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29章 TA在教育和機構上的運用 >

第29章 TA在教育和機構上的運用

伯恩在早期發展TA時,認為這是一種「社交互動的理論」,適用於團體方式的治療。後來TA的功能進一步加強,而能有效地運用到所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情形。

TA已經廣泛運用到教育和機構這兩方面,這兩個領域各有不同的特色和需要,本章會概要地說明教育家、經理人、機構分析師如何運用TA。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可以查閱本章所附的參考數據。

不同領域的運用差異

將TA運用到教育和機構上,和運用到臨床治療上,它們的基本理論是一樣的,但強調的重點和使用的技巧則有差異(注一)。從溝通分析師的訓練與認證資格,也可以看出不同。(參考附錄四)

在臨床治療上,合約通常是雙向的,由治療師和案主彼此協調。可是在教育和機構上,通常是三向的,由訓練師和負責的機構協調,為機構員工謀求福利。比如公司聘請溝通分析師訓練員工,合約就是由訓練師和公司負責人簽訂,而不是由受訓的員工或工會簽訂。

在這種情形下,大家都要特別小心,訂合約的過程要保持清楚坦率的態度,以避免形成心理遊戲。比如說,公司指定員工接受TA的訓練,可是員工根本不想參加,於是一開始訂合約時,如果公司、訓練師和員工之間沒有好好協調,三方很快就會進入戲劇三角形裡的角色,心理遊戲於焉開始。

在教育和機構上,訓練師的任務有如催化者、訓練者或是教練,而不是治療師。他通常會誘導團體成員處理社交層面的問題,而不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把重點放在外顯的主題,而不是隱微的主題。訓練師雖要能敏感地察覺表面訊息下有什麼隱微的意思,但不宜直接和成員討論。

這種差別是因為如果把隱微的訊息攤開來談的話,訓練師無法在教育和機構這樣的環境中,適當地保護成員。比如,在公司辦的訓練課程上,訓練師可能只帶領兩、三天的團體,結束就分開了,如果他誘導大家探討腳本的問題,成員可能感受到深埋的痛苦,卻無法化解這些問題。要有效解決問題,並不一定要從腳本切入,就如第17章談到的,漠視除了出於污染和排除這些病態的情形,也可能是出於信息錯誤。

所以在教育和機構中,訓練師的重點大多放在如何藉著思考當前的處境和該有什麼行動,來有效解決問題,而不是挖掘個人過去有什麼未解決的問題。如果需要判斷自我狀態,也只根據行為的表現和社交的互動來觀察,而不從過去的經驗和現象的體驗來探討。訓練師或許會教大家人生腳本的觀念,來解釋為什麼人會有造成自己痛苦和失敗的行為,但很少去處理個人的腳本問題。以下分別簡述TA運用到機構和教育時的一些做法。

在機構裡的運用

把TA運用到機構時(注二),是不是和運用到治療時一樣,以達到自主性為目的呢?羅傑·布萊肯尼(Roger Blakeney)認為可以從「有效的程度」來看。他說機構就像個人一樣,可能出現功能異常和無效的行為型態,如同個人的腳本行為,機構有沒有從「機構的腳本」跳出來,就要看它能不能有效達到想要的結果。

自我狀態

機構本身並沒有自我狀態,可是有些性質可以模擬為自我狀態。機構會有固定的信念、禮節、規則,可比為父母自我狀態;有專業技術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可比為成人自我狀態;還有一些行為和感覺,可比為兒童自我狀態。分析機構時,可以檢視這三部分各含有多少能量,就像治療師檢視一個人的自我狀態裡能量的分佈一樣。

更明顯的是,構構和成員間的溝通和互動,可以藉自我狀態模式來瞭解。比如員工如果以負面順從型兒童自我的叛逆或過度適應來反應時,經理就會想到是因為自己採取了負面的父母自我的態度。想要有效改善這種情形,雙方都需要採取具體行動,增加自己對成人自我的運用;也可以訂出清楚的合約,指明什麼情形下,經理可以運用正面的父母自我,員工可以運用正面的順從型兒童自我(比如指明在何種狀況下,彼此會覺得有安全感)。可以藉著使工作場所更明亮、更舒服,來提高自由型兒童自我,也因此增加對工作的滿意度。據說有些日本企業提供特定的場所,裡面放個仿製的假人經理,如果員工對老闆很不爽,可以在上班時間去痛打假人一頓,這真可說是釋放自由型兒童自我的最佳方式。

交流、安撫、時間的結構

人際交流的分析,已經廣泛運用到需要與大眾直接接觸的人員,例如櫃檯服務人員和售貨員。他們需要學習如何保持平行交流,使溝通的過程平穩而舒服,也要學習如何以交錯的交流來避免父母自我與兒童自我間的爭辯。

安撫型態的分析可以用於加強工作的動機,經理要學會在員工表現好時給予正面的安撫,而不是在表現不好時給予負面的安撫。「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安撫」這個原則也很重要,你最大的滿足可能來自上司的稱讚,我需要的可能是加薪或是放假。

會議的過程可以用時間的結構來檢視,有時會發現大家聚在一起,時間大部分花在閒談,只做了一點點正事(活動)。心理遊戲可說是機構裡最浪費時間和資源的情形了,員工覺得很煩的時候,就容易採取心理遊戲的方式,卻很少被機構發現或質疑。可以藉著改變安撫型態和增加正面質疑的機會,來減少心理遊戲,以增加生產力。TA的訂合約方式也可以把整個機構的能量導向建設性的行動,避免將精力浪費在曖昧的主題上。

面質被動性

席芙學派的觀念也被廣泛應用到機構上。藉著漠視的矩陣圖,可以有系統地檢視問題的解決方法,特別是在數據和指示一層層交待下去,卻經常遭遺失或曲解的情形。認識言語上的漠視、離題的交流、阻斷的交流,都有助於改善溝通,促進會議的效率。

在教育上的運用

自主性包括清楚地思考和有效地解決問題,教育者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發展這兩方面的能力。所以把自主性當成目標,在教育上和在臨床治療上是一樣合理的(注三)。

跟機構裡的訓練師比起來,教育者可以和學生有較長時間、較個人化的接觸。由於教育本身的特性,學生本來就傾向把老師當成父母的角色來看待,如果老師也接受這種角色的話,就很容易重演小時候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情形。老師可以藉著腳本理論瞭解自己的腳本,以避免這種情形。

TA關於兒童發展的理論,也可以用來指導教育者有效地處理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自我狀態

因為TA的用語很簡單,剛上小學的兒童就能學習基本的自我狀態模式。藉由檢視三種自我狀態各有什麼內容和動機,學生比較能瞭解自己的意圖和慾望。如果學生能體驗三種自我狀態,學習的經驗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認到,自由型兒童自我是人格中創造力和能量的來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涵蓋這些特性。

教育者也要能自由地評估本身的自我狀態,大多數時間,老師是以成人自我狀態來解決問題,他要設定清楚的界限,以顯示什麼情形表現正面的控制型父母,什麼情形表現正面的照顧型父母,也可以表現兒童自我以示範自發、直覺的能力,以及學習的樂趣。

人際交流的分析,有助於師生間清楚的溝通,把隱微的意思呈現出來。藉著選擇方案的運用,也能幫助師生突破原有固定的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互動。

注意含有驅力的行為,並加以避免,也有助於清楚的溝通。比如說,學習和「試著」學習,這兩種態度有很大的不同;老師如果避免掉因為「要快一點」而匆匆忙忙、交待不清,就能靜下心來花時間詳細解說;學生如果不為了「要完美」而希望全部學會,能滿足於學夠了就好的話,反而可以改善學習的技巧。

注意安撫的型態和時間的結構,對教育的應用也很有用,如同應用在機構一樣。在教室或講堂上,有很多滋生心理遊戲和扭曲過程的機會。學生常玩的心理遊戲如「我很笨」、「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幫幫我吧」(這個遊戲經過轉換以後,就變成「都是你害我的」)。老師常玩的心理遊戲有「看我已經多麼努力試了」、「我只是想幫你忙」、「你為什麼不……」、「挑毛病」。如果學生和老師學會分析心理遊戲,就可以避免這些毫無幫助的互動,好好進行教學活動。

合約的訂定可以幫助師生雙方得到清楚、明顯的協議,知道彼此的責任,也知道如何得到最好的結果。

面質被動性

在教育體系中,很容易發生共生關係,尤其是在某些文化裡,老師傳統上都扮演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角色,而學生則扮演兒童自我的角色。當代對教育的看法,都同意TA的觀點,認為這種關係是對師生雙方能力的漠視。

席芙學派的觀點可以幫助師生避免共生關係,好好運用三種自我狀態。老師藉著認識四種被動行為,可以予以面質,而避免發生心理遊戲。如果設備許可的話,教師團和學生可以設計提供交互式教學的環境,讓師生雙方都負起促進清晰思考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責任。