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跨界進入通俗文化 >

跨界進入通俗文化

有三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的實驗跨越了學院象牙塔的藩籬,進入了音樂、戲劇和藝術領域,它們分別來自一個搖滾團體、一部德國電影,以及一位波蘭藝術家的藝術(他的「藝術形式」於2005年,在世界上最悠久的當代藝術慶典「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展出)。「斯坦福監獄實驗」(去掉定冠詞)是一個洛杉磯搖滾團體的團名,根據團長說法,他是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當學生的時候認識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正好符合了他們強烈的音樂風格——「朋克與噪音的融合」。根據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的德國電影《實驗監獄》(Das Experiment)已經在世界各地上映了。來自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讓這部可謂「幻想之作」顯得極合理與真實。這部電影為了譁眾取寵而蓄意誤導觀眾,混淆觀眾對研究中發生事情的認知。而電影的結局展現出性別主義的偏見,充斥著毫無理由的性與暴力,卻彰顯不出任何價值。

儘管有些觀眾覺得這部電影十分刺激好看,電影卻遭受影評的猛烈攻擊,正如兩位知名的英國影評家的評論;英國《觀察家週報》(The Observer』s)的評論家做出這樣的結論:「《實驗監獄》是部完全缺乏原創性的失敗驚悚片,這讓它描繪的全國性(或者全世界性)的獨裁法西斯主義傾向成為無稽之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評論家哈什(Harsher)則是這麼說:「任何關於『老大哥』(Big Brother,一種電視真人秀節目,不斷投票淘汰選手,堅持到最後者有大獎)的劇情作品都可以比這部愚蠢又無意義的爛片提出更多高見。「美國影評羅傑,埃伯特(Roger Ebert)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一個頗具價值的教訓,這教訓也適用於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制服讓我們變成盲目跟從領隊犬的一群獵狗。能離群走出自己的路的實在不多。」

波蘭藝術家阿瑟·奇米喬斯基(Artur Zmijewski)製作了一部長46分鐘的影片《重複》(Repetition),內容著重呈現自願者在模擬監獄中度過的七天。在2005年6月的「威尼斯雙年展」中,波蘭展館裡每整點播映一次這部影片。另外也在華沙和舊金山的藝術展場中放映。

根據一位評論家的說法,這部電影「指出這個兼具洞察力與嚴格科字方法的實驗也有可作為藝術作品的豐富素材……然而在那間模擬監獄裡頭,藝術老早被拋到一邊去了。『遊戲』本身開始有了自己的動力,。它讓玩家完全沉浸在遊戲的動態裡,乃至於最後開始觸碰到他們的人性核心。於是獄卒們變得更殘暴、更有控制欲。他們把不服從的人隔離監禁起來,所有人一律理平頭。這時候有少數犯人決定不再把忍受這場鬧劇,不再把它當成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每天40美元酬勞),他們認為這根本是個貨真價實的邪惡情境,於是永遠離開了這場『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