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 如何正確解讀行為所反映的心理 >

如何正確解讀行為所反映的心理

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能夠學到一些關於如何解讀他人行為的知識。但為什麼生活中仍會出現被他人欺騙、被他人誤解的情況呢?其實,不能正確地解讀他人的行為、讀不懂他人的身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沒有遵循相應的規則。那麼,要遵循哪些規則,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解讀他人的身體語言、準確地洞悉其行為背後的心理呢?具體地說,在解讀行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行為應該被連貫地理解

許多人在學習和瞭解了一些人的行為與其心理的對應關係,即行為的含義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喜歡對他人的行為和身體語言進行判斷解讀。但這時往往最容易犯錯誤,因為如果對行為心理學和身體語言掌握得不系統和不全面,運用起來也不熟練,就容易將他人的每個表情或動作分離開來,在忽視相聯繫的表情或動作以及大環境的情況下,孤立、片面地解讀他人的行為和身體語言。這就好像在聽人說話的時候,只聽隻言片語便做判斷。沒有獲得全部信息就做的判斷勢必會產生偏差,這種以偏概全的錯誤是人們所常犯的,要注意避免。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身體動作如果作為有特殊目的的動作來使用,那麼就不能再作為一種肢體語言的信號來理解了。比如撓頭所表示的含義有很多:尷尬、不確定、健忘或者撒謊等,但是有些時候人們撓頭是因為刺癢或者去除頭屑。而要判斷人的行為動作是單純的身體反應還是有其心理意義,就需要聯繫當時人的一系列表情、動作以及所處的環境來考慮。

其實,行為和說話一樣,是一種語言,也有詞組、句子之分,每一個表情或動作就好比一個單詞,而每一個單詞的含義都不是唯一的,它的具體含義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很多人在機場都會做出「揮手」這個動作,那麼這是代表告別,還是代表「我來接你回家,我在這兒」呢?對此,我們可以根據其表情是充滿離別的悲傷,還是洋溢著重逢的喜悅來判斷。只有當你把一個人的行為、身體語言放到當時的情境中,聯繫其他動作、表情來解讀的時候,才可能徹底弄清楚它的含義。

在解讀人的身體語言、人的行為和心理的聯繫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而要用聯繫的、全面的觀點來對待。

2. 解讀行為時要注意一致性

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位自稱婚姻生活相當幸福的女士來找他做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進行過程中,談到自己的婚姻時,這位女士臉上總是洋溢著看上去非常幸福的笑容,但同時她不斷地將她的結婚戒指取下然後又戴上。弗洛伊德注意到了她的這兩個完全不一致的行為,由此這位女士的婚姻並沒有她說的那麼圓滿。而後來果然有消息傳來說這個女士的婚姻出現了問題。

我們在解讀他人行為時,也應像弗洛伊德一樣注意其動作、表情的一致性,通過對方的行為來洞悉其心理,然後再用其他行為表現來驗證自己的判斷結果。如果所有的行為都是一致的,那麼判斷是準確的;反之,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和解讀。

1998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發表「與萊溫斯基無染」的聲明時,眼神堅定、表情坦然,是一種真誠的表現,但他的手卻指向了與眼神相反的方向,他的行為存在矛盾的地方。由此一些專家判斷克林頓在說謊,而事實也證明他的確與萊溫斯基有染。

因此我們在解讀行為時,一定要注意其一致性,這樣做出的判斷才能更加準確。

3. 行為要結合語境來理解

最後,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人的行為和身體語言同樣要結合當時的語境來進行解讀和理解。同樣的行為和身體動作,在不同的環境中代表的含義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如果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你看見某個人坐在車站等最後一班公交車時,雙臂緊緊環抱於胸前,雙腿也緊緊地夾在一起。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應該知道,他之所以擺出這種姿勢,是因為他感覺到寒冷。但是,當你和某人隔桌而坐,而你又試圖向他闡明自己的一些觀點的時候,面對你的說辭,對方擺出了一個和上面那個男人一樣的姿勢。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明白,對方其實是想借此告訴你,他對你的話持否定的態度,或者說他對你的觀點不能接受,你還沒有說服他,至少沒能讓他有所觸動。

解讀身體語言和行為,我們在充分發揮自己的敏感、細心等先天優勢的同時,還要遵循注意其出現的語境、與他的身體語言和行為的一致性、連貫且聯繫地解讀等原則,這樣才能將行為解讀得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