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做好人,還是做完整的人? >

做好人,還是做完整的人?

人類自古就對心靈的陰影有所認識,這種認識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因為宗教就是在光明與陰暗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撒旦曾經是所有天使中最高貴、最有力量、最光明的,而他的墮落象徵了我們所有人都會遭遇的誘惑。撒旦的故事讓我們在道德層面上保持警醒,以免在誘惑之下墮入陰暗面而萬劫不復。

前段時間在明尼阿波利斯,我在主持一場關於陰影的講座時,聽眾中有一位男子站起來問我:「你方才講的內容不就是新瓶裝舊酒嗎?」

「嗯,沒錯。」他所表現出來的理解力讓我有些吃驚。「陰影在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宗教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我們經常需要用『新瓶』來裝這樣的『舊酒』,用新的語言來詮釋舊的矛盾。你說得沒錯,我們對陰影的理解的確可以算得上是『舊酒』了。」

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了那些曾經在我的心理咨詢室裡直面自己心靈陰影的患者和學員們。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與陰影有關的一切。陰暗不僅僅意味著消極,更意味著隱蔽——它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我們意識之光照耀的範圍之外。「心理咨詢」(counsel)一詞與宗教上的「告解」(confessional)同源,心理咨詢室的作用也跟天主教的告解室非常相似,是人們傾訴內心秘密的地方。心理咨詢師的職責,則是引導患者和學員們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回那些為他們所壓抑和否定的東西,讓他們全部的潛能得以實現。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1937年出版的著作《心理學與宗教》(Psychology and Religion)中寫道:「今天的人們要理解宗教的內涵,或許只能通過心理學的手段。所以,我努力改變那些由來已久的固定思維模式,把它們回爐重煉,用現代人經驗的模具重鑄成我們能理解的東西。」

「陰影」這個概念本身就屬於榮格所說的「模具」,它概括了我們人格中陰暗未知的部分。有光必有影,在我們意識之光的照映下,陰影的範圍和內涵隨時都在發生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不停地對各種體驗進行選擇性的主觀詮釋,用來建立最能為我們的主觀意識所接受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結果,我們越是追求光明,投下的陰影就越深厚。

我們給「陰影」取了許多種不同的名字:內心的陰暗面、另一個自我、低層次的自我、異類、黑暗的孿生子、被拋棄的自我、受壓抑的自我,等等。我們把探索陰影的過程稱為與心魔會面、跟魔鬼搏鬥(在魔鬼的強迫之下)、降臨地獄、體驗心靈暗夜、中年危機,等等。

當我們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時,陰影也就出現了。隨著我們的意識變得越來越強勢,陰影也變得越來越濃厚。凡是不符合我們的理念和自我定位的東西,都會受到我們意識的壓抑,而陷入陰影的層面。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把陰影稱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布萊說:「我們在二十歲之前,總是在考慮要把自己的哪些部分塞進包裹裡,而在餘下的一輩子裡,則總是在努力把包裹清空。」

榮格曾問:「你究竟願意做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完整的人?」他認為,只有把陰影與意識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恢復完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真正的自我。他說:「認識陰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不是理性思考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對痛苦的體驗是不可替代的。」

探索陰影意味著維持矛盾雙方的平衡,填補意識與陰影之間的裂痕,這一點,黛比‧福特在這本書裡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了。這就是東方哲學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當我們能夠同時接納自己心靈的光明和陰暗面時,就可以減少陰影的消極作用,讓原本浪費在自我壓抑、自我偽裝上的生命能量重新釋放出來。如果我們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能影響整個世界。

絕對不要輕視任何一本關於陰影的書。這樣一本書來之不易,因為其內容涵蓋了那些游離於絕大多數人意識之外的東西,幾乎等於是洩露了天機。作者往往要經歷常人想像不到的痛苦和犧牲,才能積累足夠的心靈底蘊,創作這樣一本書出來。要理解書中的內容,光靠我們的頭腦和思想是不夠的,還需要想像力和發自內心的感悟。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的確是新瓶裝舊酒的最好寫照。瓶中的酒一如既往地甘洌醇厚,而瓶子則充滿了新時代的氣息,很容易為現代人所接受。我們都應該採納黛比‧福特的建議,心懷愛與同情,努力去探索、去發掘我們自己內心的陰暗面。

《易經》第五卦「需卦」曰:「有孚,光亨,貞吉。」其意義可以詮釋為:「只有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客觀真相,不進行自我欺騙,不為幻覺所左右時,才能認清前行的方向,做事亨通順利,得到好的結果。」這也是探索心靈陰影的真諦。

傑瑞邁亞‧艾布拉姆斯(Jeremiah Abrams),《人性陰暗面》(Meeting the Shadow)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