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理性思維問題的預分類 >

理性思維問題的預分類

在引入完整的心智分類模型之後,圖12-2是我對理性思維問題分類的最初嘗試。圖中最上方是認知吝嗇鬼的三個特徵,依據認知捲入度排列前後順序。排在第一位的是默認自主心智加工反應,該過程完全沒有類型二加工的參與,是最膚淺的一種信息加工方式。認知吝嗇鬼的第二個加工傾向特徵是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該特徵指的是進行類型二加工時的過度節省傾向。具體來說,過度節省認知資源致使備擇世界模擬或是完全析取推理(詳見第6章)過程失敗。

認知吝嗇鬼的第三個特徵是壓制失敗。壓制失敗的吝嗇傾向最小,因為在此過程中有類型二認知去耦化的參與。該特徵是指類型二加工試圖壓制並取代自主心智的類型一加工,結果卻失敗了。雖然壓制類型一加工的嘗試失敗,但認知去耦化過程確有發生。

圖12-2 思維謬誤的基本分類

如圖12-2所示,心智程序問題分為心智程序缺陷和污化心智程序兩類。在心智程序缺陷這一類別中,圖中的方框代表缺少的知識庫。此處,我並沒有對這一類心智程序進行詳盡分類。與之相反,該圖僅選取了概率推理、因果推理、邏輯和科學思維領域中的一小部分,它們的缺失會導致非理性思維和行為。圖中所示的兩種心智程序問題對應的是啟髮式和偏差研究的兩條傳統路線:有關概率和概率推理策略的知識缺乏以及驗證假設時忽略備擇假設。圖中僅選取了行為決策領域研究提出的諸多心智程序缺陷中的幾個。「特定領域的知識結構」這一方框代表了未提及的內容。

最後,圖最下方是污化的心智程序。同上,方框代表存在問題的知識庫和策略。此處只列出了研究文獻中討論較多的問題,並沒有窮盡所有的問題知識庫和策略(污化的心智程序太過多樣化了)。第一個子分類是評估失效,該問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幫助心智程序寄宿在宿主中的評估失效屬性包括:如果質疑心智程序,則會受到懲罰;如果不質疑心智程序,則會獲得獎勵;通過使心智程序具有不可證偽性以妨礙評估意圖。

污化心智程序的第二個子分類是鼓勵自利思維的「自我」[1]。有些學者認為,「自我」是焦點偏差發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人類傾向於從我方立場視角對世界進行建模。自我的自利傾向無疑是具有進化適應意義的。然而,現代社會與人類進化過程所經歷的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環境對人的要求自然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現代社會提倡無偏見,拒絕任人唯親,打擊種姓、種族、信仰歧視,這些問題在人類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從未遇到過。在面對現代與歷史進化的巨大分歧時,自利傾向的思維方式就不再是最佳選擇了。污化心智程序的最後一個子分類是適應不良的模因與特定類別的信息。與心智程序缺陷分類相似,除了上述幾個子分類之外,還有大量由錯誤信息構成的心智程序案例,正是這些程序導致了非理性思維和行為[2]。

在圖12-2中,通俗心理理論(lay psychological theory)同時隸屬於污化的心智程序和心智程序缺陷。通俗心理理論是人們基於對自己心智的認識而產生的理論。心智程序缺陷是我們所不瞭解的心智,比如,我們需要多長時間適應突然發生的悲劇或特別幸運的事情?還有一些通俗心理理論是對自身心智的錯誤認識,這些誤解則是污化心智程序的典型代表。其中一個常見例子就是,我們錯誤地認為: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心智情況瞭如指掌。該污化心智程序很好地解釋了以下現象:1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知曉自身行為的真正原因;2雖然認為別人在思考問題時會受到思維偏差的影響,但堅信自己對這些思維偏差極具免疫力,在面臨相同情境時可以免受影響[3]。

最後,請注意圖中連接壓制失敗和心智程序缺陷的雙箭頭弧線。當壓制失敗發生時,必定意味著有衝突性信息或是習得規則試圖挑戰自主心智發起的反應。如果個體已習得與類型一加工反應不同的備擇信息或是備擇規則,但依然犯了錯誤,這種情況就是壓制失敗。如果由於相關的心智程序還沒有習得,所以未能使用的話(或是已經習得,但是還未達到維持壓制功能的必要水平),那麼,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錯誤就是心智程序缺陷而非壓制失敗。

根據壓制失敗和心智程序缺陷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有趣的推論:心智缺陷越少,他所犯的錯誤歸因於壓制失敗的可能性越大。擁有大量心智程序的人犯了錯誤,那麼,這個錯誤多半要歸咎於壓制失敗,而非心智程序缺陷。當然,壓制失敗和心智程序缺陷之間的界限並不明晰。一個已經學會的規則在需要時卻沒有派上用場,這種情況就是壓制失敗。隨著規則的掌握程度不斷下降,到達某個臨界點時,個體所掌握的規則不足以壓制類型一反應,這時候所犯的錯誤就該歸咎於心智程序缺陷了。還記得第9章開篇介紹的小約翰·肯尼迪飛機失事事件嗎?假設肯尼迪熟知夜間飛行的各種規則,但卻沒能在緊急事件中使用這些規則以戰勝本能的生理和動作反應。我們將這種行為歸類於壓制失敗。如果肯尼迪並不瞭解夜間飛行的規則和技術,那麼他在飛機即將墜落時所做出的那些無用的掙扎之舉就屬於心智程序缺陷了。

據圖12-2的分類,我把本書中已討論過的思維加工方式和思維謬誤列於表12-1中[4]。例如,第一列的三個X表示默認使用自主心智,分別是:生動性效應、情感替代和衝動性聯結思維。默認加工最為生動的刺激是認知吝嗇鬼迴避類型二加工的一種常用方式。與之相類似,在有某種顯著情緒的情境中,個體會默認使用情感效價。情感替代(affect substitution)是認知吝嗇鬼的慣用伎倆——屬性替換的一種特殊形式,即用一個簡單的問題替換掉一個複雜問題[5]。請回想一下第6章中提到的「球拍與球問題」(一個球拍和一個球共計花費1.1美元,球拍的價格是1美元,請問球的價格)以及萊維斯克難題(傑克正看著安妮,但是安妮正看著喬治)。人們在這兩個問題上所犯的錯誤,就是衝動性聯結思維吝嗇傾向的典型例證。在這類錯誤中,被試致力於尋找任何可以避免類型二加工的簡單聯結(比如在萊維斯克難題中,被試把安妮的狀態未知與「無法判斷」這個答案之間建立了聯結)。

表12-1列出的第二類思維謬誤是過度依賴帶有焦點偏差(傾向於簡單結構模型傾向的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這一類謬誤常常發生於個體處於新異情境中,必須使用類型二加工時。框架效應(「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個體被動地接受給定形式」,卡尼曼,2003a)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示例。被試以呈現給他/她的框架作為思維焦點,以此為出發點展開接下來的思考,而不是考慮以備擇框架為思維出發點,因為後者需要有更多的認知資源。

表12-1列出的第三類思維謬誤是壓制失敗。這一類思維謬誤在第9章充分討論過,包括:信念偏差效應(「玫瑰是生物」三段論推理)、忽略分母(愛潑斯坦設計的橡皮糖任務)、自我控制難題(延遲滿足)。另外,電車難題所體現出的道德判斷困境也屬於這一類思維謬誤。

表12-1還列出了兩種由於缺乏概率相關知識而導致的心智程序缺陷,包括聯結謬誤(conjunction errors)和非因果關係的基礎概率使用。接下來列出的是偏差盲點。所謂「偏差盲點」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與他人相比,更不容易受到思維偏差的影響。偏差盲點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人們持有不正確的通俗心理學理論。他們錯誤地認為,通過有意識的內省,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思維偏差。事實上,多數社會和認知偏差都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

表12-1 思維謬誤的基本分類

[1] 更多關於令人棘手的「自我」心智程序,詳見Blackmore等人的研究(Blackmore,1999;Dennett,1991,1995)。

[2] 包括賭徒謬誤(Ayton and Fischer,2004;Burns and Corpus,2004;Croson and Sundali,2005;Nickerson,2004)以及啟髮式和思維偏差研究中涉及的概率誤區。在某些情況下,心智程序缺失與污化心智程序兩者之間的界限並不分明。

[3] 參見Nisbett和Wilson(1977)以及盲視偏差的研究(Ehrlinger,Gilovich,and Ross,2005;Pronin,2006)。

[4] 我將另外一個更為詳盡的啟髮式和偏差任務分類發表於專業性更強的文章中(Stanovich,2008,2009)。

[5] 關於屬性替代,參見卡尼曼等人的研究(Kahneman and Frederick,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