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狂歡節效應:以狂喜為集體去個人化過程 >

狂歡節效應:以狂喜為集體去個人化過程

在古希臘時代,狄奧尼索司在眾神中的地位獨特。它被視為創造出新的現實層次,挑戰對生命的傳統預設和方式。它既代表將人類精神自理性言說和有條理計劃的拘禁中解放的一股力量,也代表了毀滅:毫無節制的情慾及缺乏社會控制的個人享樂。狄奧尼索司是酩酊之神、瘋狂之神,也是性狂熱及戰鬥慾望之神。在狄奧尼索司所支配的存在狀態下,人失去了自我意識和理性,擱置了線性時間感,將自我聽任人性原始衝動支配,並視行為規範和公共責任於無物。

狂歡節(Mardi Gras)起源自基督教時代前的異教徒儀式,現在則被羅馬天主教廷認可為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前的星期二[油膩星期二(Fat Tuesday)或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這個神聖日子標記著大齋節之宗教儀式季節的開始,在這個日子裡必須從事個人的奉獻和禁食,以迎接四十六天後的復活節。狂歡節慶典開始於主顯節的第十二夜歡宴,這一天是東方三賢前往朝拜聖嬰的日子。

事實上,狂歡節慶祝追求「酒、女人和歌曲」的原欲享樂的放縱與過度,只求活在當下的縱情聲色。當參與慶典的人縱情於集體狂歡的感官享樂時,生命中各種憂慮和義務都被拋到九霄雲外。酒神慶典的歡慶本質於是將行為從平常的束縛中解放,從以理性為行動基礎的轄制下鬆綁。然而人們始終在潛意識中意識到,這樣的慶典是短暫的,因為大齋節即將來到,而在齋期中,個人享樂及罪行的限制甚至比平常更嚴格。「狂歡節效應」指的是當一群志趣相投的尋歡作樂者決定縱情享樂,不顧後果與責任時,他們會暫時放棄傳統對個人行為的認知和道德約束。這就是群體行動的去個人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