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9章 人怎麼才能活得不累?(2) >

第9章 人怎麼才能活得不累?(2)

佛陀構建慈悲之心的實踐方法就是善意冥想法,這是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會推薦的一種實踐方法,倡導大家對所有的生命都要有一顆慈悲之心。

首先是對自己,其次是對親近的人和所有的生命,甚至是自己討厭的人和討厭自己的人,將「希望你們幸福」這樣慈悲的心,一步步地擴大。

具體的做法和詳細的說明還是在前面提到的一本暢銷書《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慮的慢動作冥想法》中有所介紹,所以請大家參考這本書。

佛陀的世界,是對所有的生命都懷有無限的慈悲之心的世界。

「能力」為何?

前一章提到了「提高減少妄想的能力」。那麼這種能力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是生活中的一個重點,因此要對此進行一些說明。

說到能力,可以聯想到很多東西。但是,佛教中所說的能力,是指活著的能力。大家從出生到死前都必須活著。如果一直都活得很順利,就可以說是非常有能力。

比如試著把家養的貓丟進森林。家貓通常會很懶惰、任性,沒有能力。因此一旦被丟進森林,就活不下去了。而有能力的貓即使在大自然中也是能夠活下去的。

所謂能力,就是能順利地、完美地活著。

我們人類都會工作。工作是人類為了吃飯必須做的事情。

工作得到的錢,都用到了吃飯、住宿和穿衣服上。

工作做得好就給工資,因此不會感到什麼愧疚。因為好好做事了,所以覺得給自己工資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許還會覺得應該給得更多點。

就像這樣,如果具備了活著的必要能力,就會有自信,能夠以一種非常好的情緒狀態生存。因此,要有工作的能力。

好好活著就是一種能力

雖然說有工作的能力很好,但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即使成為世界上最有工作能力的人,成為事業有成的董事長,但也不是說只有做到這樣才算是有能力。

比方說,我們人類不能吃生的東西,所以必須把食材都處理好。因為我們的胃很脆弱。但是,如果不怎麼會做菜,就有點麻煩了。

如果自己沒有做菜的能力,只能花高價買飯店裡的東西吃。但是,飯店是靠給顧客提供美味的食物賺錢的,不會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當然會對身體不利。

如果隨便什麼東西都能立刻做成料理的話,那也算是有能力。能力,首先就是能夠保證人們好好地、順利地活下去。

音樂家如果有很多靈感的話,專輯就會賣得好,這樣才會有錢,才能活下去。

畫家也是,如果有很多創意湧現的話,就能畫出有內容的畫。如果只有繪畫技巧,卻沒有創意的話,畫家的人生也就要結束了。

能力就是這樣,每個人活著所必需的力量就是能力。

你用對你的能力了嗎?

關於能力還可以說的一點就是,人的能力是無限的。

試著減少妄想,你就能做很多事情。

佛陀最推薦的能力就是使憤怒消失的能力、使慾望消失的能力、使嫉妒消失的能力、使憎恨消失的能力和即使有敵人也能從心底給予對方祝福的能力。

佛陀認為這種能夠洗滌內心、讓心上的疲累消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能力是誰都能很容易培養出來的。

如果掌握了洗滌內心的能力,就能讓人在不經意間養成做好工作的能力,就會自動掌握比平時高出千百倍的那些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比如,有人為了能夠成為感動聽眾的演奏家而拚命訓練,但進步還是很緩慢,並且稍微有點事情就會緊張,一旦發生不幸的事情,長期訓練出來的能力就會被埋沒。

對此,如果在演奏訓練的時候,也能培養出洗滌內心的能力,那麼演奏的能力也就能夠非常容易地提高了。即使拚命想要成為好的教育家,但是最後也有可能不順利。如果有了慈悲之心,將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為了不起的教育家。

我想大家可能還是不太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心靈的法則。人不是用身體活著,而是用心活著的。人的幸福與否、成功失敗、功名罵名,都不是肉體帶來的。心靈是所有這些事物的創造者。

因此比起向所有事物挑戰,更應該早點洗滌自己的內心,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也就是說,關於「能力」,想讓大家注意的一點是順利活著的能力,還有一點就是洗滌內心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夠結合這兩點,努力減少妄想,這樣便能達到內心幸福、安寧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常態

對於活著,大家是否把「死」「老」「病」當成重要問題思考過?現代社會中,我們因物質而受益,醫學得到進步,壽命得到延長。「身體好比什麼都重要,健康第一」,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大家都想一直健康地活下去,並且活得長久。

大家為了健康,會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這也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產業。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佛教關於疾病的觀點,將疾病看作是活著的一個重要部分。

生病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身體,也就是物質是無常的。無常就是指變化,並且宇宙中存在「熵」法則。所謂「熵」,就是雖然發生著變化,但是所有的速度都是在降低的。

接受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活著,就是細胞中的物質到外面去,外面的物質到細胞裡來。這一直是依照一定的速度進行的,所以不管多少都可以長久存活下去。

但問題是,細胞也有能量,內部物質出來的速度降低,外界物質進來的速度也會降低。在此期間細胞內不好的物質堆積,能夠替換這些的新物質進入得也少了,偶爾就會出現細胞壞死的現象。

人是必然會死的,這是法則。並且,生病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但是因為我們不這麼想,所以疾病也成了問題。稍微生了點病就非常擔心、悲觀,內心也變得非常消沉,活得很累。

但是,生病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佛陀把在廁所解手也認為是疾病。肚子餓是病,口渴也是病,佛陀的疾病清單裡這些都包括在內。肚子餓、口渴、排泄,都是疾病。這一點我會在下文中進行解釋。

以對待肚子餓的心態,來對待生病

我們不應該輕視疾病,但我們也不把肚子餓看成是病,反而當其為健康的表現,這是錯誤的。

空腹不是健康的證據,肚子餓也是疾病的一種。

我們肚子餓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不擔心,只要吃點飯就好了;口渴的時候,也完全不在意,喝水就可以了。

那麼就請用同樣的心態對待其他的病。

比如,得了風濕病,沒有什麼治療方法,只會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想:「啊,腳動不了了,那麼就用枴杖吧。」這就足夠了,不用做其他事情。心臟不好的話,就想:

「啊,那麼平時就注意一下吧。」

疾病是非常理所應當的事情,如果能把它和肚子餓同等對待,心態就會變得很輕鬆了。比如患了癌症,會震驚,會害怕,這樣的話只會加速死亡;相反,如果能夠在情緒上冷靜下來,「啊,我得了癌症,我知道了,那麼就採用最好的治療方法吧」,這樣就會平安了。最重要的就是內心的平靜、安寧。

因慾望而食會中毒

因為有熵的法則,所以死亡也是確實存在的,這是毫無辦法的。

並且,我們之所以會有高血壓、心臟病、腦溢血,都是因為慾望的存在。

我們吃東西不是為了維持身體運轉,而是因為好吃才吃。

因為別人都吃好吃的東西,所以自己也跟著吃。或者因為是目前最流行的東西,所以才吃。即使是不健康的、油膩的食物也會覺得很好吃。

慾望、憤怒、虛榮、嫉妒,在這樣的狀態下吃進去的東西,都成了毒。因為是毒素,所以身體不會吸收。

於是進入的毒素堆積在身體各處,身體宛如垃圾場。由於垃圾的堆積,血管又怎麼會通暢呢?

以感激之心進食能遠離疾病

佛陀說過,人在進食的時候要拋下慾望。

「為了維持、管理身體,要攝入身體必需的營養成分。」

要以這樣的心態吃東西。

吃的時候不要充滿虛榮、暴力,「從現在開始每吃一口食物,都要對為我做出這些食物的所有生命心懷感激」,以這樣的心態適量食用,這樣的話,現代病就一個都不會犯了。

但是,即使用這樣的心態吃東西,也還是會生風濕病、心臟衰弱、胃疼。因為有熵的法則存在,大家都是會生病、會死的。但是,這樣做起碼不會得太嚴重的病。

身體生病是因為到現在為止的生存方式都不對。癌症也好,各種疾病也好,都是由生存方式和精神造成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將生病視為理所當然,以平靜的心態順應自然,這樣的人生就會活得很輕鬆、很快樂。

得了癌症,離死還有五年的時間,那就讓它順其自然吧。

即使離死還有一年的時間,也要想:「也好啊,痛苦只有這麼短的時間了。」

以這樣輕鬆的心態對待的話,至死內心都會非常安定,至死也是幸福的人生。以安定之心死去的人,來世也會降生在安寧的地方。

佛陀是醫治心病的良醫

肉體的疾病無須太過關注,只要至死都保持一顆安定的心就可以了。但是對於精神疾病,佛教是絕不允許放任不管的,必須徹底治療。

佛陀就是治療心靈疾病的醫生。內心一旦完全健康,達到領悟,就能達到終極的幸福,得到徹底的治癒。

我們現在煩惱著的精神疾病,都是妄想的結果。

人際關係有問題,有恐高症、自閉症,有多重人格,這些都是妄想造成的。因為有妄想,所以造成了精神疾病。

現代人非常習慣於妄想,才會讓自己活得這麼累。所以大家都要治療。治療的重點就是先不要妄想。通過逐步的訓練,逐漸停止妄想。這樣漸漸地,精神疾病就能治好。

內觀冥想法能安撫心靈的疲憊

對於精神疲憊的人,只要試著停止妄想,實踐將錯誤認識改為正確認識的內觀冥想法,那麼兩三天內就能治好精神的疲憊。

但是,即使變成正常的精神狀態,佛教也不滿足於這個現狀。即使已經正常了,但我們所說的「正常」,在佛教中也是非常不正常的精神疾病,所以必須要達到領悟。

佛教通過冥想讓大腦動起來,從而使妄想停止。這樣心靈就會非常健康、幸福,成為開朗活潑的人。

之前說過,佛教對肉體的疾病採取放任不管、理所當然的態度。但是對精神的疾病卻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必須要徹底治療。因此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內觀冥想」。請停止妄想,一定要感覺到真實的幸福。

分析巴利語「內觀冥想法(vipasanna)」,「vi」是明確的意思,「passati」是觀察的意思。整個詞語也就是「明確地觀察」的意思。為了明確地觀察,必須保持持續注意的狀態,所以英譯為「mindfulness(正念)」。

對於每個瞬間接收的信息,不要將「我」摻雜在其中,並不斷地關注。「我」是基於錯誤認識的幻覺。有的只應該是每個瞬間的事實,注意不要將「我」混入,這樣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和、幸福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