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絕非偶然 > 第一本著作 >

第一本著作

我最喜歡的課是面向一二年級本科生開設的「社會心理學導論」。很高興我是第一個喚起他們心底對社會心理學熱望的人。但在得州大學,我對現有教材越來越不滿意了。不是因為它們學術含量不高,也不是因為寫得不夠嚴謹準確,更不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圖表和參考文獻。恰恰相反,現有教材在這些方面都無可挑剔。但這些教材都沒有討論學生們最關注的問題——越戰、種族歧視、政治暗殺,以及其他影響他們生活的重大事件。難怪大多數學生覺得教材既乏味無趣,又與自己毫無關係。

我整日抱怨教材不好,耳朵聽出老繭的一位助教有一天對我說:「您為什麼不自己寫本教材呢?」我立即對此嗤之以鼻,頗為自負地回答道:「我是一名科學家,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寫教材上。」我雖然沒寫教材,但我圍繞自己喜歡的主題寫了幾篇隨筆,以個人視角將實驗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聯繫起來,並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把這幾篇隨筆作為課程指定教材的輔助閱讀資料。那時我尚未意識到,其實這已經是一本社會心理學教材的雛形。這本薄薄的、但頗有份量的教材名為《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

因為當時沒打算當做教材來寫,我完全由著自己的興趣,採用自己的語言風格和第一人稱,彷彿直接與學生交談。在第一章,我無比自豪地闡述了「阿倫森第一定律」:舉止瘋狂的人不一定是瘋子。這只是諸多阿倫森第一定律中的一條,並不存在阿倫森第二定律。我以命名「第一定律」的做法自嘲,不過所闡述內容本身是極其嚴肅的,反映了我對社會心理學本質的看法。換句話說,我認為社會情境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強有力的影響:能讓理智者變瘋狂,讓品行端正者行不義之舉,讓聰明人干蠢事,讓勇敢者變懦弱。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就很容易斷言這些行為是由行為主體的某種性格或心智問題引發的。

1972年《社會性動物》出版後大獲成功,令我非常開心。如今該書已經修訂到第11版,被翻譯成14種語言,獲得了很多獎項。我自然喜歡來自同行的讚揚和反饋,但最讓我興奮的是,有很多人寫信告訴我,正是因為本科時讀了《社會性動物》,他們才決定成為一名社會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