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意識光譜 > 第二版前言 靈性的覺醒 >

第二版前言 靈性的覺醒

從我撰寫《意識光譜》至今已經快20年了,而這20年讓我越來越確信這卷書基本信條的正確:存在和意識都是以光譜的形式存在的,涵蓋了從物質到肉體到心智再到靈魂、靈性的一切。而且,雖然從某種觀念上講,靈性是存在光譜中最高的維度或者階層,但它也是整個光譜的基底或者條件。靈性彷彿既是存在階梯中最高的台階,也是製作整個階梯所使用的木材。靈性既是全然內在的(就像木頭一樣),也是全然超感知的(就像最高的階梯一樣)。靈性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從內在角度來看,靈性是所有條件的條件、所有存在的存在、所有本質的本質。就這點而論,它既不會演化也不會退化,既不會成長也不會發展,既不會增進也不會消退。它只是表象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本性——完美的自性。你無法與內在的靈性交流,也無法觸及它、無法與它交換思想,因為它無所不是。它全然出現在時空中的每一點上、全然存在於此時此地,因此我們的雙腳在哪裡,內在的靈性就在哪裡。

可是,從超感知的角度來看,靈性則是我們自身成長和演化的最高階梯。它是我們必須努力領會、理解、聯繫、認同的東西。只有在經歷了大幅度的成長、發展、演化以及內在努力之後,我們才能夠開始理解靈性,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一開始便因達成圓滿,而理解終極認同,並實現終極認同。換句話說,只有站在階梯中最高的台階上,我們才能意識到製作整個階梯時所使用的木材為何物。

這就是靈性的悖論:既完全展現(就像存在的根基一樣),又有待認識(就像我們的最高目標一樣),而它就隱含在這句矛盾的禪語背後:如果領悟靈性的過程中需要任何戒律的話,那麼遵守戒律之時,便意味著靈性的崩壞。但是,如果領悟靈性不需要任何戒律的話,那麼一個人就永遠只能這樣懵懂無知。換句話說,雖然從內在角度看,靈性就是「是」或「在」,但從其超感知的角度來看,靈性卻是演化或發展的。雖然整個表象世界依然全然根植於靈性,但它也努力地喚醒它自身的靈性,努力以靈性的方式認識靈性,努力從時間的夢魘中甦醒過來,立足於永恆。在全然世界中,這種成長和發展的艱辛努力一如進化一般,而在男女個體之中則表現為他們自身意識的成長和發展(而這種意識只是宇宙演化的大場域下人類的那一支而已)。演化是靈性運動、朝著靈性發展,靈性是所有人終極認同的意識復興,這種認同始終表露無遺,但又似乎被表象所掩蓋著,彷彿身處較低的台階,因而視野有限而顯得朦朧不清。當一個人憑直覺領悟到存在階梯中較高甚至最高的台階時,靈性便展現出靈性的本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自此,也只有這樣以後,整個階梯就已經完成它表象的目的,可以解脫了。而在整個過程中,那個人就會明白,他不只是一個單一。

《意識光譜》基本上把靈性作為根基,將靈性階梯的基礎台階作為目標。《意識光譜》認同的基礎台階分別稱為(按升序排列):外部世界、感官層、陰影層、自我階層、生物社會帶、存在階層、超個人帶以及靈性層(或者稱為宇宙大心)。這只是對長青哲學中的大存有鏈(Great Chain of Being)的補充罷了,這一巨鏈通常指物質、肉體、心智、靈魂以及靈性。在我嘗試論證時,意識的光譜總是和長青哲學以及世界上偉大的智慧傳統保持著完全的一致。

但是《意識光譜》也是一次將多種形式的(西方)心理學和心理療法整合起來的嘗試,不同學派強調光譜的不同階層、存在階梯的不同台階,因此各色學說並不似相互敵對而是互補的:它們可以由此合理地整合起來,形成更為有序的綜合體。我比二十年前更加確信:這整合理論中存在絕對根據的本質,以及其宗旨中基本的合理性。進一步的研究或多或少已經讓「光譜心理學」比它在本書中首次出現時更加合情合理了。

正如我說過的那樣,《意識光譜》傾向於關注存在和意識階梯的基礎台階,從而將各式東西方心理學和療法整合並綜合起來。但是,為了完成光譜心理學的總體模型,我們需要更仔細地觀察各個台階本身的實際發展(或者成長和演化)。不過在《意識光譜》中已經清晰地闡明了其總體概念和基本理論。

有一處語義要點我需要簡要地提一提。「上溯空性」(evolution)和「下及萬有」(involution,亦作回溯)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有著不同的意思,有時具有截然相反的含義。不過其總體概念是很簡單的:靈性一開始「將自體暴露在外」,「失落」在表象的瑪雅[1]世界之中(黑格爾將它稱為「相異的靈性」或者「隔離的靈性」),然後靈性開始緩慢而曲折地轉變回其本質,最後以其本質的形式而覺醒。靈性從未真正地「失落」:一切都只是盛大的表象罷了。

無論我們如何稱呼它們,我們都應該注意到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幻覺的)靈性運動:一種是失落(lost),另一種是找回(found);前者從「一」(oneness)變為「多」(manyness),而後者則從「多」變為「一」。所謂的「演化」和「退化」就是這個概念。

從靈性的角度看,還是從個體靈魂回歸靈性的角度來描述個中過程,這兩個詞語皆有著截然相反的含義。例如,「上溯」的意思只是「展開、鋪開或者打開」。那麼,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上溯」可以用來表示靈性在表象世界、在瑪雅之中的展開。整個表象世界來自靈性的「展開」,因此表象世界的樣子,與靈性在世間的「失落」,就可以被稱為一種靈性的演化、靈性的鋪展。而回歸其本質的靈性則可以稱為「回溯」,即一種循序、回歸靈性的靈性。

但我們也可以絲毫不需改變這些情況的實際意義,而輕易將這兩個詞的含義顛倒過來(這就是我想要指出的問題所在)。「回溯」也意味著「牽涉、糾纏、深陷」。而這樣說來,回溯即靈性「陷入」表象世界,並「失落」或者「捲入」其間。在回溯的過程中,靈性從自性中脫離出來,與自身疏離,產生了充滿他者(otherness)與萬物的表象世界,變成幻覺世界之中的糾纏與牽絆。接著,靈性開始以靈性的形式回歸於靈性;它成長、演化並發展起來,從物質到肉體到心智到靈魂再到自性。這樣的運動就應該稱為「上溯」了:靈性,就是從你我之分的幻覺中覺醒。

正如我說過的那樣,不同的作者會按照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來運用這兩個詞語,這樣所產生的結果會令人相當困擾。但是它們所講述的無非是這樣兩種簡單的「運動」:從靈性中脫離和回到靈性之中。如今,我在這卷書中用「上溯空性」表示「脫離靈性的運動」(瑪雅的「展開」),而用「下及萬有」表示「回到靈性之中」。這樣一來,我就和庫瑪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aswamy)的表述一致了。而在後來的寫作中,我轉而採用了與阿羅頻多相一致的另一種用法:「下及萬有」指從靈性中脫離、在瑪雅中失落與陷入,而「上溯空性」則指以靈性的方式回到靈性之中的成長,於是,瑪雅中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明光表象中的靈性而已。

但是,這完全是一個語義上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使用這些詞語,只要它們具有某種特定的意義即可。由於這個問題造成了諸多顯見的困擾,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此指出。

在本書的第一版前言中,我表達了我的期望:希望通過將各種(西方的)心理學和心理療法融入大存有鏈之中,讓西方有關靈魂的科學能夠與偉大的智慧傳統、與長青哲學重新聯繫起來。這一變化如今真的已經發生了,多虧了眾多相互獨立但又有著類似想法的研究者的努力,而且其規模已經發展得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多虧了這些多少與超個人心理學有關的研究者,西方有關靈魂的科學再也不會斷然否認人類的靈性了。

肯·威爾伯

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1991年夏

[1] 瑪雅(maya),在印度教中意為世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