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第12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工:權威、奉守與順從 >

第12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工:權威、奉守與順從

我相信,想打入某個核心的渴望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懼,會佔據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些時期,甚至許多人從嬰兒時期到垂垂老矣,終其一生都被這些念頭盤據……在所有熱情之中,成為圈內人的熱情最善於讓本質還不壞的人做出罪大惡極的事。

——劉易斯,《核心集團》

(C.S.Lewis,The lnner Ring,1944)

許多平時使我們表現良好的動機與需求,一旦受到情境力量的刺激或被擴大,操縱時,就可能讓我們走上歧路,而我們對情境的強大力量可能絲毫無察.這就是為何邪惡如此猖獗的原因。邪惡就像是誘惑你在日常生活軌道上來個小轉彎,輕微地繞點遠路,或者不過是後照鏡上的一個污點,最後卻帶人走向災難的下場。在前面的幾章中,我們嘗試/解斯坦福監獄中善良年輕人的性格轉變,我大略提到了在造成人們出現思想,感覺,認知和行為反常的過程中,有許多心理歷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想要有歸屬感,與人聯結,以及希望被其他人接受,這些建立社群以及家庭紐帶非常重要的基本需求,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中卻被轉化成對不合理規範的服從,因而助長獄卒虐待囚犯的行為。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到,想要在個人態度和公開行為間維持一致性的動機,最後可能會允許自己在意圖合理化認知不協調的情況中,運用暴力對付自己的同儕。

我要主張的是,我們並不是通過奇特的影響方式——例如運用催眠、精神藥物或所謂「洗腦」——來指導行為的改變及進行「心智控制」。最戲劇性的行為改變反而是因為長期處在受到限制的環境中,受到對人性最通俗層面的系統性操縱而造成。

在這個意義下,我相信英國劉易斯教授提出的看法——當人處在善惡邊緣時推人一把、改變行為的強大力量,乃來自人們想成為「圈內人」不願被排除「在圈外」的渴望。劉易斯的「核心團體」指的是被接納進某個特殊群體、享有某些特權關係,就像是進入傳說中的秘密宮殿般,可以立即提高地位和身份。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股明顯存在的誘惑——誰不想成為「圈內人」呢?誰不希望自己通過考驗,被認為有資格或有優勢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呢?

研究已經確認,來自同儕壓力的社會力會讓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做出奇怪的事(而且無奇不有),只求被接納。然而是人的內在滋養及孕育這種尋求進入核心團體的力量,任何同儕壓力無不受到自我的推促,而這自我壓力來自於——渴望「他們」也需要「你」。這使得人們願意忍受兄弟會、宗教教派、社交俱樂部或是軍中痛苦極具羞辱性的進入儀式,也使得許多人一輩子承受痛苦,就是為了在公司內部往上爬。

這種由動機誘發的力量,又會受到劉易斯所謂「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懼」影響而產生加倍效果。當一個人渴望被接納時,被拒絕的恐懼會使人失去進取心,並否定個人的自主性。恐懼可能會讓熱愛社交的人變得害羞內向,被排除於「外團體」的想像,其所具有的威脅性可以讓人無所不用其極,只為避免被否決出局。權威者往往並非通過懲罰或酬賞方式來命令他人絕對服從,而是通過兩面刃達到目的——一方面已接納引誘,另一方面以否決威脅。這種人性的動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當有人承諾與我們分享「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秘密時,即便對方只是個陌生人,也會好比握有了不起的權力。

最近有一個悲慘例子,一名四十歲的女性和五位高中男孩發生性關係,她每週在家裡舉辦性愛派對,提供他們和其他孩子藥物和酒精,情況持續了一整年。這名女性因此事的曝光而認罪。她告訴警方,這麼做只因為她希望自己是個「很酷的媽媽」。這位別出心裁的「酷媽」在口供中告訴調查員,她在高中時期不太受到同班同學歡迎,可是借助舉辦宴會,她卻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成了這個團體的一分子」。可惜的是,她走錯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