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概率評估的心智程序 >

概率評估的心智程序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個認知心理學領域經常研究的著名問題:琳達難題[1]。

琳達,31歲,單身。她性格率真,十分聰慧。她所學的專業是哲學。在學生時代,她反對歧視、提倡社會公平,積極參與反核遊行。下面,請根據事件發生概率的高低,給下列題目打分。1代表最有可能發生,8代表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a.琳達是一名小學教師

b.琳達在書店工作,平日裡會參加瑜伽課程

c.琳達是女權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

d.琳達是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者

e.琳達是美國婦女選民聯盟的成員

f.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

g.琳達是一名保險銷售員

h.琳達是一名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多數人都會犯被稱為「聯結謬誤」的錯誤。事件h(琳達是一名熱衷於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是事件c和事件f的聯合,h的概率不可能高於c(琳達是女權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或f(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所有女權主義的銀行出納員都是銀行出納員,所以h的概率不可能高於f的概率。但是,在研究中有超過80%的被試對問題h的概率評估高於問題f,這一類錯誤就是「聯結謬誤」。有人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是因為發生了「屬性替換」。被試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並沒有把它們當作概率問題進行仔細思考,而是基於描述的相似性做出判斷評估(與銀行出納員相比,女權主義銀行出納員似乎更符合對琳達的描述)。

從邏輯視角來看,當人們進行概率判斷時,應該更重視子集(女權主義銀行出納員)與全集(銀行出納員)之間的關係,而不應根據相似性評估做判斷。如果在充分瞭解相關概率關係的前提下,還把相似性作為判斷標準,這就意味著認知吝嗇鬼在搗亂犯錯了。與之相對比,如果是有關概率關係的信息缺乏以致無法解決當前問題,那麼,此時發生的思維錯誤就應該歸類於心智程序缺陷(而不是基於相似性和生動性的屬性替換)。

有關概率的另外一個謬誤是:條件概率倒置。這種思維謬誤常見於現實生活中的決策情境中。概率推理過程中的條件概率倒置指的是:在給定B的前提下A的概率與在給定A的前提下B的概率,兩者是等價的。實際上,這兩者並不相同。例如,羅賓·道斯(Robyn Dowes)曾介紹過《加州日報》上的一則新聞標題。這個標題暗示抽大麻會導致個體吸食致癮毒品。這個標題所暗含的意思是:根據個體之前吸食大麻的情況,調查個體使用致癮毒品的概率。但實際上文章調查了吸食致癮毒品的學生抽大麻的概率。這兩個概率存在天壤之別。抽大麻的學生吸食致癮毒品的概率,遠遠小於吸食致癮毒品學生抽大麻的概率。原因在於,多數抽大麻的人並不使用致癮毒品,而使用致癮毒品的人,絕大多數都曾抽過大麻。

條件概率倒置常常發生在醫療診斷領域。研究發現,病人和醫務工作者都經常會錯誤地將出現某種症狀時疾病的確診概率與確診後出現某種症狀的概率混為一談(作為病人,更關注的是前者)。

[1] 琳達難題最早是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的(Tversky and Kahneman,1983)。與本書中討論過的多數任務一樣,圍繞著琳達難題開展了大量研究(Dulany and Hilton,1991;Girotto,2004;Mellers,Hertwig,and Kahneman,2001;Politzer and Macchi,2000;Politzer and Noveck,1991;Slugoski and Wilson,1998)。關於條件概率倒置,請參考道斯的研究(Dawe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