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 >

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

圖12-1是第3章介紹的心智初級模型的升級版,該版本中加入了一些新觀點。我們前面介紹過的雙加工理論強調了壓制功能的重要性。所謂壓制功能,是指類型一加工即將觸發個體反應時,類型二加工對其加以制止,並用更優化的反應取而代之。壓制功能屬於算法心智的一部分,在圖12-1中用箭頭A表示。發起壓制的更高級別認知功能是反省心智的傾向性屬性(dispositional property),與理性關係密切,如圖12-1箭頭B所示。用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的術語來說,就是算法心智使類型一加工過程斷線,進而達到壓制的目的。箭頭B所指代的心理功能與壓制功能本身(箭頭A)存在本質性差異,兩個功能的評估指標截然不同。對類型一加工壓制能力(箭頭A)的評估可通過測量流體智力實現;發起壓制操作認知傾向(箭頭B)的評估指標是思維傾向,比如反省和認知需求。

圖12-1 更為完善的三重加工模型

圖12-1還展現了計算備擇反應以確保壓制「物有所值」的模擬過程,以及源於反省心智的模擬這兩個過程。具體來說,去耦化操作(箭頭C所示)是由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下達啟動模擬的命令(箭頭D)共同執行的。個體在下達啟動命令和去耦化操作兩方面的個體差異亦不相同,前者與理性思維傾向有關,後者則與流體智力有關。

除了壓制類型一加工和通過去耦化過程啟動模擬之外,圖12-1所示模型還定義了算法心智的第三個關鍵功能,即連續性聯結認知(serial associative cognition,箭頭E)。這個功能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的類型二加工都包含去耦化認知模擬,還有一類速度較慢的連續性認知沒有涉足模擬備擇世界並對其進行地毯式搜索。

現在,我們回憶一下類型一加工的主要組成部分:情感化反應、習得的自動化反應、條件化反應以及由進化過程塑造的適應性組塊。這些反應模式足以應對絕大多數情境,但是,現代生活製造了很多上述反應模式無法順利解決的難題。回想一下我們討論過的彼得·華生四卡選擇任務:

每張卡片都是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數字。規則是這樣的: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麼,它的反面就是偶數。現在,有兩張卡片是字母向上,兩張卡片是數字向上。被試的任務是決定翻開哪一張或是哪幾張卡片即可檢驗規則的真偽。被試面前的四張卡片分別是K、A、8、5。

正確答案是卡片A和卡片5(唯有同時翻開這兩張卡片方可證明規則是錯誤的),但是,多數被試給出的答案是A和8(錯誤答案)。有研究讓被試在解決過程中出聲說出思考過程。通過對這些思考過程進行分析後發現,多數被試使用的是慢速、連續性分析加工。這種加工方式存在很多疏漏。我們節選出一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被試思考過程:「讓我想想,我會翻開A來看一下它的背後是不是偶數。然後,我會翻開8來驗證一下它的背面是否是元音字母。」

然後,被試停頓了一下。似乎哪裡有些不對勁兒?

有幾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被試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採用的是類型二加工,多數類型一加工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毫無用武之地。這個問題不涉及情感化處理,所以情緒管理是沒有任何用的。除非被試曾經受過專業的邏輯訓練,否則他也不會有自動化的邏輯推理過程。再者,人類進化過程中並未出現過此類問題,所以達爾文適應性行為組塊也幫不上什麼忙。

類型一加工依賴不上,被試只好進行類型二加工。上面列舉的被試思考過程是一個漏洞百出的加工過程的典型範例。被試並沒有對備擇模擬世界進行徹底搜索,他所使用的是連續性聯結認知。備擇模擬世界應該包括規則為假的所有情況。該問題中的偽命題案例是: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奇數的卡片。然而,被試並沒有考慮到這些。被試也沒有系統地檢視每一張卡片是否是元音字母/奇數的組合。答案:K(否)、A(是)、8(否)、5(是)。如果被試遵循檢驗偽命題案例處理程序的話,便能夠得出正確答案——A和5。但被試並沒有這麼做,他僅僅是以假設規則真為出發點,沿著規則為真的思路進行思考(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麼,它的反面就是偶數),沒有構建包含了所有真偽規則可能性的模擬世界。被試從給定的焦點規則出發,沿著規則為真的思路展開聯結思維,這種處理信息的方式就是連續性聯結認知。

雖然這個任務使用了類型二加工,但是卻沒有建立起對備擇世界模型完善的認知模擬。在這種思維過程中,認知被禁錮於給定模型起始點的聯結模式,著實是一種較為膚淺的思維形式。在選擇任務中,被試全盤接受了給定規則,包括對給定的規則形式也沒有試圖進行修改,即假設它為真。然後,他們基於這個焦點模型展開推理,從這個焦點模型中系統地產生聯結,卻完全沒有考慮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我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

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的主要特徵可以用認知吝嗇鬼的第二階段策略來加以概述。傳統的雙加工理論只強調了認知吝嗇鬼的規則之一: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都默認啟用類型一加工。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默認使用類型一加工並不可行,特別是在新異情境中時,既沒有相應刺激的進化適應模塊,也沒有機會可以通過過度學習和練習掌握自動化思維。此時,就有必要使用類型二加工了。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認知吝嗇鬼模式還是有可能會開啟。認知吝嗇鬼的規則之二:當必須要使用類型二加工時,默認使用連續性聯結認知,而非完全去耦化認知模擬。

我提出的焦點偏差概念與認知科學領域的已有觀點不謀而合。它們的共同主題是:人類會想盡一切辦法以減輕認知負荷,達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1]。焦點偏差的基本理念是信息加工器傾向於加工結構最簡單的認知模型。所謂結構簡單的認知模型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只表徵一件事情;全盤接受命題或模型為真的形式;忽略調節變量(把調節變量納入考量是備擇世界建模的必要條件,而這正是焦點加工希望我們極力避免的)。基於認知科學領域中大量的信念偏差研究文獻,以及關於我方立場偏差推理的研究成果,那些結構最簡單的模型其實就是個體已有信念或是曾經有過的相關建模經驗(我方立場偏差和信念偏差)。

討論過連續性聯結認知之後,現在讓我們回到圖12-1,看一看反省心智的第三個功能——發起對連續性聯結認知的中斷(箭頭F)。中斷信號改變了下一步將直接指導思維的連續性聯結序列。中斷信號有可能會帶來多種不同的結果。它有可能會使連續性聯結認知全部中斷,以啟動模擬(箭頭C)。或者,它會通過改變臨時焦點模型以改變思維起點,開啟一個新的連續性聯結鏈(箭頭E)。最後,算法心智常常會通過前注意加工收到來自自主心智計算後的信息輸入(箭頭G)[2]。

[1] 與焦點偏差概念相近的觀點包括:Evans等人提出的奇點原則(Evans,Over,and Handley,2003)、約翰遜等人提出的真實原則(Johnson-Laird,1999,2005)、聚焦(Legrenzi,Girotto,and Johnson-Laird,1993;Sperber,Cara,and Girotto,1995)、信念接受(Gilbert,1991)以及情緒預測研究中發揮突出作用的焦點問題(Kahneman et al.,2006;Schkade and Kahneman,1998;Wilson et al.,2000)。

[2] 簡而言之,由反省心智發起的「去耦化」共有三種類型:(1)解耦自主心智發起的反應,使其得到壓制;(2)拷貝和解耦次級表徵,以執行仿真模擬;(3)解耦當前的連續性聯結認知過程,並啟動新的連續性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