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理性思維謬誤 >

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理性思維謬誤

表12-1列出的好幾個理性思維謬誤都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舉例來說,華生四卡選擇任務就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難題。導致這個任務最終失敗的原因有多種可能的情況。第一,被試也許是未掌握備擇思維的心智程序,他們不知道此時應該考慮到命題為假的情況,或是根據已知命題提出新的假設,而不是被動地根據給定的命題形式展開思考。第二,被試有可能受到了焦點偏差的影響,他們聚焦於給定的模型(元音字母背面必須是偶數)展開推理,而未能考慮到建構其他模型的可能性。以上兩種原因在表12-1中由相應位置的X表示。

另一個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思維謬誤是我方立場偏差。造成這種偏差的首要原因毫無疑問是污化心智程序(「自我」概念使人們傾向於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思考周圍的世界)。不過,焦點偏差在這個謬誤的發生過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焦點偏差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最容易構建的心智模型進行信息加工,那麼,還有什麼比基於自己的經驗和信念構建心智模型更為容易呢?焦點偏差有別於自利心智程序。從動機角度來看,焦點偏差產生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提升自尊或是提高個人價值。焦點偏差只不過是想節省一些認知資源和計算能力。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達到節省資源目的的主要方式就是鼓勵從我方視角構建心理模型。由於我方立場偏差是在自利動機驅動下的「自我」心智程序和計算能力驅動下的焦點偏差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因此,我方立場偏差也是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思維謬誤。

情感預測謬誤也是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思維謬誤。情感預測是指人們準確預測哪件事情可以讓我們變得高興的能力。過去十幾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的情感預測能力出人意料得差[1]。預測哪一件事情會讓我們變得開心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人們常會做出讓我們變得不快樂的決定。另外,人們還常常會低估自己對幸運或不幸運事件的適應能力。導致人們會高估不幸事件帶來負面心情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通俗心理理論(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的個人化理論)存在缺陷。他們沒有考慮到不幸事件發生之後的合理化和自衛性思維(「我其實不想要這個工作」,「同事告訴我說領導對年紀大的員工有偏見」)。關於自己心理的通俗理論沒有給這些因素足夠的權重,因此,人們沒有料到自己的保護性心理機制會將不幸事件帶來的不愉快一掃而光。

另一個導致情感預測謬誤的重要原因是焦點偏差。情感預測領域的研究者研究了錨定干擾對樂觀預期的影響。例如,球迷會高估他所支持的球隊獲勝後兩天自己的快樂程度。他們做預測時,通常會先聚焦於焦點事件——贏得比賽,並對自己贏球後的心情進行模擬,再把這種心情投射到未來兩天。然而,比賽後兩天會發生很多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會以多種方式減少人們的快樂(絕大多數事件都不可能像贏球事件一樣令人高興)。由於在想像中構建這些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所以認知吝嗇鬼乾脆把這些事件從想像模型中排除掉了。在一項被大量引用的研究中,大衛·施卡德(David Schkade)和丹尼爾·卡尼曼發現,來自密歇根和加利福尼亞這兩個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滿意度基本一致。可是,研究者讓他們預計另外一個州被試的生活滿意度時,密歇根和加利福尼亞的被試都認為加利福尼亞人民的生活滿意度會更高一些。在進行比較判斷時,被試把生活的一個方面——天氣視作焦點。但實際上,天氣並不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工作前景、經濟狀況、社交生活以及另外5項因素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均排在天氣前面)。誠如施卡德和卡尼曼所說:「你關注的重點,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如表12-1中所示,情感預測謬誤是焦點偏差和通俗心理理論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根據表12-1對理性思維謬誤的分類,我將用本章剩餘的篇幅一一討論這些思維謬誤與智力之間的關係。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對非理性思維的第6類稍加說明。在之前的章節中沒有介紹過這一類謬誤,主要原因在於它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認知」。此處,為了保證非理性思維和行為來源分類系統的完整性,我將其納入進來。

[1] 過去10年中,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湧現出大量極富創造力的成果(Ayton,Pott,and Elwakili,2007;Gilbert,2006;Gilbert,Pinel,Wilson,Blumberg,and Wheatley,2002;Hsee and Hastie,2006;Kahneman,1999;Kahneman et al.,2006;Kahneman,Diener,and Schwarz,1999;Schkade and Kahneman,1998;Wilson and Gilbert,2005)。奚愷元曾這樣描述樂觀預期焦點:「預測者過度關注中心事件,而忽視了周邊情境事件的重要性」(Hsee and Hastie,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