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旁觀者介入研究 >

旁觀者介入研究

針對旁觀者的介入行為,社會心理學者做過一系列探索性研究,並曾對此提出警告。天性式分析中常一面倒地針對冷酷無情的紐約旁觀者心態問題大做文章,這些社會心理學者反對這樣的做法,試圖瞭解是什麼讓處在那個情境中的一般人無法做出對的事。比布·拉塔內(BibbLatane)及約翰·達利(John Darley)當時正分別在紐約市的兩座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中擔任教授,因此十分接近事件發生處。他們在紐約市大街小巷中進行了許多田野研究,研究地點包括地下鐵、街角及實驗室。

拉塔內和達利的研究得出一個違反直覺的結論: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越多人目睹,這些人就越不可能介入提供協助。身為被動的旁觀者群體中的一分子,這表示每個人都會假設有其他人可以協助或將要提供協助,這樣一來,相較於單一目擊者或只有另一位其他旁觀者在場的情況,他們受到採取行動的壓力就比較小。其他人在場分散了捲入此事的個人責任感。參與者的人格測驗顯示,沒有一個特殊人格特質和緊急事件發生時旁觀者的介入速度、介入可能性之間有顯著關係。

紐約客就像倫敦人,住在柏林、羅馬和華沙的居民.或是其他來自世界各國大都市的人一樣,當有人直接要求協助,或是遇到單獨在場或在場人數不多的緊急情況時,他們就會伸出援手。但是每當緊急情況發生時有越多可能提供幫助的人在場,我們就越可能假設有某個人會出面,我們就會缺乏冒險伸授的動力。人們沒有採取介入行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冷酷無情,除了害怕插手暴力事件會危及自己性命之外,人們還會否認情況的嚴重性,因為他們害怕做錯事讓自己看起來很蠢,也擔心「管別人閒事」可能會付出的代價。被動的不作為其實是臨時浮現的群體規範下的結果。

人們創造了社會情境,也同樣能改變它。我們不是照著情境的程式化指令行動的機器人,我們可以藉著有創意和建樹性的行動改變任何情境程式。但問題在於,我們太常去接受其他人對情境的定義和規範,而不願意冒險去挑戰規定,開發新的行為選項。以助人及利他主義為主題的研究在社會心理學中屬於較新的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的誕生即是旁觀者研究所造成的結果[針對此一主題,在戴維·施羅德(David Schroeder)及其同事的專題論文中有完整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