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第5章 你為什麼活得這麼累?(4) >

第5章 你為什麼活得這麼累?(4)

口渴的時候,知道喝水就不渴了,所以喝水。這樣口渴的狀態就消失了,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人生能夠像這樣進行的話,就不會有失敗了。肚子餓了,這時如果身邊有飯,也有沙子。但是我們知道沙子不能吃,但飯能吃,所以只會吃飯。這是完全正常的、安全的,沒有問題。但是把如此簡單的道理放到人生中,結果卻截然相反。

人生是連續的失敗,是不斷的痛苦,就是由錯誤的認知造成的。對於這種不正確的認知狀態,用通俗易懂的說法解釋一下的話,就是肚子餓的人誤把桌子上的沙子當成飯吃掉了。這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知道沙子是沙子,知道沙子邊上放的是飯,然後選擇拿飯來吃,這樣的認知就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認知是正確的,那就沒有問題。但是,我們的人生總是充滿苦惱、失敗、失望。想要解決一個問題,又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過得很累。這就是「認知」的問題,我們達不到正確的認知。

無明是心累的原因

「這個人又親切又溫柔,還會賺錢,和他(她)結婚的話一定會很幸福的。」通過這樣的「認知」來結婚,卻落入了痛苦的結局。也就是說,這是錯誤的認識。

雖然這個人是不親切的,卻誤以為是親切的;這個人是不溫柔的,卻誤以為是溫柔的;以為他(她)會賺錢,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些都是自己的誤解,是錯誤的判斷。

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發生了錯誤,於是人生也隨之發生錯誤,出現了「顛倒」。對人生沒有正確的認識,本身就是痛苦的,人們又將一種痛苦用另外一種痛苦代替,認為這就是幸福。這種根本上的錯誤、認知上的錯誤,佛教中稱之為「無明」。無明就是我們感到苦惱、心累的原因。

我們對生命的誤解很嚴重

我們的「認知」,也就是「誤解」。讓我來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科學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發表許多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但是他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創造麻煩的人,通常都是科學家。原子彈爆炸和大量破壞性武器的創造者都是科學家吧?各種殺人的方法也都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

又或者,醫學界的學者們偶爾有點發現,就會想:「這樣一來不是可以賺很多錢嗎?」然後聲稱這是自己的專利,完全沒有治病救人的想法。

為什麼身為人類卻總是想方設法殺人?為何想要殺了別人,讓自己活著?

如果科學認為人是應該殺的,那麼自己也是應該死的吧。

如果認為這就是科學的想法,那麼「我們自己要長生不老,但是要殺死你們」,這樣的想法應該是不科學的吧。

即使開發出了新的醫療技術,這些高超的技術也是昂貴的。只有有錢人才能夠通過這些技術變得健康。如果沒錢的話,就連知道都不會知道,只有等死了。

這就是科學嗎?完全不是科學。被稱為頭腦聰明的科學家的腦細胞裡面,全都是錯誤的想法,全都是誤解。

失敗、煩惱,是因為沒有正確地認識人生如果「認知」就是活著,那麼想要正確地認識事物是必然的;如果所有的生命都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所有的認識都是錯誤的話,那會變成什麼樣?

大家也許會覺得:「所有的生命都無法正確認識所有的事物,這不是開玩笑嗎?」

但是實際上,我們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失敗、煩惱、痛苦,這些全部都是錯誤認識的結果。生命總是在失敗,人類是非常失敗的。

動物雖然也失敗,但是沒有人類那麼失敗。人類的錯誤認識是非常嚴重的。

誰都不會想要對事物有相反的認識。但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靈接觸到的信息,都是我們人類瞬間「捏造」出的認知。這就是問題所在。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靈,在什麼都沒有做的情況下就接受了信息,然後在信息進入的瞬間產生了「捏造」。這就是錯誤認識的產生。

你不喜歡的,一定是不好的嗎?

我們看到老鼠屍體的時候,瞬間就會覺得「好髒、好噁心」。

與此相對,烏鴉看到老鼠屍體的時候就會覺得「好美味啊」。

同樣是老鼠的屍體,我們會覺得「啊,好噁心」,但是烏鴉卻會覺得好美味。每種認識都是各自的認知。每個生命都是根據各自的情況不同,而對同一個事物有不同的認識。

對於烏鴉來說,「美味」這樣的認識是好的;而對我們人類來說,「髒死了,好噁心」這樣的認識則是不好。

大家看到蟑螂的時候會覺得好噁心,反而覺得雞肉很好吃,但是當雞看到蟑螂會怎麼想?恐怕它們連想的時間都沒有,瞬間就把蟑螂吃了。雞是很喜歡吃蟑螂的,而我們又會把吃掉噁心蟑螂的雞吃掉。

豬以前也是放養的。過去沒有抽水馬桶,只是挖個坑用來當作廁所。人方便過後,豬就會進去。豬會把人排泄的東西全都吃掉,然後豬就這樣長大了。

可是,人卻覺得豬肉美味而將豬殺掉吃掉。

雖然人類認為「老鼠的屍體好噁心」,但對於烏鴉來說這又是另外一種認識了。根據自己的情況不同,每個生命都會捏造它所看到的認識。

人類也是一樣。不同的人即使聽到相同的聲音,也不會產生相同的認識;即使看到相同的東西,也不會產生相同的感覺。一個人喜歡的東西,也不會是所有人都喜歡的。不接受這個事實,就很容易導致抱怨、心累。

有時眼見並非為實

為了說明生命認知機能,我想要冒昧使用「捏造」這個略感失禮的詞語。「捏造」這個詞有以下四個條件。

我還想再用老鼠舉個例子。想像一下人和烏鴉面對面坐著,人和烏鴉的肚子都很餓,都等著誰帶些東西來給自己吃。

這時有個人在昂貴的器皿裡放一隻死了三天的老鼠屍體,然後說了句:「吃的來了!」並把它放在人和烏鴉之間。看到這東西的一瞬間,人會覺得非常噁心。而烏鴉一看到老鼠的屍體,就會一下子把它吃掉。在人類看來,把裝著死老鼠的器皿端來的人是非常惡劣、非常失禮的,是愚弄別人的人。但是,對於烏鴉來說,這個人卻是很好的人。

人類看到老鼠的屍體,只會覺得很噁心。烏鴉看到老鼠的屍體,卻會很開心地把它當成美味的食物。那麼,這老鼠的屍體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人類認為「看起來就覺得很噁心」,烏鴉覺得「是美味的食物」,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的。

老鼠的屍體這一圖像傳輸到人類和烏鴉的眼中。接受到相同信息的人類和烏鴉,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識。他們根據自身的情況合成信息,生成認識。和自身的情況相結合併合成信息,就是我所說的「捏造」。

這時,如果問憤怒的人:「為什麼你會覺得噁心生氣呢?」

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還不是因為這隻老鼠的屍體。」其實老鼠並沒有做什麼噁心的事情。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如實地認識信息,而只是根據情況進行了合成、捏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到的信息是我們捏造後才得到的認識。捏造的認識成了「概念」。

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大量的信息來增加認識,同樣地,概念也增加了。世間都說「人每天都會學到很多東西」,這是真的嗎?我們只是每天增加捏造的信息罷了,不管增加多少知識,都還是對真理一無所知。

「我」一定是正確的嗎?

關於捏造的構成,還有另一個方面。人類看到烏鴉狼吞虎嚥地吃老鼠的屍體時會推測:「恐怕這是好吃的。」但是即使人類想要再進一步理解烏鴉的感受,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類不管怎麼努力,都不會認識到腐爛的老鼠屍體是美味的。

假如試著從學習生物學的學生角度出發,也許看到老鼠時,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噁心感覺。但是,也不會達到喜歡的地步。人類能達到的也只有這個地步了。同樣,想讓烏鴉覺得「老鼠的屍體好噁心,不想吃了」,這也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捏造的另一個方面。每個生命都有其大致實施捏造的方式。比如,牛認為草是好吃的而無視肉的美味。但不管什麼情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便地捏造自己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必須按照固定的模式捏造。認識不是自由隨便的。

人類與人類能夠交流,烏鴉與烏鴉也能夠交流。這是因為每個生命都在某個模式中捏造信息。

捏造也是不自由的,所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是正確的」這樣的錯覺。人看到老鼠的屍體會覺得噁心,除此之外不會產生其他的情緒。因此,「老鼠的屍體很噁心」這樣的想法,對本人來說是正確的。對自己來說,看到、聽到、感覺到、嘗到的捏造的概念,都是正確的。這樣一來必然會陷入「我是正確的」

錯覺中,凡事都感到不順,心很疲憊。佛教的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夠發現這原本是什麼樣的信息,並且進行了什麼樣的捏造。

喜好本就因人而異

大家喜不喜歡青蛙?有人喜歡青蛙,也有人不喜歡青蛙。

我非常喜歡青蛙,看到就想抓來玩,覺得它們非常可愛。

如果用手碰青蛙耳朵附近的某個部位,青蛙突出在外面的眼睛就會立刻縮回去。這非常有趣。

雖然我喜歡青蛙,但是也有人不喜歡。為什麼對著同樣的青蛙,有人喜歡而有人不喜歡呢?

理由就是看到青蛙時,我們的視覺感受不同。我看到青蛙的感覺是,覺得它非常光滑,看到它一點都不害怕、難受,因此我有了「喜歡青蛙,非常喜歡,覺得它非常可愛」這樣的捏造。

人看到青蛙的時候,如果產生的視覺感受是「它非常光滑」

的話,就會喜歡青蛙了,但如果一看到青蛙,就覺得無法接受的話,就會討厭青蛙。

喜歡青蛙還是不喜歡青蛙,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從視覺感受得到的答案。「喜歡」「不喜歡」不管哪一個,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捏造信息。

「我」看到某樣東西就是「我看到了」,聽到什麼就是「我聽到了」,想到什麼也是「我想到了」。沒有感覺的話,就不會引起這種「我」的現象。

「我看到、我聽到、我感覺到」,出現的「我」就是感覺。並且,這個「我」就是問題所在。下一章的主題就是「我是什麼」,以便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所有的累都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