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生活 > chapter 3 把自己修煉成生活中成熟有魅力的人 >

chapter 3 把自己修煉成生活中成熟有魅力的人

在那些喜歡逃避責任的人眼裡,困難就是他們最好的擋箭牌。你也許聽過許多人把失敗原因歸咎於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事實上,就算這些人真的接受了大學教育,他們仍能為自己找出許多理由。

成熟,從勇於擔當開始

有一天,我正在學走路的小女兒達娜想將客廳的一把小椅子搬到廚房去,因為她想站上去拿冰箱裡的東西。我看到這一情景,急忙衝過去,但還是沒能阻止她從椅子上摔下來。我走過去扶起她,看她摔傷了沒有時,只見她朝那張結結實實的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腳,並且還十分生氣地罵道:「都是你這壞傢伙,害得我摔了一跤!」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一下幼兒的生活,一定會聽到或見到更多類似的情形。在孩子們的眼裡,他們的這種行為是極其自然的。他們喜歡責怪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是毫不相干的人物,似乎這樣做就可以減輕自己被傷害的痛苦。他們的這種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但是,如果一直將這種反應行為模式和習慣持續到成人期,那就需要重視,因為它會為你帶來許多麻煩。自古以來,人們就普遍存在著一種委過於人的不良傾向。偷吃了禁果的亞當,最後把過錯全都推向了夏娃:「都是那婦人引誘我,我才吃下去的。」

一個人要讓自己變得成熟,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學會承擔責任。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面對生命中的許多責任,在受難或跌倒的時候,絕不可像孩子一樣去踢椅子出氣。

為什麼生活中有如此眾多的人喜歡讓他人去承擔責任呢?細想一下便會知道,因為責怪別人比自己承擔起責任肯定要容易得多。想想你自己是否經常喜歡責怪父母、老闆、師長、丈夫、妻子或兒女,我們甚至喜歡責怪先祖、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上。

在不成熟的人眼裡,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而且是外部環境的理由,通過這些來解脫他們自身的某些缺點或不幸。比如,他們的童年極為窮困、父母過於貧苦或過於富有、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教導方式過於嚴格或過於鬆懈和健康情況惡劣等。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人埋怨丈夫(妻子)不瞭解自己,或是命運與自己作對——你有時不禁要感到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要一起起來欺負這些人呢?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從沒想過要怎麼去克服困難,而是先去找一隻替罪羔羊。

英國的都鐸王朝中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習俗,就是王室的小孩都請有一名所謂的「挨鞭子的男孩」。由於冒犯皇族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王室的小孩也不可隨便侵犯。但小孩難免都有頑皮不守規矩的時候,為了讓屬下謹守不冒犯皇族的規定,便用錢請來一個「替罪羔羊」,以承受王室小孩應受的責罰。據說這種職位還相當熱門,許多人都搶著要做。這不僅是可以支領薪水,也是以後可以進一步進入王室工作,因此許多人都熱衷於去做這個「工作」,還把這當作追逐的目標。

當然,這種職業現在已經不存在,但對許多幼稚或不成熟的人來說,這種「替罪羔羊」的形式仍然存在。假如他們找不到人可以當作責怪的對象,還可以責怪多變的時代、國際形勢的混亂、現代生活的不安全感及其他聳人聽聞的情況等。

在我班上曾經有一名學員跑到辦公室來找我。那天,我們的課程是訓練學員記憶別人的姓名。那位學員向我這麼說道:「我希望你不要指望我能記住別人的姓名,這正好是我的弱點,我的記憶力一向都不好。」

「為什麼呢?」我問道。

她回答:「這是我這個家族所遺傳的。我家族的記憶力一向都不好,所以,我也不期望在這方面有什麼改善……」

我誠懇地說:「姑娘,你的問題不在遺傳,而在一種惰性。因為你認為責怪家族的遺傳要比努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要容易得多。你現在坐下來,我可以證明給你看。」

在她坐下來之後,我幫助她做了幾個簡單的記憶訓練。由於她十分專心,因此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然,要她改變原有的觀念還需要一些時間。由於她願意接受我的建議,終於克服了記憶上的困難,記憶力得到了大大改善。

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為人父母者,除了記憶力衰退之外,還有各種大小事情會受到兒女的抱怨。舉例來說,我認識一名年輕女孩子,她常常抱怨她的母親使自己的一生受到了影響。

原來,這個女孩在幼年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重擔落在母親身上。母親只得外出工作,以維持生活並教育年幼的女兒。這位母親非常能幹,又非常努力,後來成為極有成就的女實業家。在這期間,她細心照看女兒,讓女兒受最好的教育,然而結果卻不是母親所想看到的。女兒把母親的成功視為自己前進的最大阻礙!

這名自認為很可憐的女孩子稱:自己的童年完全被毀壞了,因為她無時無刻不處在一種「與母親競爭」的生活環境裡。她的母親迷惑不解地說道:「我實在不瞭解這孩子。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工作,為的就是想給她創造更好的條件。但從實際看來,我的這種行為只是給她增添了一種壓力。」

令人稀奇的是,像喬治·華盛頓雖然沒有高貴的出身和功績顯赫的父母,但他卻照樣能推動歷史,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亞伯拉罕·林肯幼年的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一切須靠辛勤勞動,這沒有對他產生什麼不良影響。而且林肯也沒有想著去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在1864年作過這樣的陳述:「我對美國人民、基督教世界、歷史,還有上帝最後的審判——均負有責任。」

林肯的這番話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勇敢的宣言。除非我們也能在其他人面前以同樣的勇氣承擔自己的責任,否則我們不能算是成熟的人。

著名醫師威廉·戈夫曼寫過一篇極精彩的論文《乳兒精神病學》。文中提到目前日益增多的「心理密醫」是如何把大家寵壞了。戈夫曼醫師指出,許多向心理醫生求助的人,通常喜歡為自己的弱點及與世俗格格不入的行為找出一個心理學上的借口,這樣他們就彷彿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安慰。當心理學一直為那些不能面對成人世界的人尋找托詞的時候,更有許多人繼續把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歸咎於各種外界因素。

如果你看過《聖經》對耶穌事跡的描述,你便會明白耶穌最引人注意的品質之一,便是他擇善堅守、毫不妥協的性格。當有人找他幫忙或醫病的時候,他不會浪費時間去細查對方的潛意識,或去找出何人或何事該為此人目前的困境負責任。「拿起你的被褥回家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已被赦免……」耶穌說。

耶穌要表示的態度很顯然:把人的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憐的深淵。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參觀一個書展。那位朋友時常誇耀自己對現代藝術的知識掌握得多麼精深。當時,我看到一幅畫,畫風十分潦草,便無意中說出自己對這幅畫的感受:「我家裡有個3歲的小孩,說不定可以畫得比這好。假如這是藝術,我便是米開朗琪羅了。」

這位朋友回答道:「你對人類精神的痛苦,難道沒有絲毫感覺嗎?這位藝術家所要表現的,是原子時代人類精神上的壓力與迷惑。」

不錯,就連一位畫得不知所云的藝術家,也可以把自己的無能歸罪於原子時代!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假如原子時代能為人類帶來任何希望或滿足,而不是破壞或死亡的話,那麼我們需要的是堅強、成熟的個人,即那些能夠,而且願意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人。

困難不等於不幸

歷史上,許多舉世聞名的人物都有身體上的缺陷。如拜倫爵士長有畸形足,朱利亞斯·愷撒患有癲癇症,貝多芬後來因病成了聾子,拿破侖則是有名的矮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小兒麻痺症患者,而海倫·凱勒更是從小就又聾又盲,包括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這位名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又有幾人不知?

在我家附近,有一位名叫愛德華·道喜的人在經營一家租車店,專門出租高級客車。我十分欣賞他。他很喜歡聽人講話,心胸開闊,又積極接受新事物,具備多項才能。有一次,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偶然談到一個話題,我們認為那些偉人和成功者通常也都是能夠克服困難的人。接著,愛德華問我:「你聽說過一個叫納達尼·包德齊的名人嗎?」

我問他此人是不是非常精通航海術。

愛德華回答:「是的,就是他!納達尼·包德齊生於1773年,享年65歲。他從懂事時起到10歲,大部分是以自修的方式學習,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閱讀牛頓的《數學原理》。10年之後,他已經算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數學家了。由於喜歡航海,他又開始學習航海術。據說,在一次航程裡,他教導全體船員(包括船上的廚子)如何用觀察月亮與星座的關係來計算船舶的位置。後來,他寫了一本非常經典的有關航海術的書。這對一個幾乎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你難道不這樣認為嗎?」

對於愛德華的觀點,我給予了強烈的贊同。包德齊的確是個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的人。也許沒有人告訴過他:「要想當一名科學家,大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訓練。」因此,他能不顧一切向前衝,並且用自學的方式得到各種必要的知識。對納達尼·包德齊或愛德華·道喜這類人來說,困難根本就算不上什麼,他們從來就不會將困難放在眼裡。

洛埃·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極富鼓舞性的傳記《一個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門口》,這篇故事的主人公叫艾莫·赫姆。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維,當時他的醫師如此說道:「這嬰兒活下來的概率不大。」

但是赫姆還是活了下來。

他28歲的時候,成了衛理公會的傳道士。他曾歷經兩次致命的事故,都沒有因此對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引起有名的巧克力製造商約翰·惠勒的注意,在經濟上幫了他不小的忙。

幾個月過去後,這位倒在死神門口的傳道士,順利地出了院。

艾莫·赫姆開始興建教堂,募集傳道基金,並時時幫助當地的學校和醫院。

這名「單肺」傳教士募集了將近300萬美元,以從事他認為有意義的慈善活動。他到了69歲的時候「告老退休」,但還是選擇繼續從事其他工作。

此後,他舉辦了上千次的布道、寫了兩本書、為教會和其他慈善機構募集了50萬美元,並且擔任20餘所專業學校的董事,個人捐助5萬美元以興建在加州大學附近的一所教堂。

90年來,他雖然因右半身嚴重受傷而時常痛楚不已,但他還是沒有向死神屈服。

艾莫·赫姆從不知「缺陷」這兩個字的意思。他只知道自己有生命,而且這生命是有它的目的的。

他一生中積極工作,拚搏進取,並使自己的名字成為「勇氣」的代名詞。

在那些喜歡逃避責任的人眼裡,困難就是他們最好的擋箭牌。你也許聽過許多人把失敗原因歸咎於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事實上,就算這些人真的接受了大學教育,他們仍能為自己找出許多理由。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則不會如此,他們不會找借口去逃避困難,而是去想盡辦法克服、戰勝困難。

一次工作上遭遇了一些阻礙後,亞歷山大·貝爾就向朋友約瑟·亨利抱怨,認為那完全是由於自己缺乏有關電機方面的知識。約瑟·亨利是華盛頓區一家工學院的院長,他雖然同意貝爾的說法,但並沒有這樣對貝爾說:「真不幸,亞歷山大,你沒有機會學習電機課程,實在是太可惜了!」

他也沒有告訴貝爾該如何向父母請求幫助,或如何去申請獎學金。他只是簡單地對貝爾說:「去讀吧!」

亞歷山大,貝爾果然去攻讀有關電機的課程,最後對傳播科學也作出了自己非常大的貢獻。

卡爾頓·葛立夫住在新澤西州,是個生意人。一天,他開車經過莫裡鎮的一個十字路口,正好遇見一名盲少婦牽著一條狗要穿過街道,卡爾頓急忙踩住剎車,將車停了下來。

車停下來沒多久,一名陌生男子來到了卡爾頓的車旁,原來他是那名少婦的訓練師。

這名男子解釋道:「以後請不用緊急剎車,就像剛才那樣。這條狗是訓練用來防止發生交通事故,因此,假如每輛車子都像剛才一樣停下來,狗會以為這是應有的狀況,而不會特別警覺。這麼一來,一旦有車子不這麼停下來,事故便會發生。」

這個故事在我內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因為那位訓練師言之有理,而且是因為得知那名少婦能採用這樣的訓練來克服自己的缺陷,繼續自己正常的生活。

不可否認,這些人都是具有成熟心靈的人。他們不會陷於自己的困難當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對它、接受它,然後想辦法加以克服、解決。他們不會去乞憐,不會絕望,也不會去找借口推脫責任。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太貧窮了。那麼,貧窮會不會是失敗最有力的理由呢?

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是愛荷華一名鐵匠的兒子,後來又成了孤兒;IBM的董事長托馬斯·沃森,年輕時曾擔任過簿記員,每星期只賺2美元。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沒有因為貧窮這一因素受到任何障礙。他們把心思都花在了工作上面,根本沒有時間去自憐或抱怨。

蕭伯納對那些時常抱怨環境不順的人感到十分反感。他說:「人們時常抱怨自己的環境不順利,因此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我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環境,可以製造出一個來啊!」

其實,如果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抱怨環境不好,當然就會把自己的過失推給「缺陷」或種種其他原因。在我年輕的時候,常因自己長得比別人高而氣餒不已。好幾年過去後,我才逐漸明白,長得高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是一件壞事,這完全是由你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假如別人富有,而自己比較貧窮;假如別人有兩條腿,而自己只有一條腿;假如自己長得胖、瘦、美、丑、金髮、黑髮、害羞或進取——無論哪一點使自己與眾不同,都很可能成為自己的缺陷——只要你自己承認這一點!

心智不成熟的人總是把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障礙,然後期望自己能受到特殊的待遇。心智成熟的人則不然,他們先認清自己的不同處,然後再決定是要接受它們,還是改進它們。

我們遭遇不幸時,只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接受它。我們的生活被不幸遭遇分割得支離破碎時,只有時間可以把這些破片撿拾起來,並重新撫平。智者在面對不幸時,懂得給時間一個機會。在第一次受到打擊時,整個世界似乎停止運行,而我們的苦難也似乎永遠沒有盡頭。但無論如何,我們總得往前走,去履行生命計劃中的種種目的。而一旦我們完成了這些生命中的種種運作,不幸所帶來的痛苦便會逐漸減輕。總有一天,我們又能喚起以往的快樂,並且感受到被愛護,而不是被傷害。要想克服與戰勝不幸,時間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但唯有我們敞開心靈,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才可以使自己走出痛苦的深淵。

我們應該記住,不幸遭遇並非是世界末日,有時候,它還是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的催化劑,會大大改善不利的狀況。它能使我們的才智變得靈敏,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印度的克裡士納說過這樣的話:「人的幸福結局,並非是平淡、安穩的喜樂,而是轟轟烈烈地與不幸抗爭。」

人的品格會因「轟轟烈烈地與不幸奮鬥」而變得更深沉、更多彩,也更豐盛。它會讓我們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處的潛能力。這些能力和資源都一直埋藏在人性深處,直到必要時才會甦醒過來,為我們所用。要想擺脫不幸的陰影,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便是去幫助別人。我認識一位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太太,她把自己個人的悲痛化為力量,去幫助其他陷於痛苦的人,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敬重。這位太太有一個從事飛行員工作的兒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公殉職,當時只有23歲。這位母親雖然為此感到十分悲傷,卻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她說:「我認識許多悲觀的母親。有的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有的則因為孩子得了痙攣性癱瘓無法正常為社會作貢獻。當然,還有更多婦女極想擁有自己的小孩,卻苦於無法如願。我有幸擁有一個好兒子,並且共度了23個歡樂的春秋。我會把這些快樂的記憶保留至生命的盡頭,因此,我要服從上帝的安排,盡可能支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她確實去做了。她不辭辛勞地安慰許多出征者,或是那些因兒子出征而需要幫助的父母。這是邁向成熟所學的第一課——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來幫助別人,你便不再將心思放在困擾自己的事情上。

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生命都擺動在幸與不幸、浮與沉、光明與黑暗的模式裡。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堆裡面,拒絕面對各種不幸,而不幸也不會因此獲得解決。苦難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樂觀堅強地去面對,才能表現出自身的成熟。

不成熟的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遇到麻煩事就抽身而退,不敢面對現實。許多小孩在遊戲的時候,常因自己沒有勝算便拒絕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會如此,他們會一試再試,直到成功時才肯罷休。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既然來到了這個世上,我們就得歷經一些苦難,正好像我們也歷經許多快樂一樣。或早或晚,生活都會告訴我們在受苦受難的經歷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國王或乞丐、詩人或農夫、男人或女人,當他們面對各種不幸時,他們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什麼年紀,不成熟的人會表現得特別痛苦或怨天尤人,因為他們不瞭解,諸如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實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下面是擺脫不幸的5種方法,希望每個人都能記住它。

(1)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讓時間去治療傷痛。

(2)採取行動以抵制困境。

(3)集中精神,幫助他人。

(4)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

(5)計算我們所擁有的幸福。

堅守信念,人不可輕言放棄

《如何度過一年365天》的作者約翰·席勒向人們揭示:「成熟必須靠學習得來,而且通常必須經過苦難才能學到。」這一觀點也正是李莉安·赫德裡所學到的教訓。

赫德裡太太在生活中是個快樂、平凡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一直風平浪靜,直到有天發生一場可怕的車禍,使她毫無防備地掉入深淵。

剛開始,醫生診斷赫德裡太太的脊椎骨斷裂。後來,根據X光顯示,雖然她的脊椎骨並沒有碎開,但骨骼表面仍因擦傷而長出刺狀物。醫生囑咐她臥床靜養3個星期,與此同時,還帶來另一個使人難過的消息。

醫生告訴她,由於她的脊椎骨有嚴重的僵硬現象,也許再過五六年,全身就會無法動彈。

赫德裡太太在描述當時的心情時,她是這樣說的:

「聽完醫生的話後,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潑好動,又從沒遇到過不順利的事。但現在,不幸終於發生了。臥床靜養的時間由3個星期延長到4個星期,然後是5個星期、6個星期……我的勇氣和樂觀在我聽到診斷後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恐懼……我感覺自己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一天早晨,我從夢中醒來,當時的思緒比以往都清醒。我告訴自己,我還有5年的時間,我可以為家人做許多事情。只要我繼續用藥物治療,並且有決心戰勝病魔,說不定還能改善自己的狀況。我不想毫無奮鬥便宣告投降,一定要盡可能勇往直前。由於我非常堅定這個信念,並且又下了決心立刻能有所作為,這麼一來,恐懼和無力感立刻消失不見。我掙扎著起床,想要立刻開始自己不尋常的新生活。

「我找了兩個字當作座右銘,時時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這是五年半以前的事。現在我去醫院做檢查,醫生告訴我脊椎骨的情況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下一個五年。醫生要我樂觀地對待生命,保持愉快的心境,並且繼續向前。這正是我的信念。只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鼓足信心勇敢地走下去。」

赫德裡太太的確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例證。她成熟的表現來自一個信念,並且根據這個信念所採取一系列行動。

如果我問你是否相信美國這個國家到處充滿著機會,也就是說,只要能力與精力許可,人人都能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你極有可能會回答一聲清脆而響亮的「是」,並且還會有別人在旁邊搖旗吶喊,表示贊同。但是,你相信到何種程度呢?假如你此時正失業在家,完全沒有收入,新的工作又沒有一點兒著落,你仍會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嗎?你不但相信,而且會採取行動以證明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嗎?

有人便十分相信,他住在密蘇里州獨立城的雷德街,名叫雷納·川伽。在1928年,川伽先生繼承了一筆價值10萬美元的產業。但在10年過去後,他卻宣告破產。這10年究竟都發生了什麼事呢?以下是雷納·川伽的口述:

「我父親不僅擁有成功的事業,而且為人慷慨。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只要我要錢,他都允許我用銀行的賬號開支票。到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更是精於此道。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錢的價值,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賺取,我唯一知道的是如何用父親的賬號去簽寫支票。

「我一直採取這樣的花錢方式直到父親過世。父親去世的時候,留給我一塊相當大、而且價值相當高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蘇里河下游靠近萊辛頓一帶。我開始以農夫自居,但沒過多長時間,大蕭條橫掃全國各地,我第一年的財務便呈現嚴重赤字。我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償還債務和填補銀行存款,但仍起不了大的作用,最後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由於我仍需要花錢,便又以同樣的方法陸續把田地抵押,並最終出售給別人。

「最後,算總賬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我知道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我要繼續活下去,就必須出去找工作——那是我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我感到非常痛苦與不知所措。

「一天晚上,我被噩夢所驚醒,也終於知道自己必須去面對事實。我對自己說,滑雪橇的童年日子已過,現在你已長大成人,應該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才行。起來吧,要起來工作!

「除了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外,我也開始找出自己究竟信仰什麼。曾經,我一直跟隨眾人的思想,認為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只要努力,便能達到追求的目標。現在,雖然正值蕭條時刻,工作機會不多,但我個人畢竟有一些特長。

「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張大學文憑,還有一些從失敗和錯誤中所得到的經驗和體會。現在,我需要的是採取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感歎自己的不幸遭遇或沉浸在悲傷中。

「對於我自身的情況來說,要想輕易找到一份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不能讓自己頹喪下去,我必須強迫自己用信心來取代恐懼和疑惑。我要相信這個國家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只要有信心、決心,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是這份信念在支撐著我,使我不輕言放棄。

「最終,這份信念得到了事實的證明。我在堪薩斯市的一家財務公司找到工作,並在那裡愉快地工作了4年。後來我把工作辭了,再度回到農地上。這一次,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逐漸擴大事業的範圍。我買進賣出,從中獲得不少利潤。我感激多年來失敗給我的教訓,這一次,我終於踏上了成功的大道。

「我先前失去的產業,都被我重新賺了回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這些寶貴經驗都傳給了我兩個兒子。這比只給他們財富要有意義。

「在經歷了如此多的事情後,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必須信仰某些事物。假如我們沒有就此信仰去採取行動,一切仍然是徒勞無功。只有信心而沒有作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川伽先生的故事是邁向成熟的最好典範:他從一個被嬌寵、不知責任為何物的男孩,在一夜之間認清自己不但要有所信仰,並且要因此採取行動來印證這個信仰。在此之前,川伽先生像一個幼稚的孩子一樣逃避現實,但是,他堅信著自己的信仰,使他能像成人一樣再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當然,我們要想使自己變得成熟,僅有信仰是不夠的。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強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至於臨陣退卻。除非我們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否則任何大道理與原則對我們都無濟於事。

有時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我們的行動和信仰也會產生矛盾。比如,有位婦女笑著告訴我,店裡的售貨員多找50美分給她。我問她是否打算把錢還回去,並向那位售貨員說明理由,她聽了非常不以為然。

她提高聲調急急地說:「當然不啊!多找零錢那是她的過失,當然得由她負責。想想看,如果是她少找給我錢,我不就吃虧了嗎?」

我們如果要檢驗這位婦女的誠實度,她當然就要自取其辱。她對售貨員的過失似乎採取幸災樂禍的態度,甚至到了不顧體面的地步。這種不磊落的行為,完全將她那不誠實的品格給暴露了出來。

人們的信念往往是依靠行動表現出來的。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是的,只有行為才是有效的。如果我們不表現出行動,則任何哲學理論叫得喧天價響,對我們也絲毫起不到作用。我們所結的果子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將失去它的真正意義。

我們一旦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應當付諸行動。

在夏威夷,有一個名叫保羅·瑪哈的建築承造商,他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他不但如此堅信,並且在行動中時時都有表現,因此事業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四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輕沒有經驗,因此處處碰壁,工作的機會非常渺茫。當時的社會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會遭到解聘,新手就別提了。瑪哈先生坦承道:

「我當時感到氣餒。但後來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給自己做。我借了500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築承造公司。

「公司雖然成立了,但是十分不景氣。你想一下,想要蓋房子的人,誰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但無論如何,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於到底。憑著這種信念和堅持到底的心理,我終於得到了幾筆小生意。

「第一筆生意是承造一棟2500美元的房子。由於經驗不足,估價不准,結果我賠進去200美元。但是,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彌補過來了。由於我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人生中這一堅實的坎兒。」

不錯,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為不能把信念轉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

沒有相同的玫瑰,你就是唯一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熱衷於園藝,還親手建立了一個有相當規模的玫瑰園,這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一天,我正陶醉在盛開的玫瑰叢中時,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這些玫瑰,粗看起來都十分相像,但是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它們朵朵不同,甚至屬於同種類的,開出來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樣。如生長的速度、花瓣曲捲的程度、顏色的均勻與否等,只要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朵都有各自的風姿。」

自然界是如此,人類的情形更是如此。亞瑟·吉始博士對古代的生活及民俗有著相當深刻的研究,他說:「沒有兩個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均有與眾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儘管構成人體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與任何人都不會雷同。

要想使自己邁向成熟地段,我們首先得瞭解並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基礎。除非我們真正把他人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我們本身的情形一樣,否則,我們很難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了。

當今社會,個性主義已遭到破壞,甚至已瀕臨滅亡。無怪乎我們現在對自己的獨特性已愈來愈沒有概念,甚至於採取與他人不同的行動也會感到恐懼。

當然,現代人非常渴望得到如何使自己變得「獨特有個性」這方面的知識,事實的確如此。姑且不論社會對我們的評定歸類、對我們順應群體的要求帶來什麼壓力,在內心深處,我們仍希望自己與他人能有所不同。

有許多人為了表達這種渴求、解除這種束縛,最終把自己送到了精神病院。還有的人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失落。

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治療這些疾病呢?如何才能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呢?如何才能使人們以更成熟的態度去認識自己呢?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三點建議。

1.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變得越來越緊張和忙碌,同時人們也愈來愈少有時間給自己深思的機會。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想辦法抽出時間來面對自己、認識自己。

當然,不同的人通常會採取不同的獨處方法。我有一位好朋友,他通常在人群擁擠的街道上,一邊散步,一邊冥思。「這種方法,可以使我達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來。」他這樣解釋道。

我非常喜歡教堂這個地方,在那裡我可以尋求到片刻的寧靜。這種方法可以安定神經,恢復精神,並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的清洗。

同時,我也非常喜歡與大自然接觸。由於現實問題的原因,我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散步或從事戶外活動,但可以獨自到花園裡走走,甚至坐在窗旁偶爾眺望窗外的藍天或樹木,都可以讓心靈得到極好的放鬆與休息。季節更換時,無論是面對一望無垠的風景,還是一片小小的土地,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同時也能使自己融入其中,變成大自然的一分子。

還有一些人比較喜歡在安靜的房間裡獨處,或用其他自我隔離的方式。總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時間出來,不讓自己受到任何干擾,如此才能好好體驗你自己,你的生活、信仰和種種行為,對自己有更為深刻的瞭解。

2.掙脫習慣的束縛

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把自己深裹在習慣或習以為常的無聊事件裡,在裡面窒息而不自知,同時人們又難以將其破除。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生命因此變得遲鈍、無精打采並且一點兒創新的能力都沒有。

我班上有一位學員,她是一位年輕婦女。一天,她把自己如何突破習慣束縛的經過向大家講述了一番: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沉迷於電視,每天晚上一回到家,就立刻打開電視機,然後一邊吃快餐,一邊看電視,直到該睡覺了,才關掉電視機。在平常生活中,我們很少去拜訪親朋好友,或閱讀書報,或到外面去參加各種活動。因為一想到因此要錯過某個電視節目,活動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朋友來登門拜訪,我們也經常表現得心不在焉,只盼望趕快回到電視機前面。有一次,我和幾個老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發現自己很難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所談的話題我一點兒都不懂。我很少到別的地方去,也很少閱讀報紙雜誌,我幾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喜歡看電視之外,我對其他活動一律不感興趣。

「我意識到這種行為有些過分了,便和丈夫提到這個情形,並告訴他,我們得想辦法改掉這個習慣。他非常贊同我的觀點,我們便開始計劃要如何去做。我們先報名參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間課程,也試著去打打保齡球;我們到朋友家拜訪,或到圖書館借書來看,並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我為自己擺脫了壞習慣感到很高興,從中也發現,這無論對工作還是婚姻,都產生了很大作用。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與他人的交往也變得更親密、更有意義。」

這兩人原本深陷在習慣的沼澤裡,不能自拔,但經過兩人共同努力,他們終於把自己拯救了出來,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新生。

3.用熱忱與興奮去追求

1878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寫給妻子的一封信裡,有這種思想的最佳表現:

我經常想,為一個人的品格下注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態度來,尤其是發生某些特別事件的時候,使他能感覺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來。在這種重要時刻,通常會有一種聲音在他內心深處吶喊:「這是真正的我啊!」

這也就是說,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面目呈現出來。因為,感覺到「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正是最讓人感到興奮的事!

或許這種興奮與觀念、性格或某種客觀情況有著一定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興奮本身能讓我們擺脫掉習性、厭煩和壓抑,然後讓我們整個人得到充分的展現。

我們能否在工作或事業上取得成就,興奮的品質在其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情緒的動力是促成我們前進的力量。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說:「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裡,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亞伯頓爵士並非表示專業技術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認為:熱忱這種興奮,能使一個人把專業技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我在自己44年的演講教育生涯中發現,人們在演講的時候,效果的好壞應當根據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的熱心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哪方面的內容,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與自己對題目感情的強度完全成正比。

興奮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愛就是一種。有部叫《瑪蒂》的電影,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全新的天地。

還有一些人認為,興奮也可以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耶魯大學的威廉·林恩·菲爾普教授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其中就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變得又興奮、又愉快。

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也正是心靈的成熟過程。除非我們先瞭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瞭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瞭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最新詮釋。

正視不完美,你就很完美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適當程度的『自愛』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我十分贊同布蘭敦醫師的觀點。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這是表示「充滿私慾」的自我滿足嗎?顯然不是的。這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動機與個性》的作者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寫道:「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有人發問: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個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的消極態度。

亞瑟·賈西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他始終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瞭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著作《面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全美醫院的病床上,有半數是在情緒或精神上出了問題的人。據相關調查表明,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和平與自己相處。

在這裡,我不再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要表達的觀點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能使我們的靈魂染上疾病。我還堅信,人們的精神之所以出現迷亂,就是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的支撐。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這一發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現今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念,它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還向人們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隘的管理、單調的例行公事、強制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為,則須看他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種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生活中對自己表示不喜歡的人,表現的症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有利於進步。但如果不把握好這其中的分寸,則會使我們的積極行為受到嚴重影響。

許多年前,有位女學員與我談話,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講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她說道:「當我站起來演講的時候,立刻意識到自己笨拙、膽怯。班上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我一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了繼續講下去的勇氣。」

她接著又十分詳細地對我分析了她的弱點。

我告訴她:「不要只想著自己的缺點。要知道,並不是缺點使你的演講不成功,而是你沒有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

事實的確如此,並不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裡有許多歷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是誰會在乎這些缺點呢?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由於它們的優點那麼顯著,以至把缺點掩蓋了。我們愛身邊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根本不在乎其缺點。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學會,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質上,培養優點,克服弱點,如此才能不斷進步並走向成功。當然,我們也會隨時出現一些閃失,但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為了能夠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自己面對自身缺點時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盡心盡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須瞭解一個事實:沒有人能永遠達到百分百的成功率,包括我們自己。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則是愚蠢至極。

我曾經參加了一個組織,其中有位女會員非常崇尚完美主義。她對每件事都力求精確,因此凡事不肯委諸他人,事必躬親。她連做個小小的報告都要費許多時間研究;至於演講,就更要準備得精疲力竭為止。她非常不喜歡別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請客她都要事前計劃得盡善盡美。最終的結果呢?她終於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而她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冷酷的、機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點歡樂、自在或溫情。這樣的完美,有誰會喜歡呢?

不可否認地說,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自我主義。那表示: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做好;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超越別人的地步。

身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從而會痛恨自己,討厭自己。

在這裡我們建議,千萬別這麼苛待自己。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鬆,取笑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會去喜歡自己。

在上面一節我曾提到,要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殊不知,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里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人們常習慣在晚上休息時冥想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苦思冥想的習慣,對於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無疑是一種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別人喜歡與我們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襲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如果我們要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顯然會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和諧、平等關係。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

別讓你毀在不會說話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在不斷地給他人製造乏味,令人生厭。這種行為說不上什麼罪過,也不算什麼不軌,卻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損害。而且我們生活的世界也無法將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絕開來,使它們不至總是糾纏我們。現在的醫學十分發達,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但至今似乎仍沒有聽說,有可以治療「令人乏味」這種疾病的藥方。

面對「令人乏味」這種疾病,如果預防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那麼,在治療這種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診斷出該疾病的原因。現在先來分析這「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產生的條件或方式。

以下幾種情況最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事先瞭解在自己身上是否發生這些情形,並在今後加以避免,那不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嗎?

1.說話不把握重點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篇作品,是模仿一個嘮叨乏味的人,如何漫無邊際地描述一件事,卻從沒有講到要點的經過。故事是這樣的:

「啊,我跟你講過我到西部參觀哈比印第安村的事嗎?我們是星期五早上出發……啊,不,應該是星期四。我告訴過你我們得星期四走,因為星期三我要去看牙醫。我上面的牙有點鬆動,必須讓牙醫幫我修理一下。那個牙醫真是囉唆,嘴不停地講個沒完沒了。幸好他還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過他。說到我的上司,他真是個怪人,做什麼事總要依靠我,因為他老是心不在焉。有天,我對愛拉說:『愛拉,假如我哪天不幹了,你想我的上司會怎麼辦?』愛拉回答說:『假如你辭職不幹,我就要回家去找媽媽了。』這不是很幼稚嗎?

「結果,你一直都不知道那個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甘當「啞巴」

這種典型的人,比起健談的人當然佔少數,但也非常值得一提。

當你絞盡腦汁想要找出一個意氣相投的話題來當作談話的資料,卻發現完全是對牛彈琴。你試了又試,想要使他講出一些東西,但你看到的只是一張沒有表情的臉,或聽到幾聲單調的「哦」而已。如果你算幸運的話,或許可以聽到一句比較具體的問話——「是嗎」以作為你「單人秀」的獎品。

這種人似乎不存在一點兒感性心理。想從他身上挖掘出什麼智慧或禮貌性的反應,就像到外星球去發行股票一樣困難。他們不會對你或是你的話題感興趣,只會永遠保持那種馬鈴薯似的安靜,絕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3.不停地談論小孩或寵物的事

「你的小孩好嗎?」作為一句最普通的問候語,卻最會招來人們的反感。

這類型的問候語通常不具什麼價值,但只要一打開話匣子,你便得枯坐在那裡,讓滔滔不絕的話題把你淹沒。這類談話內容通常是這樣的:

「你可知道,邁克近來不好好吃早餐了。昨天,他把整碗麥片倒翻過來,蓋在自己的頭上。你看,真是調皮透頂了!於是,我打電話給小兒科醫師。醫師問我有沒有試試看把麥片加點香蕉。但奇怪的就是,邁克從來就不喜歡吃香蕉。當然,他是比同齡的小孩長得快,我們附近沒有一個小孩像他這麼有表達能力,真是奇怪!對了,前幾天,他還把桌巾從桌上拉下來,然後用那對漂亮的黑眼珠子望著我,說:『邁克拉拉。』我和他爸爸差點笑死了。」

像這種沒完沒了的說話方式,聽到這裡,相信你也會崩潰。

令人無奈又可恨的是,這種人能夠把各種話題輕而易舉地引到他所想要說的方向,無論是多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都能馬上「言歸正傳」。你若想岔開話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只喜歡談自己的寶貝孩子。

實際上,這些都是心靈不成熟的人的表現,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交友的重要法則——為別人著想。

4.不管談的話題是什麼,都一直在爭論

與這種類型的人談話時,任何話題都會像回力球一樣,反彈打到你臉上。

這類型的人似乎知道每件事的結果,並且能斷然用幾句話,便很有效率地結束任何討論,使別人沒有第二次發言的餘地。假如你同他有不同的觀點,他會毫不客氣地站起來反駁你:「天啊,你瘋了嗎?難道你不知道這事早經證實,就是……」

這種缺乏情趣與理性的人,其實也是不成熟的表現。麻煩的是,他們總會告訴你一些武斷的、魯莽的事,而且這些事也不是你特別感興趣的。

對於這種人,只有一個應付方法:就是無論他講些什麼,你都要點頭表示贊同。否則,就會開始一場消耗戰,將你折騰得精疲力竭。與這種人交談,你很難期待能彼此討論或交換看法,因為他只注意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說清楚,並且像法律那樣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5.永遠唱低調的人

這類型的人對於任何事都表現得十分悲觀。在他們眼中,這世界簡直像地獄一樣。他們對人生沒有什麼指望,認為人世間到處是傻瓜、騙子和各式各類惡毒的人,甚至還會認為氣候也變得更壞了。

如果你與這種人在一起交談,可以說,談不到10分鐘,你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地感染上這種低調,變得悶悶不樂起來。因為這種氣氛跟壞天氣一樣,具有不良的影響力,無論你自己的情緒有多好,只要氣候一變,就會很難掙脫風暴的糾纏。

上面我們所論述的這些令人苦惱的人士,最讓人無奈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言談令人生厭。正如我們所說,沒有人會故意惹人討厭。這些人,他們認為自己是聰明伶俐的社交家、是各種集會的活力源泉、是提供情報或珍貴信息的人。也許你和我正是這一類型的人,只是自己還沒有發覺罷了。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這類狀況還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我們留心觀察,隨時警覺,應該能及時挽回我們的聽眾。

比如,在我們演講的過程中,有些聽眾會現出不自然的微笑或眼神。如果我們正滔滔不絕地談到自家的孩子如何討人喜歡時,發現聽眾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的樣子,那時我們就要懂得趕快把話題打住,或是讓對方也有機會談談他們家的孩子。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對方開始偷偷地看手錶。假如,他們開始用力甩手錶,或是把手錶拿到耳朵旁邊,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更明顯了。

如果你那時不立刻停止話題的話,就要明白對方已開始在內心嘀咕,甚至開始咒罵了。對於公開演講的人士來說,更應該隨時注意這種面部的「晴雨表」。

此外,還有一項不可忽略的警示,那就是飄忽的眼神,那是對方對眼前的話題不感興趣的象徵。

此時或許你會問:以上談到的問題,與心靈的成熟究竟有何關係呢?

我們可以以此為答案:言語乏味可以顯示出說話的人缺乏智性、想像力和對人的敏感性,而這些特性都是完善健全人格、能對別人有正常反應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言語乏味的人由於不能使別人瞭解自己的基本需求,並得到滿足,因此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很難去瞭解並滿足他人的需求。為了使內心的空虛得以補償,這種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瑣事上面,並且還會對這些瑣事過分關注。

可以說,他的精神與他的溝通方式一樣毫無趣味。言語乏味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種情形,也是人格不再完善的一種現象。

一個人如果是心靈成熟,或心智繼續成熟,就能與人討論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厭。因為凡是由他處理的事,都會變得有意義。同樣的事,言語乏味的人處理起來毫無趣味,但成熟的人卻能將其變得活潑而富有朝氣。

喜歡與你相識的每一個人

年少時,我有一種愚蠢的心態,既渴望友情卻又想和別人保持距離。我這種心態正和大多數人一樣,既想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卻不肯花時間來讓別人接受自己。

生活中,我經常聽到許多這樣的抱怨:「沒有人會對我感興趣」「別人並不想認識我」或是「我性情過於羞怯,很難引起別人注意」等。

不錯,別人為什麼要接近、喜歡你呢?這世界沒有任何人有義務非要喜歡你或我。有什麼特殊理由別人會特意選中你?除非你具有他們所喜歡的特質,否則他們沒有必要接近你。

中國的孔子有句名言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有沒有愛我們,而是我們值不值得被愛。」與他人相處時,要想贏得別人的友誼或感情,先不要擔心別人是否喜歡我們,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態度,並提升能夠讓別人喜歡你的品質。

瑪麗安·安德遜曾生動地描述過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時事業失敗,十分潦倒,幾乎準備放棄歌唱生涯。後來,憑借心靈的追求,她逐漸恢復勇氣和信心,準備繼續為自己的事業奮鬥下去。「我要再唱下去!我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我要繼續追求完美!」她這樣對自己的母親說。

母親聽到後,高興地回答道:「很好啊!這是很好的志向。但是,你必須知道,人在成就偉大的事業之前,必須先學會謙卑。」瑪麗安聽後深受感動,因此決心在音樂造詣上「力求」完美,而不是「想要」完美。「謙卑先於偉大。」這是母親送給她最美的禮物。

大家都知道,人們在玩高爾夫球時,眼光通常都集中在球上。我在向學生教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時,通常告訴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傳達的信息上面。假如你做事過於在乎結果的話,就容易產生緊張、害怕、表達不良等副作用,反而達不到你的預期效果。

我個人也是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這個教訓。過去,我膽子小,經常受人欺負,如餐館的侍者、計程車司機、火車站的腳夫等,都經常喜歡嚇唬我。此外,我非常不喜歡,也非常害怕公開演講,要我站在眾人面前講話,簡直比登天還難。

許多年前,我在準備發表一場演講時,打聽到當時的聽眾相當難纏。我事前與一位好朋友一起用餐,不自覺地就將緊張情緒表現了出來。我神經兮兮地問那位朋友:「假如聽眾不同意我講的話,怎麼辦?假如他們不喜歡我,該怎麼辦?」

朋友回答道:「不錯,他們為什麼要喜歡你呢?你能給他們幹什麼?你認為自己要講的話很重要嗎?」

我承認那些東西對我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朋友繼續說道:「很好。我倒不覺得聽眾是否喜歡你有多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想表達的信息傳達出去。至於他們喜歡或討厭你,你又何必在乎呢?至少,你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經過朋友的這一番指點,我改變了自己對整個演講的看法。現在,每當準備發表演講時,我都會在事前先靜心禱告:「神啊,求你幫助我傳達出對這些聽眾有益的信息來,讓他們有所收穫,滿心歡喜地回家。」對我來說,這樣的禱告非常有用,而我也的確希望能對聽眾有所幫助。這樣的禱告讓我變得謙虛,使我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傳達某些信息的演講員,而不是要顯露自己的學問或風采。我要展示的是那些對聽眾會產生一定鼓舞性的思想,並希望對他們的生活作出幫助。

得到友誼的最佳方法,是必須注重施予,而不是獲得,也不是靠一時的吸引或哄騙。所謂贏取友誼的能力,並不是指勾肩搭背、與人攀談、動作滑稽或講些逗趣的笑話等。那應該指的是一種心境、一種處世的態度或是一種願意把自己的愛、興趣、注意力及服務精神獻給他人的願望。我的一位朋友就將這點做得很好。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叫荷馬·克洛維。在人際交往上,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凡是遇到他的人,無論是百萬富翁、清潔工、婦孺老幼,都會在第一次相處中對他產生好感。為什麼呢?克洛維既不年輕,又不英俊,更不是百萬富翁,他有什麼可以吸引人的魅力呢?很簡單,因為他一點也不矯揉造作,並且能讓別人感覺到他內心的真誠。

朋友家的僕人會特別用心地為他準備餐點,小孩也會爬到他的膝上,而且,假如有人宣佈:「今晚荷馬·克洛維會到這裡來!」那麼,當天參加宴會的人一定是滿滿的。除了朋友間深厚的感情之外,荷馬·克洛維的家人也都十分敬愛他。他的妻子、女兒,還有好幾個孫子孫女,全都非常喜歡他。

這位作家究竟是用什麼方法來贏得這種幸福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待人誠懇、熱愛人類而已。對他來說,對方是什麼人,或做什麼事,他都不會在意。每個人在他面前都具有重要意義,每個人都值得他去付出關愛。每次遇到陌生人,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像老朋友一樣交談起來。在這其中,並不只談自己的事,而是盡量談對方的事。他由問問題,可以知道對方是從哪裡來,做什麼事,有沒有什麼家人等。他不會嘮叨個不停,只是向對方表示自己的興趣和關心,從而增進彼此的友誼關係。

面對這樣熱心的人,相信每個人都會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正像約瑟夫·格魯大使所說的:「外交的秘訣僅在5個字:我要喜歡你。」

荷馬·克洛維從不擔心要如何結交朋友——因為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不在意別人是否喜歡自己,而是一心一意去喜歡別人,結果反而達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