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定義英雄人物和英雄式行為 >

定義英雄人物和英雄式行為

行為科學領域從不曾針對英雄式行為做過系統性調查。文學、藝術、神話和電影中對於英雄和英雄式行為的探討似乎最完整和充分。許多不同資料來源都記錄下人類存在的黑暗面:殺人和自殺、犯罪率、監獄人口、貧窮水準以及既定人口數中的精神分裂症基本率。正面人類活動的相同量化資料則不那麼容易取得。我們並沒有逐年記錄一個社群中的人做了多少慈善、仁愛或是同情心的活動。我們只有偶爾會聽到某個英雄式行為。由於這些正面人類活動的基本率顯然相當低,導致我們相信英雄式行為很少見,而英雄人物則十分與眾不同。

然而,正向心理學運動的新研究和經驗嚴格性,又再度引發研究強調人性光明面的重要性。由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及其同僚為先鋒的正向心理學運動,開創了強調正向人性的典範,縮小了心理學長期以來以負面人性為焦點的傾向。

目前英雄式行為被接受的概念主要都在強調其身體上的風險,並未充分討論這類行為的其他內涵,例如目的崇高性,以及個人犧牲的非暴力行為。從正向心理學者對人類美德的分析中,可歸納出一組包含六個主要類別的美德行為,幾乎可以得到跨文化的普遍認同。這六個類別包括:智慧、勇氣、人道、正義、節制、超越。在這六個類別中,勇氣、正義和超越都是英雄式行為的核心特質。超越指的是超出自我限制的信念與行動。

英雄式行為主要的焦點是人性的善良面。我們關心的是英雄故事,因為它們是強而有力的提醒,提醒人們有能力對抗邪惡勢力,提醒人們不要對誘惑讓步,提醒人們超越自己的平庸性,提醒人們注意行動的呼籲,並且在其他人怯於行動時踏出第一步。

許多現代字典中將英雄式行為描寫為「英勇」和「勇敢」,而這些詞又接著被形容為「勇氣」,而勇氣的解釋又讓我們再次回到「英雄式的」形容。然而較早的字典卻努力要打破這概念,並且將描寫英雄式行為的字眼區分得更細膩。例如1913年版的《韋氏辭典》就將英雄式行為和勇氣、勇敢、堅毅、無畏、英勇和勇猛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