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如何描述這類案例 >

如何描述這類案例

本章開頭所談論的例子在日常用語裡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比如,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編過一本叫《聰明人為何也會很愚蠢》(Why Smart People Can Be So Stupid)的書。仔細推敲這個標題,會發現前後矛盾的地方。作為形容詞的聰明,在詞典裡一般被定義為「思維敏捷、機靈」,或者是「具有或表現出靈敏的智力或智能」。因此,根據詞典的定義,聰明的意思近似於智力水平高。斯騰伯格指出,同一本詞典把愚蠢定義為「學習或理解的速度慢,智力低下」。因此,聰明人就該是智力高的,愚蠢則意味著智力欠缺,根據邏輯學中的矛盾律,一個人不能既智力高又智力低,「愚蠢的聰明人」,這種表述是邏輯不通的。

如果我們看看這些概念的次要定義,就會明白「聰明卻行事愚蠢」這種表述會出現的原因。「愚蠢」一詞在Dictionary.com的第二個定義是「易於做出不良決策或犯粗心錯誤」,這種表述能夠削弱先前的矛盾感。如果對「笨拙」這個詞加以分析,來推敲「聰明卻行事笨拙」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我們也會遇上類似的情況。詞典一般是把「笨拙」定義為智力好的反義詞,因此再次造成了矛盾。不過,當這個詞用在諸如「做出這種事到底是有多笨啊」這樣的表述裡,我們又會看到和愚蠢一詞類似的次要定義:易於做出不良決策或犯粗心錯誤。看來,這些表述都選用了「愚蠢」或「笨拙」的特殊內涵,而非最常用的定義。

基於前述的原因,斯騰伯格認為對此類例子更準確的描述該是聰明人做事荒謬。哈佛大學的認知科學家戴維·帕金斯(David Perkins)則更喜歡用荒唐一詞來形容這些例子[1]。一個行事荒謬的人「缺乏判斷力、不講道理、不理智、不謹慎」。這就從「愚蠢」和「笨拙」中區分出我們所希望關注的部分——做出明智(或不明智)判斷的能力傾向,而與智力(敏捷思維)無關。

其實我無意在這裡爭論這些術語。無論我們怎麼表述——「聰明卻行事笨拙」「聰明卻做事荒唐」,還是其他——關鍵是要明確我們所談論的現象:智力高的人也會採取不明智的行動,或持有毫無根據的信念。

[1] 參見斯滕伯格和帕金斯的研究(Sternberg,2002a;Perkin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