?難道上帝創造出人就是為了這個嗎?

人生只有今天

人生其實只有「今天」,所以,如果不想人生失敗就不能讓今天失敗。不讓今天失敗的人,如果有明天,明天也不會失敗,如果有後天,後天也不會失敗。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成功的人,會讓自己的今天活得充實,不會將希望放在明天。

因為在佛教中,「死」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包含在人生的程序中,佛教認為:「就算你明天死了也沒什麼不正常,所以,努力讓自己今天活得充實吧。」

要做到這樣需要超常的智慧,所以,無論其他宗教怎麼批判佛教無知,我都不會反駁。因為真理自在人心。

天堂和涅盤是不是同一個地方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些比較深奧的問題。作為生命,我們應該以什麼為終極目標呢?

如果從宗教的角度考慮,也許有很多人會回答「去天堂吧,去極樂世界」吧。

但是,天堂是什麼呢?極樂世界是什麼呢?去那裡就能得到幸福嗎?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吧。

在這裡,我想講一講佛陀關於「人類以及其他生命應該以什麼為終極目標」這個問題所給出的回答。

佛教之外,有的宗教講的是「天堂」,但在佛教中變成了「涅盤」。這裡我們必須先想一想,「天堂」和「涅盤」是不是本來就是同一個地方。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永恆的天堂」這個詞,而且這個詞的意思也很容易明白。但是「涅盤」這個詞呢?大多數人都弄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