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雄性衰落 > 09 失敗的學校教育 >

09 失敗的學校教育

兒童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強烈地取決於他們所受教育的質量。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教育體系表現最好的,是那些同時做到了高質量和平等兩方面的國家。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學到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基於自己的社會經濟背景選擇專業。對教育公平進行大力投資的收益超過了個人和社會的開銷,如果這種投資是在早期進行的話尤其如此。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公平與質量》(Equ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1

年輕人可能在學校裡折戟沉沙。但是同時,學校體系也在他們面前鎩羽而歸。美國平均在每個學生身上花的錢要比大多數發達國家多得多2,但是投資收益卻非常之低。現在眾多的學校獲取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資助的額度都跟考試成績掛鉤,於是老師們教學的目標都鎖定在考試成績上,而不是刺激學生們的好奇心或批判式思維,也不是為了讓他們學習做人的一般道理或者價值觀。不僅是窮極無聊的學生們會慢慢變傻,經年持久的針對事實記憶的訓練可能會讓教師自己的智力水平也開始下降。

「幾十年來教師的素質越來越差,但是人們都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更強有力的方法來吸引那些最有前途的候選者們加入教師的隊伍。」在2000年的時候紐約市公立學校的總理事哈羅德·利維(Harold O.Levy)曾經這樣說3。的確還有很多非常出色的老師在辛勤耕耘,但是就總體狀況而言,當今的教師們和他們的前輩相比較而言智力水平更低,他們的SAT成績位居最低的三分之一4。

誠然,智商並非是否能做一名優秀教師的唯一預測因素,但是一個老師是強還是弱所造成的差異卻是持續終生的。九歲的時候身邊有個好老師的孩子們在十幾歲就成為未成年父母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升入大學學習,並且平均在一生中多掙五萬美元5。如果把這個研究中的研究對像換成其他年齡段的兒童,結果估計也會相差無幾。

然而,因為成為一名專職老師的可見收益實在是寥寥無幾(工資待遇差、社會地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教育工作者漸漸失去了動力,不再殫精竭慮地試圖讓他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興味盎然,或者讓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繼而很多孩子也就在死記硬背、博取老師的認可和滿足學校的成績要求之中漸漸變得麻木不仁。與多數人對於教育的信念背道而馳,有太多的教學中缺乏問題聚焦或者解決方案的內容,跟現實世界的挑戰也毫無干係。

學校體系的其他問題在哪裡呢?太多無聊至極的作業,太多為工作精疲力竭或者根本就不在身邊的父母,他們對孩子們的學業進展和遇到的問題毫不關心,只知道看成績單。有太多的學校已經把體育課和自由活動時間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學生們不再有時間和場所來發揮自己那些被壓抑的精力,在休息的時候交朋友,或者開發自己的想像力了。財力上的約束讓科學課沒有了實驗,一切能夠激發創造力的課程也都被放棄,甚至把校外參觀也限制在了諸如自然歷史博物館之類的地方。並且,因為孩子們在課堂上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少了,他們也就更禁不住誘惑要從網上衝浪上面找樂子了,而這些事情又把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吞噬殆盡。

過去孩子們曾有過的學校自由活動時間已經消失得一點兒不剩了。三十年前,小學裡每天會有兩次休息時間。現在很多美國學校每天只有一次休息,而大概有四萬所學校完全取消了自由活動時間。少數那些仍然能走出教室的幸運兒卻經常被告誡要放慢速度,最好是走路而非奔跑。他們也沒機會瞭解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沒機會在無人監督的環境中盡情玩耍,甚至連「無人監督」的錯覺也成了奢望。於是,小男孩們那些無窮無盡的精力無處釋放,只能釋放在教室裡,在課堂上。

課間休息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它使得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更能夠集中注意力6。研究顯示,堅持不懈的有氧運動對於男孩和女孩們的記憶力、運動能力以及學業成績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7。年長的學校管理人員告訴我們,課間休息的自由活動對很多孩子的社交圈拓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那是交朋友的時間,各種小群體也在那段時間裡找機會互動。

四處閒逛或者白日做夢的時間甚至在幼兒園裡就被斬草除根了,現在幼兒園裡教授的是過去出現在小學一年級課堂上的東西。因為男孩的大腦發育過程和女孩的有所不同,他們沒有能力接受現在幼兒園裡要求的高強度閱讀訓練。一般來說,跟女孩相比較,學齡階段的男孩在身體方面更加活躍,但是人際方面和語言方面的成熟要稍晚一些。由於男孩比女孩更加活潑好動,他們很難一動不動地坐著待上很久8。一個五歲男孩的語言能力大概與一個三歲半的女孩不相上下。而試圖讓他在這個年齡開始學習閱讀,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理的9。

不僅如此,小學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有五分之四是以語言為基礎的10。如果一個男孩被迫學習超過自己大腦發育進度的內容,他就被無意中訓練出了對這個任務的厭惡,而這些早期的消極體驗會讓他對學校和學習產生出普遍的反抗和怨恨。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說自己不喜歡學校的男孩數量從1980年到現在增加了71%11。這種厭惡態度跟糟糕的學業成績互為因果,惡性循環。這也就意味著學校必須照顧孩子們千差萬別的學習風格,以及參差不齊的知識吸收能力,還有就是年齡和不同科目造成的巨大性別差異。男孩們傾向於在動手體驗的學習過程中學到最多東西,而學校卻不能提供足夠的上手操作機會。雪上加霜的是,學校環境更加青睞日記或者第一人稱敘事這些女孩更偏愛的寫作風格,而不是男孩更喜歡的探險或者科幻這類主題12。

教育採用的單一模式無法適應所有的孩子,並且可能最終對男孩的「不適配」要超過女孩。新的證據揭示了一種老師們對於男生的偏見:當測驗被匿名評分的時候,得分的性別差異縮小了三分之一13。就本質而言,這是女性教師對於男生的偏見,因為98%的幼兒園老師,絕大多數的小學老師、特殊教育老師以及初中教師,都是女性14。

當老師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時候,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表現得更好。但是在科學、社會學和英語這些科目中,女性教師把女孩們的標準測驗成績平均提升了4%,同時也把男孩們的成績降低了大致這麼多,這就造成了8%的性別差異15。考慮到男孩們很可能在幾乎所有科目中年復一年地跟著女老師學習,請想像一下這種混合效應的後果會是怎樣。

另外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多數老師教學的時候針對的是平均水平的學生,而男孩們的水平兩極分化更嚴重:一部分很差,一部分非常好16。因而很多男孩因為在課堂上沒有挑戰而感覺無聊,而另一些男孩卻聽不懂,或者也許也不關心課上講的到底是什麼。

在我們的調研中,一位女老師意識到了這種不平衡現象:

我在美國的私立學校中教了18年的書。絕大多數的老師是女性,而且我發現學校的學習環境更加適合女生而不是男生,尤其是長時間保持正襟危坐,循規蹈矩,諸如此類的要求。男生被處方要求服用哌甲酯和其他藥物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女生,這大概就能讓他們符合女權主義環境的要求了。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20,這一觀念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真實的,但卻只會讓那種試圖梳理當今美國男孩們莫可名狀的生活的努力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在2012年進行的國際對比測驗中,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排名全球第36位,閱讀能力排名第24位;而英國學生的數學排名25,閱讀是23,這恐怕就是最好的證據。英聯邦國家的成績是:加拿大分別排名第13和第8位,澳大利亞是第19和第13位,新西蘭是第22和第14位17。歐洲排名最高的國家之一是芬蘭,而那裡的孩子們正式上學的年齡是7歲18,但是他們在家裡面跟自己的家庭成員們學到了很多東西。當根據年齡和性別因材施教,並且正確選擇所教授材料的時候,早期教育實際上益處良多。在蒙台梭利(Montessori)體系的幼兒園裡,兩三歲大的小孩子們都可以學到很多數學甚至是基本的科學原理,這也說明了觸覺技能(親手擺弄代表各種東西的物體,例如數字和事物的模型)無論對男孩或女孩們來說都一樣,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兒童思維通道。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需要一個充滿耐心並且經驗豐富的成年人來引導,如同在我們的調研中,一位家裡有一兒一女的中年母親所觀察到的:

對年紀非常幼小的孩子來說,最困難的事情就是集中注意力了。一旦孩子的專注能力到了極限,他們就開始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或者滿地亂跑。除了好好坐著不動,他們什麼都干。他們真的會從需要他們關注的活動上直接走開。他們的身體、思維和情感都會一起開小差。大腦發育得更成熟時,他們才能更長時間保持聚精會神地安靜坐著。當我跟一個開始不由自主地坐立不安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本能地知道試圖繼續教他東西是徒勞的。如果我們強人所難,超過了某個限度的話,孩子們就會開始對學習活動本身感到厭惡。如果他們經常在自己無法專注時仍然被逼著學習,他們就會找任何能分心的東西來逃避。電子遊戲就是個觸手可得而且充滿誘惑的消遣。不幸的是,它們也會讓人麻木不仁,脫離社會。

存在證據支持,跟年輕的女性相比較,年輕的男性對於外部激勵更敏感,但是同時卻更少因為做一個好學生而得到褒獎19。對於年輕的男生和女生來說,跟學校和家長相比較,同伴的接納和獨立的感覺要有意義得多。但是跟男生不一樣,女生仍舊還會「接受」在學校裡勤奮學習。一個年輕男孩可能意識到了努力學習和成績優秀的價值,但是他卻會對家庭作業和學業成績輕描淡寫,為的是在其他男同學面前裝酷。一些人甚至提出,對男孩來說,學業優秀的動機從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消失20。

一旦學生們進入大學學習,他們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斯坦福大學傑出的傳播學教授克利福德·納斯(Clifford Nass)在晚年時關注到了無處不在的數字生活的後果:

環顧四周,你會看到人人都在一心多用。他們在打遊戲,也在讀郵件,也在刷朋友圈,還在做種種事情……在大學校園裡,大多數孩子都是同時在做兩件事情,也許是三件事情……幾乎所有一心多用的人都認為自己是熟極而流的高手。你知道一個巨大的發現嗎?其實大家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實際上一心多用的人們在每個任務上都非常笨拙,他們自始至終都在分神,記憶也會亂作一團。我們最近的研究工作指出,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一塌糊塗。我們在擔憂這會催生一堆沒有能力進行高質量思考和形成清晰思路的人。21

這對於世界上最才華橫溢的一部分大學生來說是非常真實的寫照,這1500名學生是從每年超過3萬的申請人中精挑細選才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一心多用,但是卻自以為應付自如,那麼那些資質平平的普通大學生又有多少可能會做得很好呢?一個簡單乾脆的答案就是——沒戲。

我們所有人都會強迫自己的大腦瞞天過海自欺欺人。那種能在多個顯示器上打開多個網絡窗口的能力,跟我們關於自己可以一心多用的信念相結合,意味著我們拒絕了早先單一專注、聚精會神的智力運用傳統,而恰恰是這樣才會讓我們減少需要記憶的內容。同時,當圖書館逐漸減少了開放時間22,傳統意義上能夠專心致志學習而不被打擾的地方也漸漸消失了。

心無旁騖更會成功

另外一個讓年輕小伙子們感到灰心喪氣的壓力來源可能是良好職業道德的缺失,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們已經不再認為對孩子們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是當務之急了。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測試中,來自中國上海的學生們取得了數學和閱讀雙項的第一名。東亞的其他地區,例如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中國台灣和韓國緊隨其後23。中國的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成績看得非常之重,學校和家長都目標堅定地為了孩子將來的成功做準備,有時甚至會走向極端,譬如前面說的「陪讀媽媽」。越南的學生們在這個測試中數學名列第8,在那裡有一半的家長成年累月保持和孩子老師的緊密聯繫,以便監督孩子們的進步24。

這種「只學習不玩樂」的哲學也是有代價的。在中國,15~34歲年輕人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自殺25,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年輕人感到難以承受的學業壓力、愈演愈烈的社會不平等以及擔心畢業之後無法找到工作26。過度上網和打遊戲在中國和韓國也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問題,針對這些成癮者(大部分為年輕男性),有上百個治療項目或者集訓營模式的住院機構,大都採用規範睡眠飲食以及鍛煉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擺脫自己的成癮行為27。

顯而易見的是,為了促進在學校和職業生涯中的更可靠的職業道德,父母和社會必須形成一套更平衡的方法,同時能讓我們的兒童更加全面發展。給孩子施加高壓讓他們滿足父母定下的過高標準,會徹底毀掉孩子們。與之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就像現在很多美國父母所採取的放任自流的方式,卻很可能讓孩子們長期處於成績低下的狀態,甚至無法完成學業,其影響不僅僅是在學校裡,而且會讓他們在未來一生之中的無數挑戰面前一潰千里。

走出校門了,現在能幹什麼

今天,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機構、醫療保健、社會部門28以及理工科技(也就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認為這些地方的就業機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有充分的保障。當前,中國和歐盟中獲得工程和科學學位的學生人數幾乎是美國的兩倍,這就讓美國的競爭力每況愈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對24歲的年輕人中第一學位是「硬科學」(Hard Science)的人數進行了統計,美國在24個工業化國家中排名第20位29。

同樣的觀點也被凱西研究每日快報(Casey Daily Research)所強調:不僅僅是在就業市場上,而且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層面上,「智力資本」都將成為最為重要的因素。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一個國家必須要把理工科技領域的研究作為高優先級的事業對待,譬如大量投資於計算機、微電子、生物科學、工程技術以及其他飛速發展的高科技領域,因為越來越多的職業需要高水平的技術和知識。本質上,現在人文學科的專業太多了!30同時還有太多受教育嚴重不足的人們,他們用勞動換取薪酬的夢想可能很快就會因為自動化的大規模實施而破滅31。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列出了失業率最高的大學專業(與其流行程度作了交叉檢驗),臨床心理學、藝術雜項(miscellaneous fine arts)、美國歷史、圖書館學、軍事技術以及教育心理學都榜上有名——這些專業的失業率都超過了10%。而理工科技專業的失業率在0~3%左右徘徊:天體物理學或天文學0%左右,地理和地質物理工程0%,自然科學2.5%,地球科學3.2%,數學和計算機科學3.5%。附帶說明一下,身為心理學家,這些都是同我們自己息息相關的令人擔憂的統計數字。

在理工科技領域工作的工資也更高。按照大學學位專業分類,職業生涯中期平均薪水最高的20個行業中不包含任何人文學科的職業。人文學科學位在研究生院裡前景也不好。而這個氣泡還在越吹越大。在2015學年,一共有超過一百萬非美國公民註冊進入美國大學學習32,美國的外國學生數居全球之首。在很多理工科技領域,外國學生獲得的高等學位都超過了半數,讓他們的美國同學們望塵莫及33。

所有在我們的調查中勾選了「跟其他第一世界國家相比,美國的年輕男性將會失去創造力和能力的優勢」的人們可能都已經明察秋毫地發現了這種趨勢,此時此刻霓虹燈下的耀眼光芒不能掩飾未來的危機。

大學校園裡的陰盛陽衰

圖9-1可能是對於本書主題的最強有力的視覺展示了——男性在學術水平上江河日下,而女性卻蒸蒸日上,甚至比前一輩的女性還要更上一層樓。

圖9-1 大學校園裡的陰盛陽衰

資料來源:美國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所),2009年。

性教育還是色情「教育」

性和親密關係治療師、軀體療法創始人西莉斯特·赫希曼(Celeste Hirschman)說:「互聯網上充斥著色情內容,加上性教育的缺失,就意味著很多年輕男孩對於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會讓自己變成什麼樣一無所知。他們意識不到這些東西會在他們的性方面造成怎樣的影響或者改變,因而將來他們在跟女性交往的時候會備受挑戰。對他們而言,性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肉體刺激經驗。我曾經跟這樣的一些小伙子談過話,他們甚至在跟自己的伴侶在一起的時候都需要對其進行性幻想,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身體跟另外一個身體的實際聯繫進行感知的能力。」34

性教育與色情片的關係就彷彿現實生活與幻想的關係一樣。對年輕人而言,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性的信息來源寥寥無幾,觸手可及的只有那些俯拾皆是的免費幻想素材。我們也不能說色情內容一無是處,但是如果年輕男性把它們視作一日三餐的例行公事,並且是在真正開始跟女性有性行為甚至是第一次親吻一個女孩以前的話,我們就需要認真思考一下這究竟會怎樣影響他們對親密關係和性相關行為的基本觀念了。幾乎所有人都能回憶起自己所看到的第一張艷照,它就像一個閃光燈效應21一樣永久地銘刻在我們的大腦裡。奧吉·奧格斯和賽·格達木解釋了色情線索可能會造成的一些長期影響:

很多男性的性成癮(sexual obsession)似乎是在僅僅一次的性曝光之後就形成了。男性的幾乎所有持續終生的性偏好都是在青春期開始形成的。臨床治療師們反映,對成年男性而言,對一個視覺對像產生新的性成癮是極為罕見的。如果男性的慾望「軟件」當真只受到條件反射原則的操縱,那麼年齡段就不應該是個顯著因素。與之相反,顯然存在著一個可以形成視覺性偏好的時間窗——也就是神經科學家們所說的「關鍵期」。35

一個來自意大利的研究提出,當這個關鍵期被「劫持」,男性似乎就可能被一種叫作「性厭食症」(sexual anorexia)的現象所困擾,這種現象會發生在大量觀看網絡色情視頻之後。在這個參與對像多達2.8萬人的調查中,很多的男性從十四歲開始就「大量消費」色情網站,然後在他們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會對「即便是最為暴虐的圖像」也習以為常36。如果年輕男性的性慾發展過程同真實生活中的性親密關係截然分開的話,情況就會更糟糕。在大量觀看色情片之後,他們的生理反應會逐漸下降,於是力比多也就越來越少,繼而就會無法勃起。從2005年到2013年,意大利青少年報告自己性慾減退的比例從1.7%飆升到了10%以上37。在我們自己進行的有兩萬人參與的調查研究中,也有很多年輕男性說色情片扭曲了他們對於性和親密關係的觀念,而且當他們在同真實的異性相接觸的時候,腦海中總有色情片的「劇本」在持續播放著。然而很多女性都會拒絕這種劇本,尤其是在男性期望某種角色扮演而又沒有跟她們提前溝通的時候。

誠然,如果有更高質量的性教育,或者跟男孩們更好地探討一下在真實性關係中應該期望什麼,這些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在我們的調研中,一位高中男生這樣回應:

我覺得在我們的社會裡,可以允許在公眾電視網上堂而皇之地展現血肉橫飛、臟器四溢的場景,同時卻對一個若隱若現的乳頭都會遮遮掩掩,這可能是受到了苟延殘喘的清教徒思想的影響。我們其實應該對性更加習以為常並且更少以之為恥,尤其是考慮到跟對死亡和開膛破肚的司空見慣相比,性要平常和有用得多。

很多孩子在上初中的年紀就已經看過色情片了。而在非宗教性的公立學校裡,性教育大多也在同樣的年齡段開始進行,美國的性教育一般用以下兩種方式之一進行:禁慾教育或者綜合教育。禁慾教育提倡禁止任何婚前的性行為。綜合教育也提倡禁慾,但是同時也告知學生們如何避孕,以及性傳播疾病的預防。不論是禁慾教育還是綜合教育,對於色情內容都隻字不提。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的報告,全美青少年幾乎全部在18歲之前接受了正式的性教育,但是只有大約三分之二接受了生育控制方法的教育38。令人倍感驚訝的是,雖然有37個州要求學校提供禁慾的相關知識,卻只有13個州規定這種指導必須從醫學角度而言是正確的,有19個州規定了需要提供避孕措施和避孕套的信息39。

如我們所料,禁慾教育和綜合教育都沒辦法有效達成自己的使命。人們結婚的年齡前所未有地推後了,美國的平均婚齡是男性28歲,女性26歲40。與此同時,88%的青少年承諾禁慾,而全美總體人口的90%都有過婚前性行為41。

顯然,所有像美國這樣在政治領域具有很強宗教取向的國家,都有全面降低性的地位的壓力,他們把性看作是為婚姻所保留的東西,而且在任何有禮貌的公開對話中都應該避而不談。

《美國對性的戰爭》(America's War on Sex)一書的作者馬蒂·克萊因(Marty Klein)說,這種限制年輕人接觸避孕手段的方法最終會自食其果。那些接受禁慾教育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對性的接觸一樣多,只不過他們更少採取保護措施。並且,儘管禁慾教育並不能影響孩子們的性行為本身,這種教育仍然影響了他們對於自己行為的看法。青少年受到的性教育越少,就越不理解性和自己的身體,也就更加不知道珍惜自己,並且更不願意跟成年人開誠佈公地討論自己對性的感受和體驗42。有現象顯示,跟沒有接受過任何性教育的年輕人相比,接受了綜合教育的年輕人的性伴侶數量要少一些。性教育實際上並不能推遲青少年們開始進行性行為的時間,但是當性行為開始的時候,確實可以讓他們更多地使用避孕套,更少意外懷孕,並且更少感染性傳播疾病43。

在美國,15~24歲年齡組構成了性活躍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他們卻佔去新感染性傳播疾病人數的將近一半44。2012年,15~19歲年齡段的女孩每千人的懷孕人數是29.4名,這個比例高出其他任何一個發達國家45。據估算,2008年人工流產的女性中有84%是未婚的46。儘管青少年懷孕生孩子的整體趨勢正在下降,美國的少女媽媽裡面有六分之五都是未婚的,而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一比例只有六分之一47。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青少年未婚生子每年會造成美國大概30億美元的公共開支和60億美元的稅務流失48。另外,美國每年15~24歲年齡段人群由於性傳播疾病所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估計還有65億美元49。與此同時,進行禁慾教育所需的全部費用,防止懷孕、性傳播疾病、艾滋病的項目及相關的教育項目,以及計劃生育服務所需的全部費用,加在一起也就是區區的8.74億美元50。如果覺得問題還不夠顯而易見的話,這些數字本身就顯示了讓相關的項目更有效果是當務之急。

學生們也希望有更行之有效的性教育項目,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對學校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信息並無發言權。在幾乎沒有任何公共資源和父母的一點點支持的情況下,互聯網變成了回答問題和滿足好奇心的最簡便易行的手段。唾手可得的色情片成了性教育的來源,同時也是各種性需求浮現之時的「夢幻天堂」。

屋漏偏逢連夜雨,人格中的時間觀念在性決策中助紂為虐,尤其是當今的青少年大都屬於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導向。對於大多數成年人而言,及時行樂和未來計劃之間還會有個平衡,包括了設定未來長期目標、制訂規劃和整合過去的經驗感受。而這些現時享樂主義者主要尋求的是持續的刺激、新奇和快感,並且竭力避免任何會讓人很快厭煩的重複的東西。

在斯坦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捨爾(Walter Mischel)很多年前所進行的一個經典研究裡,托兒所年齡段的幼兒在遊戲獲勝之後會被獎勵一個棉花糖。實驗為參與者提供了兩個選擇,立刻吃掉這個棉花糖,或者如果他們能夠在實驗者走出屋子的時間裡抵抗住誘惑不吃這個棉花糖,就能在實驗者回來之後額外得到另一個棉花糖。孩子們當然都想要兩個棉花糖,但是只有一部分孩子能堅持等待。這個簡單的測試實際上是對於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測試。當多年以後,實驗者再次考察參與者們現今的狀況時,他們發現當年能等的孩子們和不能等的孩子們之間的生活有令人驚訝的差異:能夠延遲享受的孩子們長大後在學業、社交、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都要成功許多。米捨爾在2014年將他的這個發現出版成書,即《棉花糖測試》(The Marshmallow Test)22。

我們可以對此進行討論:那些更能夠抗拒誘惑的孩子更加偏向於未來時間導向,能夠意識到遲一點得到兩個棉花糖要比立刻吞掉桌上的一個棉花糖更合算。而那些不能抵抗眼前棉花糖誘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更狹窄的享樂主義的時區裡,他們不僅看不到將來,甚至想都想不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就是那些年輕的或者年紀更大的遊戲或性成癮者的主要思維方式。事實上,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網絡色情片所提供的獎賞會造成普遍的延遲享受能力的降低。在持續觀看了幾個星期色情片之後,用戶們就會更傾向於選擇較小但是來得較快的報償,而不是選擇遲一點獲得更大的獎勵51。

很多年輕人衝動行事不顧後果,先行後思。他們同時也充滿好奇,這是本性使然。無論通過何種途徑,年輕人總能學到性知識,各種高科技也揮之不去,這就為家長們出了難題:你是願意自己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還是把這項任務交給產業鏈,譬如色情網站或者其他媒體?當你放手不管的時候,它們就會乘虛而入,成為孩子們主要的性教育來源。「不許做」或者「注意安全」算不上是性教育。儘管避孕套比禁慾誓言要牢靠,孩子們仍然需要更多能跟自己談話的大人,以及當他們有問題或者困惑的時候可以就近獲取的資源。父母們最遲要在孩子10~11歲之前開始跟他們討論這些敏感問題。

提要

以語言為基礎的學校教育更適於女生的發展,大量女教師也會不自覺地給女生評分更高。

當性教育敷衍了事不切實際,色情片就會成為學習性知識的首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