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好消息:理性是可以習得的 >

好消息:理性是可以習得的

無論圍繞著智力可塑性的那場曠日持久的爭辯結果最終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心理學領域並沒有對理性可塑性表現出絲毫的關注。已有的種種跡象表明了理性可能比智力更具有可塑性這一現實,考慮到這個現實,理性可塑性被忽視的狀態真是極具諷刺意味。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癒的,因為造成這種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種策略和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陳述性知識[1]。自主心智思維傾向通常依賴於習得的心智程序進行壓制,當壓制失敗時,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實例化的心智程序。在這種情況下,只是瞭解但還沒有充分掌握的心智程序是造成問題的根源所在。例如,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決推理任務時,當需要做出判斷或選擇解決方案時,充分考慮到所有可能的選項。這是一種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維策略。人們由於無法弄清當前問題的所有備選方案而做出了許多欠佳的決定。完全析取推理思維傾向的計算成本並不高昂。正因如此,已有研究發現完全析取思維能力同智力關係不大,並且,它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

同完全析取推理一樣,思考備選假設的傾向也是一種具有高度普遍性的心智程序策略。同樣地,它的實施方式也很簡單。許多研究試圖教會人們思考P(D/~H)(即考慮到備選假設時觀測數據發生的可能性)或者給予簡單的指導使人們形成思考備選假設的習慣。在相關情境下,人們大量練習對自己說「想一下事物的對立面」。這種心智程序策略不注重計算能力,因而對很多人而言,它是很容易學會的。一些研究表明,練習「想一下事物的對立面」的思維有助於防止許多啟髮式和偏見文獻中提到的思維錯誤,包括但不局限於:錨定偏見、過度自信效應、後視偏差、確信偏差和自利偏差[2]。

概率論思維各方面的特點意味著它是一種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應用效力的心智程序。然而,正如任何教過統計學課程的人(包括本書作者)可以證實的那樣,其中有一些觀點是反直覺的和不自然的——尤其是在應用的時候。雖然比起完全析取推理和考慮備選假設等策略,學習過程可能要花更多的努力,困難也更大一些,但是,還是有一些證據表明它們是可以傳授的。推導因果關係所需的科學思維當然也是可以習得的[3]。其他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策略可能更容易學習,尤其是對低智商人群而言。例如,心理學家彼得·格爾維茨(Peter Gollwitzer)討論了一個具有極高普遍性的行為策略——使用執行意圖[4]。個體有意識地說出某一行為序列的順序(「當X發生時,我就做Y」),這時執行意圖就形成了。通常來說,在語言固定情境屬性的幫助之下,哪怕只在少數場合誘發這種思維,也足以使其在自主心智中建立起來[5]。最後,研究表明形成心理目標(無論這些目標是否有執行意圖)的認知策略,就算很簡單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人們如果被要求設定一個心理目標(「為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有挑戰性的目標」)而不是一般的鼓勵性指令(「盡你最大努力」),那麼他們在任務中會表現得更好[6]。

因為我們很難預測什麼東西會讓自己幸福,所以我們常常做出降低自己幸福感的選擇。例如,人們常常會低估自己適應幸運和不幸事件的速度。我們的想像力無法預知未來。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Dan Gilbert)引用證據表明,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干預策略就是使用代理人物(surrogate)——那些正在經歷一些事的人,你正在模擬他們的快樂(或悲傷)。例如,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對「空巢綜合征」是什麼反應的話,你只要問問那些家裡最後一個孩子都外出上大學的人,而不是想像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支持的隊伍在比賽第一輪就被打敗你的感受會是怎樣的話,你只要問問那些隊伍剛剛被打敗的人就知道了,而不是獨自想像。人們往往不願意用這一機制,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獨特性會使內心的猜測比那些正在經歷這些事的人的實際體驗更準確。人們只是懷疑別人的經歷是否同樣也適用於自己。這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類似於我之前討論過的我方立場信息加工。吉爾伯特告訴他的讀者:「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的話,那麼和大多數人一樣,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數人一樣。」(2006)

許多迄今為止討論過的心智程序代表了工具理性(實現某人的目標)中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策略。知識理性(擁有真實反映世界的觀點)常常受到污化心智程序的擾亂。但是,即使是知識理性,也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宏觀策略,以減少人們染上對自己有害的心智程序的概率。例如,可證偽性原則可以很好地預防許多無用的觀念。它是一種極具普遍性的工具。科學課程中的初級方法論和哲學課程都有講授過這一工具,但是,應該有更多的課程參與進來[7]。許多偽科學信念都證明了污化心智程序的存在。高中課程應該講授這種批判性思維技巧,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識別出偽科學信念系統。

最後,模因學語言也是有幫助的——它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擁有污化心智程序。模因概念幫助認知自我改善的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強調信念的傳染性,它間接地向很多人(對他們而言,這將是一種新視角)暗示信念的偶發性。通過為所有文化單位提供一個通用術語,模因科學為評估信念是否滿足人類利益提供了一個中性的環境。模因概念向越來越多的人表明:我們需要檢查自己的心智程序。

在這一部分,我列舉了一些可以傳授並習得的理性概念案例。有一些宏觀策略可以通過學習掌握,並用於避免污化心智程序。執行意圖形成、心理捆綁和目標形成代表了工具理性(實現某人的目標)領域中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策略。這些策略與通過學習掌握的心智程序相輔相成,推動了對證據(概率和科學推理技能)的最佳認識。儘管對該問題尚未有準確的量化實證研究,但目前來看,理性思維傾向至少同智力一樣具有可塑性。

[1] 教育領域中,圍繞著「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的爭論可謂永無休止。由於理性心智程序同時腳踏兩方陣營,也許它可以為這場論戰畫上一個休止符。析取思維傾向更像是一種思維策略,而概率推理原理則傾向於屬於陳述性知識。

[2] 這些研究包括:Arkes et al.(1988);Koehler(1994);Koriat,Lichtenstein,and Fischhoff(1980);Larrick(2004);Mussweiler,Strack,and Pfeiffer(2000);and Tweney et al.(1980)。

[3] 相關的研究還有:Nisbett,1993;Fong et al.,1986;Lehman and Nisbett,1990;Sedlmeier,1999;Sedlmeier and Gigerenzer,2001;Leshowitz,Dicerbo,and Okun,2002;Leshowitz,Jenkens,Heaton,and Bough,1993;Larrick,2004;Zimmerman,2007;Kuhn,2005,2007。

[4] 參見格爾維茨等人的研究(Gollwitzer,1999;Gollwitzer and Schaal,1998)。

[5] 語言輸入所發揮的作用被稱為在連接網絡中的快速「情境固定」(Clark,1996;Rumelhart,Smolensky,Mcclelland,and Hinton,1986)。聯結主義者可能需要經過數十次嘗試,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抽像出一個原型,而語言交換可以通過一次溝通就激活一個已有原型。卡拉克稱其為循環語言輸入連接網絡中的情境固定功能。情境固定是「伴隨著正常輸入發生的額外輸入,這種輸入會激活已有原型」。卡拉克認為:「語言交換可以被視為一種提供快速、高度聚焦、情境固定信息的方式」。

[6] 關於與心理目標形成的研究有很多(Heath,Larrick,and Wu,1999;Locke and Latham,1991),關於情感預測的研究詳見吉爾伯特等人的文章(Gilbert,2006;Kahneman et al.,2006)。

[7] 關於低層次的可證偽性教學,參見斯坦諾維奇的研究(Stanovich,2007)。關於批判性思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偽科學的討論,參見:Lilienfeld et al.,2001;Marek et a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