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7章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2) >

第7章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2)

不僅是水果和蔬菜,人們還有想要改變花的顏色和形狀這樣的想法。但是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其中必然會導致失敗,對自己產生「沒有能力」「命不好」「達不到」這樣的失望,繼而產生新的煩惱和新的苦惱,活得很累。「想要改良西紅柿」「想要改良蘋果」,這樣努力地想要改變世界,而這又會造成許多無法順利進行的事情,最後只會讓人連呼:「啊!

啊!失敗了,太令人失望了!」

又比如,養育孩子也會令人非常失望。因為是養育自己本身以外的人,所以希望什麼都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但這是無法實現的。固執地希望對方不管什麼情況都聽從自己的話,是一定會遭到強烈反對的。

所以,如果希望能夠按自己的意願來操控世界,只會產生無邊無際的失落感。而且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而陷入困境,覺得自己達不到目標、運氣不好,想要找人算一卦,胡思亂想,產生更多的痛苦,不由得感歎「心好累」。

這就是「我」的世界。

方法錯了,越努力只會越痛苦

活著本來就是痛苦,這被稱為「存在苦」。

單單只是活著就是痛苦的,並且我們又用錯誤的方法應對這一痛苦,所以更加痛苦不堪,心累不已。

在「存在苦」的基礎上,又會產生期許落空的痛苦,失敗的痛苦,遇到討厭的人的痛苦,離開喜歡的人的痛苦,不如他人的痛苦,輕視他人、攻擊他人而遭受非難的痛苦,即使努力也無法適應的痛苦,無法努力的痛苦,腦中幻想但無法把握的痛苦,輸給他人的痛苦……

就這樣不斷地製造痛苦,無止境地製造痛苦。這就是「我」的世界。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

怎麼辦呢?最後「我」造成的結果只是增加新的痛苦。

「我」不管做什麼,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斷地在生活的苦上添加新的痛苦。

那麼就試著努力吧。但是如果努力,也只是不斷製造新的痛苦而已。

那麼就試著不要努力。而不努力的話,也是痛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所有的錯誤認知。「我」就是由錯誤認知構成的世界。

錯誤的行動是由於錯誤的理解

上文中曾說過,世間普遍的認識都是無明的,也可以說成是無知、愚昧、愚蠢的。人類無法客觀地認識事物,而是把事物都理解反了,這就是錯誤的認知。

之前已經說過了,萬事萬物是每個瞬間都在變化的。這就是無常。因為每個瞬間都在變化,所以不可以說每個瞬間認識的事物和「我」是「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每個瞬間產生、每個瞬間消失的,如此反覆。世間沒有既定的事物。

但是我們常常只會認識「存在」。因為「否定」的認識沒有發揮作用,所以總是相反地認為「事物都是存在的」「自己是存在的」。

人類並沒有客觀地認識到,事物的狀態每個瞬間都是在不斷改變的,而是在捏造「存在」的基礎上進行各種行動。捏造「存在」的認識也就是錯誤的認知。從錯誤的認知中產生的行動、判斷,通常只會產生錯誤的結果,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不管心裡多麼想要變得幸福,但「我」的行為、行動,都是由錯誤的認知決定的,因此實際上的所作所為,只是徒增痛苦而已。

我們總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錯誤的判斷。

打個比方,即使進行嚴密的檢查,醫生也還是有可能弄錯診斷,那患者該怎麼辦?即使不問也知道。如果醫生對病人的病情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患者就會非常痛苦,甚至是喪命。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認知進行錯誤的判斷的。即使希望自己能夠幸福,也會不幸。這就是「我」。

那麼該如何是好呢?即使想要變得幸福,也只會變得不幸,這就太可悲了。對此,佛陀告訴了我們使這種痛苦消失、使心上的疲憊消失的方法。

佛陀擁有轉不幸為幸福的方法

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將錯誤的認知變成正確的認知,客觀地發現事實,就是「正知」。

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都不要捏造,不要自己解釋、判斷,要客觀地接受。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認識。

也就是說,要在短時間內停止捏造。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東西,都要客觀地看、聽、感受,認真地什麼都不要想,不要判斷,用這樣的方式活著。

這就是修行。不要妄想,不要思考,客觀地接收外界的信息進行修行,自然會身心安寧。

沒有「自我」,就沒有貪婪和痛苦

人的耳朵總是會不斷接收到一些聲音。大家現在讀著這本書的時候,也能聽到一些聲音吧。請試著只聽這些聲音。

「啊,這是鳥的啼叫」「這是烏鴉的聲音」「這是孩子們玩的聲音」,請不要作這樣的妄想,只是聽這些聲音。

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每個瞬間感情都在變化,聽覺都在變化,聲音也是每個瞬間都在變化的。你就會發現,「我」「自我」都不見了,立刻達到了領悟。這樣一來,痛苦也就消失了。

腦中不要有幻想,不要有捏造,只有「存在」。腦中只有「存在」,就能夠達到領悟。

從此刻開始這樣做,你就會明白:「自己這個實體是不成立的,所有都只是每個瞬間在改變的現象,不值得自己去貪婪、生氣。」這樣想的話,心情自然能輕鬆愉悅了。

領悟無常,就能捨棄執著

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不要捏造,只是看、聽、感受。

這樣做就能夠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變化的。不僅如此,自己這一感覺也是變化的。如此一來,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

因此,就沒有生氣的必要了。所有都是變化、消失的東西,因此,還要對什麼生氣呢?

並且,所有的東西都是在變化、消失的,所以你也會發現沒有執著的必要了。正確的應該是,不是不值得執著,而是發現從一開始就不能執著,這樣就達到了領悟。

人們經常說「捨棄執著」,但是沒有捨棄的必要。應該從一開始就不對任何事情產生執著。如果能夠明白這一點的話,內心就能達到領悟。

如果自身出現「正知」,所有的問題、錯誤都會消失。

「正知」如果能在一瞬間出現的話就足夠了。這樣所有的錯誤、所有的痛苦就能消失了。

妄想是大忌

和「誤知」一樣,使我們的痛苦增加的原因是「妄想」。

如果是在失敗的基礎上進行的妄想,那就更糟糕了。

世間是由誤知組成的世界,有很多被稱為「認識」「知識」的東西,其實什麼都不是,大部分都是錯誤的。但我所說的認知不是學問、知識、技術這些方面,而是許多生活上必需的東西。

有時候學問也不是正確的,甚至科學家的知識也是錯誤的、奇怪的。但是,人卻必須學習。牛沒有學問也能活,但是人不學習知識就活不下去了。

然而,人們在努力學習、培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也會失敗、出錯。因為原本就是誤知的世界,所以行動總是錯誤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大家在學校裡學到知識,但在此基礎上行動卻有可能失敗。人甚至在此基礎上還會經常妄想,而妄想又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失敗。

你認定的事不一定就是事實

人類使用大腦進行理論的、有益的思考時間,真的很少。

人們大多數想的東西都是妄想,人生一大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妄想上。妄想是脫離現實的、無意義的、徒勞的思考。

如果有一個小時,那麼我們人類用來思考重要事情的時間,其實30秒都沒有,剩下的59分30秒都用來妄想了。人類的妄想已經到了這種程度。這樣的妄想就是浪費時間,也讓妄想的心越來越疲倦。如果有工作的話,應該立刻停止妄想去處理工作。

但是大家都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妄想,在妄想的基礎上思考問題,並想要轉移到行動上去。基於妄想的行動,都是片面的、錯誤的。並且,人類大部分的行動都是從妄想中決定的,所以,可以斷言都是錯誤的。

比如去公司,一大早心情很好地跟上司打招呼,卻沒有得到回應,就會想「自己被無視了」或者「我沒有被表揚」「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之類的,這就是妄想。也許上司是在深思什麼東西沒有聽到,或者是忙得沒時間回答。即使認為「一定是被討厭了」「那個人一定很恨我」,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還是什麼都不要做。如果隨便認為「被討厭了」,就做出一些事情,這是不對的、錯誤的。對自己來說,只會得到不好的結果。

妄想:一切精神疾病的根源

再舉個例子,假如電車裡坐著一位年輕的女子,她的對面坐著一位年輕的男子。這名女性突然想到一些有趣的東西露出了微笑。正好這時候,對面的男子看到了,她心想「不好」,然後立馬低下頭。

這名男子便開始妄想:「那女的一定對我有意思。好像是喜歡我,所以羞澀地低下頭。」「因為我是男人,所以必須進一步採取行動來追求她。必須要查一查這女人的住處,在哪裡工作什麼的也必須調查清楚。」他開始這樣妄想,並決定這麼做,於是他開始跟在這名女性後面。

女人感到被人跟蹤,於是跑進了自己的公寓。這名男子又開始妄想:「這女人不是很強勢,而是弱勢的、溫柔的人,我必須要保護她。」一旦開始這樣的妄想,這名男子就在自己也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成了真正的跟蹤狂,結果就是被請入警察局。

並且他還不認為自己做出了跟蹤狂的行為。因為從他自己的立場來看,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是跟蹤狂的行為。

從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有時會做出被認為是很丟人的行為。因為自己把自己封閉進了妄想的世界,所以自己也沒有注意到。所有精神病的根源都是妄想。

假設一個孩子進了新的中學。班裡的人來自各個地方,所以彼此都還不瞭解。而這孩子在小學裡有很多好朋友,現在好不容易進入中學,卻因為誰都不認識,所以沒有人和他說話。

因此,他就會自己亂想:「自己被無視了,被當作笨蛋了。」雖然很想和其他孩子打招呼,但轉而又想:「要是被當作笨蛋怎麼辦?被無視了怎麼辦?」因而沒有這麼做。

於是他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判定:「自己的人際關係很不好。」然後又進一步妄想,覺得自己「害怕人類」。如果讓妄想持續的話,結果會怎樣?精神上可能會出毛病的。

過去的事,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對發生的一些令人震驚的事情耿耿於懷。然後,腦海中就會一直被喚起對那件事的妄想。如果想要一輩子做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活在世上,只要青春期發生一丁點事情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45歲的男性。他說想要辭去工作。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沒有能力,我總是失敗。」我說:「能力什麼的,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的吧。」他說:「我沒有那樣的自信。」

我問他:「沒有自信的理由是什麼?」他回答:「我的父親很嚴厲,我認為是他的原因。」於是我試著和他一起分析這個問題。

我試著讓他回想:「你小的時候,一定會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寵愛。當你還是嬰兒的時候,恐怕你的父親覺得你是那麼嬌弱的一個嬰兒,好像一抱就會壞掉,因此抱你的時候也非常緊張。等到你長到十歲了,你還是喜歡黏著媽媽,受媽媽的照顧吧。」

但是,男孩子在12歲的時候就應該養成非常大膽的性格,不應該再依賴母親。即使是父親,也不需要對已經長大的孩子事無鉅細地照顧到。只有當孩子做了什麼惡作劇或者壞事,引起一些問題,這個時候才應該由父母來處理。但即使這樣,父親能做的也只有用嚇人的聲音訓斥了,只能威懾孩子:「不要再做這樣的事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並且長到18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已經長成和父親體格差不多的大人了。

這時,父親也已經不會和孩子發生衝突、產生口角,並且已經把身段放得非常低了。這種相處模式已經基本固定了下來。

我瞭解到,這位男性從12歲開始到他18歲,父親對他都是很嚴格的。雖然這段時間在他45年的人生中只佔6年,而且父親也不是每天都生氣,只是在他做了什麼壞事的時候才發火。

因此,客觀地計算的話,父親對其嚴厲的次數完全可以數得過來。並且,這並不是由於父親自身的憤怒、憎惡,而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我對他說:「你無視那39年的人生經歷,只想著在過去6年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並且不斷回首,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混亂。

明明有無數次飽含愛的人生體驗,你卻只記得被罵的部分,忘記了父親為了你鑽進被窩捂暖被子,為你讀有趣的圖書直到你睡著,以及為你買自行車的美好回憶。」

如果你要回憶過去,請將過去的一點一滴全部回想起來;如果你選擇忘記過去,那就將過去的所有全都拋諸腦後,只把精力集中在當下,如此一來,忙碌、焦慮的心靈就會安靜下來。這個例子中的男子,正是被恣意的妄想操控,自己構築起了自己的不幸,甚至將這些歸結於父母,更是妄想的借口。

因為自己不敢重來,所以只會抱怨,說些「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的話。

越妄想,心越累

總之,我們越是喜歡自我妄想,就越是自掘墳墓。大家最好要認識到:「就是妄想對人生產生了阻礙。」慾望、憤怒、憎恨、嫉妒、失落以及其他的感情,都是妄想引起的。妄想是這些情感的源頭。人們可以在妄想中尋找所有失敗的原因。

活著,對誰來說都不是件快樂的事情,大家每天都是很辛苦的。因此每次都必須客觀面對遇到的問題。妄想的、愚蠢的人不會挑戰生活,而是一個勁地提出逃避的理由,比如父親太嚴格,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家境貧寒,運氣不好,周圍都是競爭對手等。但這裡面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原因。

從一開始生活就是艱辛的。生活本身就充滿了無盡的挑戰。如果能睜開眼睛客觀地看待這些的話,生活的鬥爭就如同玩掌上遊戲機一樣,你會發現這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阻礙它的就是妄想。無法停止妄想,就是因為自己沉溺於妄想之中,心越來越累。大家應該仔細思考一下,有沒有必要自掘墳墓。

佛陀引領的幸福之道:慢動作冥想法對於期待幸福,但不管做什麼都只會是不幸的人們,佛陀指出了真正幸福的方法。

其實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減少妄想。逐漸減少妄想的同時,能力也會得到提高。這樣心靈就不會感到疲憊,俗世間的痛苦也會減少。

相反,活在錯誤認識的世界裡,不管做什麼都會招致不幸的結果。人要面向正確認識的道路邁出腳步,挑戰正確的認識。

漸漸地,就可以在不斷生死的瞬息幻滅間,直視生死輪迴。不要將「我」囊括其中,只是單純地觀察、再觀察,然後,超越知識、概念、思考,能夠客觀地看待這些的時候,就能夠達到最終的幸福,達到領悟。

佛陀教導我們,要一步一步踏實地走向幸福的道路。

對於通往幸福道路的方法,最具體的實踐方法就是慢動作冥想法。這是使佛陀得到領悟,對大家也都安全的,能夠切實帶來幸福的方法。

關於具體的做法,可以閱讀本書同系列的另一本暢銷書《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慮的慢動作冥想法》。

佛教從一開始就向人們指出了幸福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