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心智程序缺陷導致的理性障礙 >

心智程序缺陷導致的理性障礙

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無法使用正確的心智程序(認知規則、策略和信念系統)時,就可以說是心智程序缺陷導致了非理性行為。但是,只有當高智商個體受到心智程序缺陷的影響時,才能稱之為理性障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智程序缺陷通常是由於缺乏教育或經驗而產生的。因此,當研究發現智商與本章討論的幾種心智程序之間存在正相關時,一點兒也不會讓人感到驚訝[1]。但是,兩者之間的相關並不完美,我們發現很多高智商個體也缺乏一些重要、關鍵的心智程序,而很多低智商的個體會使用心智程序做出理性的反應。舉個例子,在本章中討論過的XYZ病毒問題中,如果只看那些入學SAT成績高於中數的大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我們會發現這個高智商群體中只有少數人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正確地使用基礎概率。

當理性思維心智程序與智商之間有著中等強度正相關時,有大量的高智商個體符合理性障礙的定義。雖然高智商個體比低智商個體學習了更多的知識,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在其中發揮著作用[2]。本章所討論的心智程序可以通過後天教育習得這一觀點尚未達成共識,研究結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育效果參差不齊意味著一些聰明人並沒有通過學習而獲得批判性思維。研究表明,大學生被試在實驗中會表現出忽略備擇事件發生的概率,忽略P(D/~H),犯下聯結謬誤,不能使用基礎概率解決現實問題,顛倒條件性概率等思維錯誤,而大學生通常被認為是智商較高的群體。在本章伊始提到的「搖籃猝死症」案例中,那位出庭作證的兒科醫生在提供證詞時,錯誤地估計了同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嬰兒死於「搖籃猝死症」的概率,這也是高智商卻有理性障礙的一個典型案例(他所犯思維錯誤同時兼具心智程序缺陷和過度自信)。

針對心智程序的訓練即使在個體成年後也很少見。誠如法學學者傑弗瑞·瑞徹林斯基(Jeffrey Rachlinski)所言:「在大多數專業行當中,人們為了瞭解該專業領域,接受了大量專業術語和技能的培訓,但是,卻沒有培訓他們做出專業性決策的能力,而這種決策能力對於專業領域人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雖然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有些推理能力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的方式輕鬆獲得,但這種類型的培訓鳳毛麟角。總而言之,雖然我們期望心智程序缺陷在高智商群體中發生的頻率越來越低,但是,無論認知能力如何,很多聰明人並沒有機會學習到這些可以有效對抗非理性想法和行為的心智程序。

當前的智力測試沒有對理性思維的心智程序進行評估,包括處理概率的策略、歸因策略、根據論據得出結論的策略等。如果這些策略能夠得到有效評估,那麼,這樣的測試能夠比當前測試更準確地甄別出高智力個體。屆時,理性將被納入到智力評估體系中,成為MAMBIT(智力測試評估的心智能力)的組成部分。但是,現行智力測試並沒有涉及理性評估,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會有心智缺陷導致的理性障礙存在。

[1]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理性思維心智程序與智力之間的微弱相關(Bruine de Bruin et al.,2007;Kokis et al.,2002;Parker and Fischhoff,2005;Set al.,1999;Stanovich and West,1997,1998c,1998d,1999,2000,2008b;Toplak et al.,2007;Toplak and Stanovich,2002;West and Stanovich,2003)。

[2] 在很多情況下,高智商群體的學習速度並不快,或者可以這麼說,高智商群體的學習能力快慢不一。通常來講,能夠很好預測學習速度的指標是相關領域的已有經驗,而不是智商高低(Ceci,1996;Hambrick,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